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赫尔巴特学派的形成和发展(1 / 1)

一、赫尔巴特学派形成的背景

赫尔巴特(Johan Feridish Herbart,1776—1841)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他强调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使教育学摆脱了依附于哲学的从属地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学的科学化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然而,赫尔巴特的卓越功绩在他生前及以后的20年里,并没有在德国引起足够的重视。他曾为此嗟叹道:“我那可怜的教育学没能喊出它的声音来。”[1]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之所以未能在19世纪上半期广泛传播,一些教育家认为,除当时德国政府趋于保守,对他的理论不感兴趣、不重视,许多哲学家、思想家正全神贯注于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和黑格尔的理论成果而无暇倾听教育界的呼声外,赫尔巴特教育理论本身的深奥、庞杂以及概念表述上的晦涩,使一般教师难以理解,在教育实践中不容易应用也是重要的原因。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推广迫切要求教育部门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这就促进了欧洲各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要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关键在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必备的教育教学方面的技能技巧,成为当时各国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有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

当时,不少教育家发现,赫尔巴特教育学说具有以下几个突出优点。

(1)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基础坚实。赫尔巴特强调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其中伦理学决定教育的目的,心理学则决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这样,就使教育学具有特定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成为一门较完整的学科。

(2)赫尔巴特创立的教学阶段理论简单明了,便于普通教师掌握,也容易在教学中操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赫尔巴特提出的一整套管理教育学生的方法,有利于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培养。

正是在这样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从19世纪70年代起,德国、美国等许多教育家纷纷出版和翻译介绍赫尔巴特的著作,宣传和推广他的教育主张,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赫尔巴特学派运动。

二、赫尔巴特学派的形成

在赫尔巴特1841年去世后的20年里,他的教育学说很少被人注意。但赫尔巴特生前在大学里从事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教学长达40余年,出版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著作甚丰,长期主持哲学讲座,经常举行有关教育问题的演讲,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赫尔巴特学说影响的学生很多。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论、刊物文章介绍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并且在实践中推广运用他的教育主张,很快在德国形成了声势浩大的赫尔巴特学派运动。

赫尔巴特学派运动,可以说是在1865年德国教育家齐勒尔的重要学术著作《教育性教学原理的基础》(Found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Educational Instruction)出版后才开始的。齐勒尔在莱比锡大学旁听过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课,认真地研读过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其他教育学著作,系统地接受了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它。他经过多年探索于1865年出版了《教育性教学原理的基础》一书。在该书中,他用通俗简洁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并说明如何应用它来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该书的出版发行拓宽了人们的眼界,激发了人们对被遗忘的赫尔巴特学说的兴趣,许多教育工作者争先恐后地翻译出版赫尔巴特的著作,介绍他的理论,使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开始在德国和欧洲其他各国广泛传播起来。

面对信奉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人数不断增多、研究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著作不断增加的形势,为了将赫尔巴特学派运动引向深入,在齐勒尔等人的倡导和多方努力下成立了德国的科学教育学研究会(Associat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Education),由齐勒尔担任会长。这个学会在齐勒尔、斯托伊等人的领导下,广泛开展了“文化阶段复演说”“核心课程”“教育性教学”“教学形式阶段说”等问题的讨论,促成了介绍赫尔巴特学说的年鉴的编纂出版,并指导德国各州建立研究赫尔巴特学说的分会。齐勒尔等人领导的德国科学教育学研究会的活动,对赫尔巴特学说在整个德国的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赫尔巴特学派的发展

使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影响开始超越德国而遍及欧洲、美洲及亚洲各国的是齐勒尔的学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莱因。莱因于1885年正式接替了斯托伊在耶拿大学的教育学讲座,并举办教育学研究班和兼任附属实验学校的校长,创办发行《耶拿大学教育学研究班通报》等教育刊物,使耶拿大学成为当时德国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心和各国教育理论最重要的发源地。莱因通过该教育学研究班为在世界上传播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培养了许多赫尔巴特主义者。他的学生除了大量来自欧洲国家之外,还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智利、南非、俄国、美国、墨西哥等国家的教育学者。从1886年到1911年,莱因创立的耶拿大学教育学研究班共办了50期,培养了2000多名研究生,他们中许多人学习结束后回国在本国教育部门任职,成为各自国家赫尔巴特学派运动的鼓吹者和领导者,把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理论用来指导本国的教育改革。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赫尔巴特学派运动的中心由德国转向了美国。这时期的美国已成为世界头号的工业强国,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对培养人才的教育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公立学校运动的迅速发展对提高师资训练的质量,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编写出具有美国特色的中小学教材等方面都迫切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这就促使了美国教育理论界向德国赫尔巴特学派学习并把它与美国当时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美国的赫尔巴特学派。美国赫尔巴特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加谟(Charles De Garmo)和麦克默里兄弟(Chales A. McMurry、Frank M. McMurry)。德加谟等人从德国耶拿大学的教育学研究班给美国带回了德国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理论,并把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传递给他们所培训的教师们。1889年德加谟出版的《方法的基础》、1895年出版的《赫尔巴特和赫尔巴特主义者》(Herbart and Herbartians)及1892年查尔斯·A. 麦克默里出版的《一般方法要素》成为当时美国各州师范院校学生的教科书,在美国教育界产生了极大影响,推动了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理论在美国的广泛传播,使信奉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人数不断增加。

为了把美国的赫尔巴特学派运动引向深入,德加谟等人在1892年建立了美国的赫尔巴特俱乐部。1895年,该俱乐部扩大成为“全国赫尔巴特教育科学研究会”,德加谟任第一任会长和学会年鉴编辑,查尔斯·A. 麦克默里任秘书。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当时也是该研究会的成员。该研究会在德加谟等人的倡导下,大量翻译出版赫尔巴特和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著作,举办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研讨会,使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理论在美国备受推崇。正如美国教育委员会在1894年至1895年的年度报告中指出:“美国的赫尔巴特学派教育学的信徒要比在德国国内还多。”[2]

在杜威等人的倡导下,“全国赫尔巴特教育科学研究会”于1902年更名为“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会”。此后,有关以赫尔巴特学派为主题的教育文献,其问世的数量显著下降,这表明赫尔巴特学派作为一场运动已趋于衰落。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赫尔巴特学派的思想观点在美国教育界特别是在美国师范院校的教科书中依然占有绝对优势,起着支配地位。就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美国教育界取代了赫尔巴特学派的领导地位之后,原来信奉赫尔巴特学说的人并没有彻底抛弃赫尔巴特学派的观点,他们保留了其中积极的因素,并根据新的需要不断发展它,使它在教育实践中继续发挥作用。许多人认为,即使在今天,“在美国思想界和课堂实践中,赫尔巴特学说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3]

在日本明治维新改革20年以后,赫尔巴特教育学说在日本大为盛行。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特别是他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大和儒学相一致,且具有近代哲学的新意,因而颇受日本当局的欢迎。日本学者争先恐后地翻译出版赫尔巴特和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著作,并根据赫尔巴特学派的观点编写日本的教育学著作。当时,日本教育界的教师们对赫尔巴特的教学论,特别是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非常感兴趣。他们普遍认为,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注意儿童的心理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比起传统的呆读死记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得多,也便于教师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运用,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在日本广泛而持久地推广应用,对当时日本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20世纪初期,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思想转道日本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尤其对教学论的影响最大。赫尔巴特及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论,强调以心理学为基础,以多方面兴趣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所阐述的形式阶段论以及由形式阶段论所创立的五段教学法,其最大特点是程序性、可操作性强,它能消除教师课堂讲授中容易产生的混乱现象,能使经验不多的教师迅速地掌握授课的技巧。这正好适应了中国在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师资缺乏、教师素质普遍低下的实际情况,因而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欢迎,很快在我国各地广泛传播开来,对我国中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赫尔巴特学派运动的历史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赫尔巴特主义是现代教育中的统治力量,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具体来讲,赫尔巴特学派运动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它促进了教育科学知识在各国的广泛传播和普及

赫尔巴特学派在德国、美国等地广泛建立推广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教育学研究会,大量翻译出版赫尔巴特的教育著作,著书立说,发行刊物,介绍赫尔巴特学派的观点。据德国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莱因在其《教育百科全书》(1895)中的统计,从1860年至1895年,仅在德国和瑞士就出版了有关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论著2234部,同时有10种教育刊物先后创办,致力于宣传赫尔巴特的学说。这就使原来鲜为人知的赫尔巴特教育学说在世界各国广为传播,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兴趣,像浪潮一样,席卷了世界各国的教师和学生。“不仅如此……赫尔巴特的术语,例如,‘兴趣’‘统觉’‘相关’‘教学形式阶段’……一直挂在每个教师的嘴边”[4]。

起初,人们确实把赫尔巴特学派及其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当作科学的教育理论,但通过教育实践的检验发现,赫尔巴特及其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说确实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各国教育学者对赫尔巴特及其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理论从各方面进行研讨,使人们对教育科学的认识不断加深。在赫尔巴特学派的基础上,实用主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评价学等新兴学科不断涌现,教育科学体系终于在20世纪初期开始建立起来了。

2.它促进了各国师范教育的迅猛发展,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促进了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产业革命的兴起,以及国家主义的盛行,发展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对欧美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但19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各国教育发展缓慢,师范教育极为落后,教师地位低下,素质普遍很低。19世纪下半期兴起的赫尔巴特学派运动,大力提倡发展教育科学,广泛创立师范学校,招收大批有志从教的青年入学,向他们传授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理论,使他们在短期内掌握了教育教学的步骤和技巧,提高了欧美国家乃至世界各国教师的素质,对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赫尔巴特学派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主要表现在:

(1)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严重。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及其门徒,在把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从德国向世界各国广泛传播时,武断地认为这种模式对任何学科都普遍适用,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模式规定的要求进行教学,其结果导致了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泛滥。

(2)赫尔巴特学派虽然也提出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兴趣,但重点却在于让教师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求学生围绕着教师转,对学生积极性的发挥重视不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正如杜威所指出的:“这种哲学在关于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责任方面是雄辩的,而在学生的特权方面却几乎是缄默的。……简言之,除了教育的本质——寻求机会进行有效训练的生机勃勃的活力这一点外,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事实都考虑到了。”[5]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席卷全球的赫尔巴特学派运动给世界教育带来的巨大的积极影响,又要看到它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