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 / 1)

—、生平与教育实践活动

福禄培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bel,1782—1852)是19世纪德国教育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创始人。1782年4月21日,福禄培尔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地区奥伯魏斯巴赫村。他的父亲是个牧师,因此,他从小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福禄培尔不到1岁就失去了母亲,也因此失去了母爱的温暖。到了上学的年纪,福禄培尔在当地国民学校入学。11岁时寄居在舅舅家,转到施塔提尔姆国民学校读书。1797年,年仅15岁的福禄培尔从国民学校毕业后给一位林务员当学徒。学徒生涯虽然没有使他从事林务员这一职业。但他对植物学、数学产生了兴趣。

1799年,福禄培尔进入耶拿大学哲学院学习自然科学和数学。当时,在该校任教的著名哲学家费希特和谢林对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年后,福禄培尔因无力缴纳学费而辍学。此后,他做过见习林务员、土地测量员、农场秘书等。

1805年,福禄培尔到法兰克福准备攻读建筑学时,偶遇法兰克福模范学校校长格吕纳(Anton Grüner)。福禄培尔应邀到该校任教。从此,福禄培尔开始了教师生涯。在这所学校,他开始研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这一年,他在霍尔茨豪森(von Holzhausen)男爵夫人的帮助下,前往瑞士伊弗东学院,拜访裴斯泰洛齐。在伊弗东学院为期14天的访问,使福禄培尔对裴斯泰洛齐的教学方法增加了感性认识。

1806—1811年,福禄培尔在霍尔茨豪森男爵家任家庭教师。其中,1808—1810年,他带领两名学生在伊弗东学院学习。与裴斯泰洛齐两年的朝夕相处,使他对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有了深入的了解。裴斯泰洛齐对教育事业和儿童的热爱也深深地感染着福禄培尔。在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和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启发下,福禄培尔着重研究学前教育问题。

1811—1812年,福禄培尔到格廷根大学学习。1812—1813年,他又到柏林大学深造。他着重学习了哲学、人类学、伦理学、语言学、历史、地理、矿物学等学科。这些知识为他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例如,当时自然哲学的球体法则认为,圆球是自然的原始形态,也是一切生命统一体的象征以及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自然规律。后来,他把这一观点运用到“恩物”之中。

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在费希特、施莱尔马赫等爱国学者的影响下,他参加了反拿破仑战争。在这种背景下,他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1816年,福禄培尔在格利斯海姆创办了“德国普通教养院”(die Allgemeine deutsche Erziehungsanstalt)。1817年,该校迁往鲁道尔施塔特的卡伊尔霍。在这所学校里,福禄培尔推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重视儿童的自由发展和自我活动。在实践基础上,他开始撰写一系列教育论文,并创办了《教育家庭》周刊。

福禄培尔创办卡伊尔霍学校的时候,正值施泰因改革时期。费希特、洪堡等提出的教育改革的主张得到许多政治上要求进步人士的欢迎。但是,反动势力对此深恶痛绝。因此,福禄培尔在学校中重视培养儿童自由和民主精神的做法得到进步力量的支持,但遭到反对势力的攻击。19世纪20年代以后,反动势力对卡伊尔霍学校实行压制和迫害。但是,福禄培尔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为打击所屈服。1826年,他发表了以卡伊尔霍学校教育工作为基础的《人的教育》(Die Menschenerziehung)一书。在这本书中,他阐明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1831年,福禄培尔流亡到瑞士。在瑞士,他努力创办以裴斯泰洛齐思想为指导的新学校。在卢塞恩邦政府的支持下,他在瓦赫滕泽建立了新学校。1833年,该校迁往维利绍。1834—1835年,受伯尔尼邦的委托,福禄培尔到布格多夫接替裴斯泰洛齐担任一所孤儿院的院长,并开设一些教师进修课程。这段经历使他进一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为他今后从事幼儿教育提供了经验。但是,在瑞士办学期间,他一直受到教会中反动势力的敌视和攻击。

1836年,福禄培尔返回德国图林根,开始设计一套他心目中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的游戏材料。1837年,他在勃兰根堡创办了一所“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发活动的机构”,招收工人和手工业者的孩子入学。在这里,他把自己设计的幼儿游戏的材料——“恩物”拿到“游戏小组”中实验。1839年,他在德累斯登建立了一所儿童教育机构,并创办了第一个儿童指导员训练班。1840年,他把设立在勃兰根堡的幼儿教育机构命名为“德国幼儿园”(der Allgemeine deutsche Kindergarten),把“游戏指导员”改称为“幼儿园教师”。“幼儿园”一词蕴含着福禄培尔自然教育思想。他把幼儿园比作花园,把幼儿比作花草树木,把幼儿园教师比作园丁,把幼儿教育过程比作培植花草树木的过程。他希望幼儿能够像花草树木一样在自然环境中生长。

1843年,福禄培尔在总结幼儿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幼儿教育专著《慈母曲及唱歌游戏集》(Mother Play and Nursery Songs)。1844年,幼儿园由勃兰根堡迁往马林塔尔城堡。在这里,他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为了推广幼儿园,福禄培尔到过许多地方讲学,宣传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他的努力获得了一些热心幼儿教育的人士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的支持。幼儿园在德国许多城市纷纷建立起来。1848—1849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福禄培尔的幼儿园教育运动在德国达到**。为了适应幼儿园发展的需要,他在马林塔尔培养了一批幼儿园教师。

1848年革命失败后,复辟势力大肆镇压一切进步活动。福禄培尔的幼儿园运动也不能幸免。1851年,普鲁士文化教育部部长劳默尔(Karl von Raumer)以幼儿园在宗教和政治上有破坏作用为理由颁布了对幼儿园的禁令,并禁止福禄培尔在普鲁士从事教育活动。这一事件对他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1852年6月2日,福禄培尔去世。福禄培尔逝世后,许多进步人士和关心幼儿园运动的人为恢复幼儿园而努力。1860年,普鲁士政府不得不取消了对幼儿园的禁令。1861年,他的生前好友替他出版了幼儿教育著作《幼儿园教育学》(Pedagcgics of Kindergarten)。他的一些教育著作也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流传。

二、哲学观

在哲学观上,福禄培尔一方面深受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尤其是费希特、谢林等哲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家风熏陶及德国宗教传统的影响下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福禄培尔曾是谢林的学生,谢林的思想对福禄培尔的影响非常明显。谢林的哲学分两个阶段:1806年以前主要是“同一哲学”;1806年以后主要是神学。谢林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客观存在的“绝对同一”,即神。万物(包括人及其理智)是神的表现形式。世界精神是同一的,它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乘”过程,即承认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对立,发展由对立的统一结束,并由一个“同一”走向高一级的“同一”。福禄培尔直接吸收了这一观点。

福禄培尔认为,上帝是一切事物的来源。他说:“有一条永恒的法则在一切事物中存在着、作用着、主宰着……这条支配一切的法则必然以一个万能的、不言而喻的、富有生命的、自觉的、因而是永恒的统一体为基础。”[1]他所说的“统一体”就是上帝。“一切事物都来自上帝的精神,来自上帝,并唯独取决于上帝的精神,取决于上帝;一切事物的唯一本源在于上帝”。[2]他还试图把上帝与球体法则糅合起来,认为在自然象征物中,圆球是上帝的象征物。

福禄培尔还认为,整个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从自然的多样性中可以推断出其最终的本源,即上帝的统一性,也可以从上帝的统一性中推断出自然的多样性。其中,统一性是多样性的来源。因此,一切事物和人的本质都可以从外部表现加以认识。教育和教学就是从事物和人的外部表现来认识其内部本质,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暂时中认识永恒。人的认识过程就是其发展过程,它表现为矛盾的调和。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性与神性、精神与肉体的调和,而调和的基础和终极都是神性。

显然,福禄培尔的认识论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他指出:“对这条永恒法则的认识和自觉掌握,关于它的本源、它的本质、它的整体和联系以及它的作用的活力的观点,关于生活和生活整体的知识就是科学,就是生命科学。”[3]由此出发,福禄培尔分析了教育研究的范围和任务。他说:“研究这种自觉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如何通过本身以及在自身中表现和实践这条法则的科学,便是教育科学。从对这条永恒法则的认识和洞察中得出的、借以指导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去理解其天职和实现其使命的规范便是教育理论。把这种认识、观点和知识主动运用于直接发展和训练有理智的生物以实现其命运,便是教育艺术。”[4]可见,福禄培尔的教育学是建立在统一的法则的基础上的,或者说,他的教育学的根源在哲学。

在他的心目中,教育是实现宗教目的的手段。他认为,教育应当以它的整体,即通过教育、教学和训练,使人和自然来自上帝和受上帝制约的道理以及人和自然一定存在于上帝的道理变为人的觉悟,并使这种觉悟在人的生活中发生作用。教育应当和必须引导人了解自己和关于自己的一切,使人认识自身和人类,认识上帝和自然,由此实现纯洁、神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