第一节 生平、教育活动与著作
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Антон Семёнович Макарeнко,1888—1939),是苏联著名教育革新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和作家,是一个崭新的教育思想体系的创建者。他的教育理论著作是他开创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概括和升华,他的文学创作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事实,反映了他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理论探索,生动地体现了他的教育理想。
一、生平[1]
1888年3月14日(俄历3月1日)马卡连柯出身于乌克兰哈尔科夫省别洛波里市的一个铁路工人的家庭。马卡连柯的家庭在经济上是贫穷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他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但从不溺爱。他们善于把爱和严格要求适度地结合起来,使全家生活在和睦的气氛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马卡连柯从儿童时代起就养成了诚实、有责任感和自尊心的品质。
1896年至1901年,马卡连柯在当地的一所铁路学校学习。1901年他的全家随父亲所在的工厂迁到克留科夫镇。1901年至1904年,马卡连柯在克列缅丘格市的一所四年制学校学习。他以门门功课5分的优异成绩从学校毕业,然后进了该校附设的一年制师资训练班。1905年,17岁的马卡连柯在克留科夫铁路小学担任高年级教师,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马卡连柯说:“我本人是工人的儿子,我的学生也都是这样的人……他们的父母……是机车和车厢库的工人、司机、助理司机、旋工;其中,间或也有站长。”[2]因此他与工人群众有着血肉的联系。当时正值俄国第一次革命进入**,马卡连柯深受工人阶级革命情绪的影响,投身进步工人运动。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尤其喜爱并大量阅读了高尔基的作品。高尔基成为他人生中的“第一位导师”和“行为的典范”。他说,高尔基的作品“就像一支火箭突然划破了我们昏暗的天空,在这以后,天空变得越发黑暗了。但是,我们再也不能忘怀这支火箭,我们痛苦地竭力想搞明白,我们在这瞬间的闪光中看到了什么……高尔基认真研究了我们人的和公民的生活。尤其是在1905年以后,他的活动、他的著作以及他的令人惊讶的生活,成了我们的思想和修养的源泉”[3]。他把高尔基的人道主义思想作为自己处理教育问题的出发点之一和重要的思想基础。这一切对马卡连柯世界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在马卡连柯的倡导和领导下,组织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实际上是进行革命活动的组织,他所在的铁路小学成了工人集会的场所,成了当地革命活动的大本营。马卡连柯也因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迫害,被迫离开了这所学校,于1911年去偏僻的多林斯卡亚村的铁路小学任教。1914年,马卡连柯进入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深造,1917年毕业,因其毕业论文《现代教育学的危机》而荣获金质奖章。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给他的评语是这样写的:“马卡连柯无论在能力、知识还是在发展和勤劳方面,都是杰出的学生,尤其对教育学科和人文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阅读了有关这方面的大量书籍并提交了许多优秀论文。他将成为所有各门学科,尤其是历史和俄语学科的十分优秀的教师。”[4]这段经历使马卡连柯一方面积累了教育、教学经验,比较扎实地掌握了自然科学、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对他的教育观点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他曾说过,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的校长“培养出了许多布尔什维克……他永远是一个真正的人,他在我们身上培养人的最好的志向……我从他那里吸取了我的教育信念的主要原则: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5]。这一切决定了他必然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十月革命。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又为他施展抱负、建立新的教育思想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创造了条件,为他“展开了空前未有的远景”[6]。
从师专毕业后,马卡连柯被任命为克留科夫高级小学校长。他到任后不久便爆发了十月革命,马卡连柯怀着高尔基的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喜悦心情迎接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来临。1919年,他调任波尔塔瓦第二市立小学校长。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的叛乱造成战火连绵不断,使许多青少年成了孤儿,流落街头。他们的年龄在8~18岁,大多数人没有道德观念,目不识丁,无责任感,以乞讨、偷窃、暴力,甚至卖**为生,成为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严重问题。收容、教育这些青少年成了国家的一项特殊的紧迫任务。1920年秋,波尔塔瓦省教育厅委托马卡连柯在离波尔塔瓦6公里处开办一个少年违法者工学团。十月革命前这里是改造少年违法者的场所,现在成了工学团的团址。马卡连柯来到这里时,这里破烂不堪,全部设备都被破坏了,甚至连果树都被挖走了,生活和教学用品一无所有。第一批学员都是犯过刑事罪的少年。出于对高尔基的崇敬,马卡连柯把它改名为高尔基工学团,并与高尔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他在该工学团工作了8年。1927年,乌克兰国家政治保安部决定在哈尔科夫郊区组建新的儿童劳动公社——捷尔任斯基公社。马卡连柯应邀筹办并兼管该机构。从1928年9月起他完全转到捷尔任斯基公社,直至1935年。在捷尔任斯基公社成立之初,从高尔基工学团转去了50名学员。马卡连柯来公社后又有100名高尔基工学团的学员转到捷尔任斯基公社。马卡连柯说:“这样,事实上捷尔任斯基公社不仅继续了高尔基工学团的经验,而且也继续了一个人的集体的历史。这对于我和对于我的事业来说,是有很大的意义的。因为这样一来,就继续了并累积了高尔基工学团里所建立起来的那种传统。”[7]
由于健康原因,1935年7月马卡连柯离开教育第一线,任乌克兰内务人民委员部劳动公社管理局副局长。1937年,他迁到莫斯科,专门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并经常去教师和广大群众中讲演。1939年1月,由于在“发展苏维埃文学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8],他荣获劳动红旗勋章。1939年2月,马卡连柯向苏联作家协会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同年3月被批准加入联共(布)。长期的过度劳累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939年4月1日因心脏病突发,马卡连柯在出差旅途中与世长辞,终年51岁。
二、教育活动
马卡连柯的教育生涯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后两个16年。从1905年至1920年的16年,他担任小学教师和小学校长。1920年至1935年的16年,他组建了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从事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的教育工作。他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对旧的教育思想进行批判,探索共产主义的教育理论,建立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一阶段他在事业上达到了光辉的顶峰。这两个16年构成他教育活动的前两个阶段。第三阶段从1935年至1939年,在这4年中他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
(一)1905年至1920年的教育活动
1905年,马卡连柯从师资训练班毕业后就被安排到一所铁路小学担任高年级教师。马卡连柯当时所受到的教育是“最低的师范教育……这种最低的教育就是只能委托我做初级小学教师,月薪是25卢布”。根据当时的情况,即使从师范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也只能教初小。而马卡连柯一开始就被任命为高级小学教师,足见他的才能早已被人们刮目相看。这是一所工厂办的学校,学校里有统一的工人协会。马卡连柯说:“我作为这个工厂的工人的儿子,成了这个协会的会员。我在这所学校工作了9年,在这所学校里所取得的经验,对我是很有意义的。”[9]9年中他“为生活输送了约五百个学生”[10]。
1917年,马卡连柯从波尔塔瓦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担任了克留科夫高级小学校长,开始专心致志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道路,实验以后在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中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他当时就已认识到没有巩固的儿童集体,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苏维埃教育,也认识到了生产劳动的教育意义。他在学校里组织了一支管弦乐队,带领学生开展校外和课外活动。他还组织学生从事农业劳动,把全校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花园里或菜地里工作。学生在规定时间集合在一起,马卡连柯亲自指挥,学生们举着旗,打着鼓,列队走向工作地点。学生开始工作前,马卡连柯做简短的讲话,然后各个小组进入指定地区工作。不难看出,高尔基工学团的某些组织形式的胚胎,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二)1920年至1935年的教育活动
马卡连柯说:“在1920年到1935年的16年中我领导着一个集体: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它们是一个集体。”在这16年里,“我一直与一个集体一起工作。在这个集体里,人员确实有变动,但是在一代一代之间保持了传统和继承性的条件下逐渐变动的”[11]。16年的呕心沥血,马卡连柯在苏联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马卡连柯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开始工作的。当时正值苏联国民经济处于极端困难时期,许多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马卡连柯一方面要解决学员的吃、住、穿问题,又要同他们身上存在的懒惰、偷盗、破坏纪律等恶习做斗争;另一方面,还要抵制来自某些上级和其他方面的种种压力和非难。这既是创业探索时期,又是同旧的教育思想进行尖锐斗争的时期。马卡连柯以自己辉煌的教育实践表现出了一位进步教育家的胆略和大无畏精神。马卡连柯从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中汲取营养,获得智慧;他的始终如一的乐观主义,坚定了他的献身精神。他与学员们一起忍饥挨冻,喝一样的稀粥,穿同样的破衣烂鞋,有一段时间甚至“没有领到分文薪资,还要靠养活社员的面包来养活”他自己[12],表现出了非凡的吃苦耐劳精神。马卡连柯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己关于“要按新方法造就新人”的诺言,全身心地投入集体的建设中。他每天工作十五六小时,“没有间断,没有假期,没有病假,没有休息日地工作着”。马卡连柯通过组织学员参加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斗争,带领他们建铁工场、木工场,经营大规模农田建设,办起牧场和养猪场等,自己动手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从而去“矫正这些违法者的心灵,使他们能被生活所接纳,也就是给他们治病,给他们的性格打补丁”。马卡连柯说:“随着我的集体的成长和富足,随着它成长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的集体,我逐渐对自己的事业、对自己提高了要求,同时事业对我和对我的集体也提高了要求……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没有违法的儿童,而有的只是那些与我一样有充分的权利享受幸福生活的人,有的只是那些与我一样有才干、有能力生活和工作、有能力成为幸福的人和有能力成为创造者的人。”[13]后来,在捷尔任斯基公社甚至办起了照相机厂,进行达到现代高技术水平的工业生产,公社中还有了完全中学。
马卡连柯“经历了近7万小时紧张的教育工作”[14],把3000多名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改造、教育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其中不乏出色的工程师、教师、医生、科学家,有的成了英雄和模范,有的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为国捐躯。马卡连柯为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也赢得了学员们对他的无限爱戴和崇敬。学员们把马卡连柯看成自己最敬重的师长,最亲爱的兄长、父亲,最亲密的朋友,看成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他们在感情上甚至不能接受马卡连柯结婚成家这样一个极普通、极正常的事实。马卡连柯本人也谈到了这一情况。“在高尔基工学团孩子们不允许我结婚。他们只要一看到我跟某个妇女在一起就会噘起嘴来……因此在40岁以前,我简直没有时间去结婚。”[15]
马卡连柯在高尔基工学团的8年,是他探索和实践集体主义教育思想的时期。他建立和发展了作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集体,创造了新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培养新人的过程中克服人们意识和行为中的一切旧的残余,而他本人也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捷尔任斯基公社是一个已经有了传统、原则和方法的集体,马卡连柯在这里继续满怀信心地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建立起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把自己的全部才能、精力乃至生命都献给了这个集体。
(三)1935年至1939年的教育活动
在这段时期,马卡连柯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的研究,并经常出席各种报告会、座谈会,直接向人民群众宣传他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时的马卡连柯已是一位完全成熟了的教育家,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一时期马卡连柯研究的重心转向共产主义教育的一般理论和实践问题、苏联普通学校的教育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他始终关心着教育方面的一些重要的关系问题:教育与政治、学校与社会、教育与教学、教师与学生、教育目的与方法的关系;研究如何把学生培养成有积极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公民,如何进行劳动教育和经济教育,如何在与资产阶级的和宗教的伦理道德的斗争中培养学生遵循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如何培养自觉的纪律等重要问题。他研究的中心依然是教育集体的培养问题。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论文和著作。
三、著作
马卡连柯教育遗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他把教育学上的问题紧密地与马列主义思想体系,与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与共产党的政治、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联系在一起。他的遗产是很丰富的。虽然已经出版的著作达100多种,但马卡连柯实际创作的作品远远不止这些。
马卡连柯最著名的一部著作是长篇小说《教育诗》。从1925年到1935年,马卡连柯整整耗费了10年的心血,写下了这部反映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伟大作品。这部教育小说以高尔基工学团为原型,描写了一个教育集体的形成和新的教育理论的产生及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以生动的艺术形象阐明了一个统一的集体和新的教育理论具有的强大的力量和所取得的胜利。马卡连柯说,这本书“描写我的生活、我的错误和我的小小的斗争”[16]。《教育诗》满含深情地赞美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所开创的事业,渗透了作者对人类的无限热爱,诠释了生活的意义,揭示了人类的创造性劳动的潜在力量,艺术地再现了在建设新社会的斗争中新人和集体的形成过程,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美的力量。可以用“社会—集体—个人”这样一个公式来表达这部小说的主要思想。
在完成《教育诗》之前,马卡连柯创作了描写捷尔任斯基公社的生活和经验的中篇小说《1930年进行曲》和剧本《好心情》。《塔上旗》是描写捷尔任斯基公社的生活和工作的另一部小说。如果说《教育诗篇》是描写集体的产生和发展,描写对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那么《塔上旗》则是《教育诗》的继续,它描写一个已经巩固了的并取得了成功的集体的生活和成就。这部著作中提供并解决了许多复杂的教育理论问题。马卡连柯认为,《塔上旗》“对于我,对于我所持的观点的演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17]。他还说:“在《教育诗》中我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表现集体中的人,如何反映人与自己的斗争以及集体为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风貌而进行的斗争,这是一种更紧张的斗争。而在《塔上旗》中,我追求的是完全不同的目的。我想表现我有幸在其中工作的那个出色的集体,反映这个集体的内部运动、它的命运和周围环境。”[18]他反映了如何在儿童集体的思想斗争中,在丰富多彩的愉快的劳动生活中开展复杂的教育工作和性格的磨炼,如何形成社会主义社会的人的个性。在这本书及他以后的著作中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教育思想体系。
《父母必读》是马卡连柯的又一部教育小说,以家庭教育为主题。马卡连柯写这部书是因为“最近两年来……我已经较少地忙于流浪儿童的工作,而较多地忙于‘有家’儿童的工作了。以前在高尔基工学团所收容的是流浪的违法者,而最近两年就比较多地收容‘有家的’儿童了……我应当多注意家庭,关心家庭。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为做父母的写这样一本书”[19]。《父母必读》原计划出四卷:第一卷写的是关于作为一个集体的家庭的问题;第二卷中谈家庭里的道德和政治教育,并适当涉及学校;第三卷谈有关劳动教育和职业选择问题;第四卷谈如何教育一个人,才能使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遗憾的是马卡连柯逝世前只写完并出版了第一卷。《父母必读》继承和发展了裴斯泰洛齐、卢梭等教育家的教育小说的传统,把科学教育理论的宣传与哲学的概括及道德伦理问题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
1934年,马卡连柯被接纳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他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要为加强文学在新社会的建设和共产主义教育中的作用而奋斗,认为苏维埃儿童文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完整的共产主义的个性”,他在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教育过程的组织方法》是他的第一部长篇教育科学著作,是对自己教育经验的总结。他在这部著作中强调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必须与国家的建设、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教育过程的开展要通过学生的自治机构和集体。马卡连柯把教育集体看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手段,论述这一问题的著作有:《苏维埃学校里的教育问题》《学校里学生的性格教育》《我的教育经验中的若干结论》《共产主义的教育和行为》《我的教育观点》等。马卡连柯关于共产主义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问题的观点,在他的系列讲座《普通学校的苏维埃教育问题》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在这部著作中马卡连柯还揭示了苏维埃学校的教育目的,把教育目的与年青一代的发展前景联系在一起。论述这一问题的专著还有《教育的目的》等。
马卡连柯讲话的速记稿,为我们认识这位杰出的教育家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马卡连柯的发言的特点是尖锐的批判性、辩论性和战斗性。
在剧本《真正的性格》和《出差》中,揭示了苏联青年的道德面貌,以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新老两代之间的崭新的相互关系。剧本《荣誉》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谁和人民在一起,谁热爱人民,谁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荣誉就永远属于他”,揭示了“荣誉”这个概念的道德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