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凯洛夫《教育学》中的教育思想(1 / 1)

凯洛夫(И. А. Кайров,1893—1978)为苏联著名教育家,曾先后出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院长、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部长职务,对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苏联教育实践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影响。在教育理论领域,凯洛夫也以其主编并由叶希波夫(Б. П. Есипов)、里韦斯(С. М. Ривес)等多人合作编著的《教育学》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在一系列教育改革决定中所反映的教育指导思想进行了较系统的总结。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第一版出版于1939年,被选用为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参考书。后于1947年加以修订,并经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批准成为师范学院教育学课程的教材于1948年再版。1956年,经过再次修订的《教育学》又出了第三版。

应该说,凯洛夫《教育学》中的教育思想体系与当时苏联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战后初期联共(布)中央及苏联政府所颁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及法规的影响。在论及《教育学》的思想渊源时,该书作者明确指出:《教育学》的教育思想建立在这样三个方面的基础上:“①作为科学一般方法论基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文化和教育的学说;②经过批判地改造过的教育学历史遗产,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工作与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进步的教育学对于科学的贡献;③苏联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现代工作经验以及家庭教育的经验。”[56]

就凯洛夫《教育学》所体现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来看,这本著作着重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联共(布)中央为整顿苏联教育工作而颁布的一系列决定中的教育观点。也就是说,该《教育学》是《关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决定》《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的决定》《关于中小学教科书的决定》《关于苏联中小学结构的决定》以及《关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系统中的儿童学曲解的决定》中所反映、贯穿的教育观点的集中系统表述。

一、教育的性质

凯洛夫《教育学》1948年版全书共3编21章。第一编“教育学总论”论述了教育学的产生、发展,论证了教育的阶级性和历史性,并谈到了苏联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教育学》一书的作者认为,真正的教育科学只有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基础才有可能建立起来;要以共产主义教育的思想和政治方向来确立苏联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并要求完整全面地理解共产主义教育的全部内容,即把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体育与美育结合起来统一实施。在教育的阶级性与历史性问题上,《教育学》认为,当社会尚处于无阶级状态时,教育不具备阶级性。当人类社会步入阶级社会之后,教育则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表现出具体的阶级倾向。此外,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教育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是教育历史性的表现。在有关教育作用问题上,这部《教育学》集中接受并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同时批驳了“教育万能论”和“教育决定论”的片面认识。在此基础上,它明确提出“教育不能不承认人们天性的差异,他们气质表现的特征和他们感觉器官的特征等”,并得出结论:“就是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不论是在肯定的趋向上或是在否定的趋向上,都不是自然完成的,而主要是由于教育的结果完成的。”[57]

二、教学论思想

第二编“教学理论”则主要论及学校教学过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如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上,凯洛夫《教育学》认为,教学首先是指教师在学生自觉与自动参与下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的体系武装学生的过程,同时教师还担负着以科学原理和共产主义世界观充实学生头脑、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训练发展学生的智力的责任。

在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时,凯洛夫《教育学》提出要以列宁的有关论述为指导,即把列宁所强调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原理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指南。但同时还应认识到教学与科学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而表现出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这些特殊性表现为:借助于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的是前人已经获得的真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获得对现实事物的认识的;在教学过程中需强调巩固知识的工作;教学过程中还应有计划地实现发展儿童智力、道德和体力的任务。基于对教学过程的如此认识,凯洛夫等人又在《教育学》中提出六个有着内在关联的教学环节:①使学生感知具体的事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的表象;②分清事物的异同、主次,认清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③形成概念,认识定律、定理、规则、主导思想、规范等;④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事实和概括性的工作;⑤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养成和加强;⑥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并把知识应用于包括创造性作业在内的各种学习活动中。

有关教学的基本原则,凯洛夫等人在《教育学》中共提出直观性原则、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与连贯性原则及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的运用,其目的在于确保学生在感觉具体事物的基础上形成观念和概念,确保学生尤其是低年龄儿童的学习活动的安排能够体现其年龄特征的要求。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的主旨则在于保证儿童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已感知到的外部具体事物及其特征进行对比、甄别、分析、归纳,并最终得出概念性及规律性的认识。至于巩固性教学原则,《教育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巩固地把知识保持在记忆中,当有必要时,要能想起这些知识并以它作为凭借。而系统性与连贯性教学原则的运用,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按照严格的逻辑编写系统的教学大纲与教材;教师系统讲述其任教学科;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对于教学的通俗性与可接受性原则的运用和体现,凯洛夫等人指出教材所涵盖的知识范围、复杂程度及深度应切实符合特定年龄段儿童的年龄特征,要照顾到学生的知识水平、领会科学问题所达到的程度及智力水平等。

显而易见,凯洛夫等人在《教育学》中所提出的直观性原则等五条教学原则,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教师系统的讲授及对教材的掌握,牢固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与技巧。而这一目的正是联共(布)中央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一系列教育改革所追求的。

对于苏联学校的教养与教学内容,凯洛夫《教育学》也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凯洛夫等人强**学计划的制订应遵循这样一个基本要求,即确保学生依据教学计划所学习的知识应该是从整个科学知识中选取出来的基本知识。他们还对包括在教学计划之中的21门学科的教育及教养意义进行了详细论述。除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学大纲包括所有构成教学科目内容的问题和题目的纲要,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托的基本指导文件。教科书包容了学生所要学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

在教学工作的组织形式上,凯洛夫《教育学》在详细回顾班级授课制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上,从历史经验出发视其为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从而在事实上为联共(布)中央《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的决定》的精神进行了论证与维护。在对班级授课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凯洛夫等人充分肯定了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对提高苏联普通学校教育质量的意义。不仅如此,《教育学》一书的作者还对班级授课制做出如下估价:“上课所以成为教导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因为主要在这里实现着共产主义的教育、教养、教学的目的及任务。”[58]借助于对班级授课制的重视,凯洛夫等在《教育学》中所讲述的教学方法主要集中于教师教的方法,详细讨论了教师的口头讲授方法(叙述和讲演)。所有这一切与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为系统纠正由于综合教学的实施而影响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而推行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密不可分。

三、道德教育思想

凯洛夫《教育学》认为,除承担把新一代培养成为有学问的人这一任务外,苏联学校还担负着这样一种职责:把新一代造就成为全心全意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并善于了解苏维埃国家政策的有学识的新人。为实现此目的,苏联学校必须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儿童具有共产主义道德信念,即具有苏维埃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劳动、珍惜公共财物、诚实正直、意志坚强、乐观向上等方面的道德品质。

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就是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热爱苏维埃共和国的信念,确立把自己掌握的全部知识与才能贡献给祖国的决心,以及在祖国处于危难时奋勇保卫祖国的大无畏革命气概。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于每个劳动者的人格、对于劳动群众的巨大作用与意义以及他们的创造能力表现出崇敬、尊敬以及无限信任的态度。

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就是教导青少年团结友爱,彼此互助,正确对待并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个人只有在集体中、在社会中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多方面的才能,从而最终教导青少年树立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热爱劳动的教育,就是教导青少年学生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一切能力和美德的源泉,是共产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劳动教育还要致力于培养儿童对劳动者具有深沉的爱与感激的情感,并引导他们在参与实际劳动的过程中养成坚忍、刻苦、不畏艰难的精神与品格。

珍惜公共财物的教育则与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的关系密切,即对国家、集体的财物要珍惜,要爱惜,对公共财物的使用与保管时时刻刻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力争使公共财物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

在培养儿童具有诚实正直、意志坚强、乐观向上的道德品质方面,凯洛夫等人明确主张“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德,也就是培养青年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性格”,培养他们具有不屈不挠的顽强性、坚忍性、不怕艰难险阻及任劳任怨、心地坦**、乐观向上的道德品质及风范。

在道德教育的实施原则问题上,《教育学》一书的作者们旗帜鲜明地主张要以列宁在《共青团的任务》中所提出的“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作为道德教育的指导方针。也就是说,道德教育全过程应渗透共产主义目的性与思想性,这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所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此外,结合道德教育开展的具体实践,《教育学》还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教育原则,如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连续性、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人格相结合、长善救失、在集体中和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了解学生特性和进行个别教育相结合等。

《教育学》一书的作者们高度重视教学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认为青少年一代的德育任务基本上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强调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不仅要以教学的内容为转移,而且还要以教学方法为转移。如此,教师便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要保证教学上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要保证教学上的德育效果。

在道德教育方法的选择上,《教育学》列举了这样一些可选的方法:说服法、练习法、儿童集体组织法、奖惩法,并主张完整的道德教育活动是多种道德教育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而且,“为了巧妙地应用这些方法,最重要的是必须知道每种方法的主要特征和方面,以及该项方法能够发生效果的那些条件”。[59]

总体说来,凯洛夫、叶希波夫、里韦斯等人所编著的《教育学》中的教育思想,较为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在普通教育改革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集中体现并论证了苏联在这一时期所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决定中所依据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针。《教育学》在对教育的历史性与阶级性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建构起较为完整的教学论体系,并集中而详尽地阐述了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道德教育的途径与具体方法。而所有这些见解均代表了苏联这一时期教育理论探讨与研究的最高水平。凯洛夫等人的《教育学》中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苏联教育实践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这种影响还跨越国界,对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理论建设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凯洛夫《教育学》的教育思想体系以其注重系统知识传授、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而著称,这一特征也确保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教育质量的提高。对于这一点,我们应给予客观的评价。不过,尚需指出的是,这部《教育学》在对有些教育问题的论述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绝对化、机械化,很少辩证化。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论述的引用上也表现出牵强附会的做法,如把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体育和美育五育的实现理解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实现。同时,该书也没有能够根据苏联当时已发生很大变化的文化教育状况、教育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提出和解决新的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而是坚持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全部结论,表现出浓厚的教条主义色彩。所有这些都成为此后苏联教育理论建设进一步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1] [苏联]根·奥比契金等:《克鲁普斯卡娅传》,王占标等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5页。

[2]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卷,第157页。

[3]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卷,第169~170页。

[4]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卷,第189页。

[5]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卷,第197页。

[6]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卷,第198页。

[7]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卷,第100页。

[8]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卷,第256页。

[9]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卷,第256页。

[10]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卷,第20页。

[11] 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第485页。

[12]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上卷,第334~335页。

[13]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下卷,第121页。

[14] 《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第359页。

[15] [苏联]康斯坦丁诺夫等:《苏联教育史》,吴式颖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70页。

[16] [苏联]康斯坦丁诺夫等:《苏联教育史》,第470页。

[17] [苏联]根·奥比契金等:《克鲁普斯卡娅传》,第217~218页。

[18] [苏联]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蒋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613页,“译后记”。

[19] 苏联教育科学院:《列宁论教育》,第283页。

[20]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苏联教育改革》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21]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苏联教育改革》上册,第4页。

[22]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苏联教育改革》上册,第8页。

[23] 《真理报》,1918年6月5日至8日有关会议的报道。

[24]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463.

[25]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30-31.

[26]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31.

[27]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33.

[28]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98.

[29] А. В. Луначарс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99.

[30] А. В. Луначарс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405.

[31]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61.

[32]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62.

[33]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64.

[34]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62.

[35]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75.

[36]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121.

[37]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33.

[38]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400.

[39]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442.

[40]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196.

[41]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159.

[42]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159.

[43]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269.

[44]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391.

[45]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391.

[46]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444.

[47]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445.

[48]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62.

[49]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62.

[50]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62-63.

[51]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66.

[52]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446.

[53]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63.

[54]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128.

[55] А. В. Луначарский о нароном образовании,стр.386.

[56]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沈颖、南致善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版,第33页。

[57]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第22~23页。

[58]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第131页。

[59]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第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