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与著作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奥尔登堡。他的祖父曾任奥尔登堡文科中学校长,在当地教育界很有影响。他的父亲是奥尔登堡的律师和议员。赫尔巴特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母亲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聘请牧师乌尔赞(Pastor Ulzen)为家庭教师。为了在学习困难时帮助赫尔巴特,她坚持与赫尔巴特一起听课。乌尔赞在哲学上很有见地,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思想的清晰性、确定性和连续性,对赫尔巴特形成哲学性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
1788年,赫尔巴特进入奥尔登堡文科中学,接受古典式的学校教育,学习成绩优异。他特别喜欢哲学和物理学,对沃尔夫(Christian Wolff)和康德哲学尤感兴趣并显露出音乐才能。1794年,赫尔巴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中学毕业后,赫尔巴特升入当时德国哲学研究中心——耶拿大学。在大学期间,他潜心学习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s)以及康德、费希特、谢林等人的哲学思想。他的母亲也伴随他来到耶拿大学,促成他参加了以席勒为首的耶拿大学“自由协会”。
1797年,根据母亲的建议,大学尚未毕业的赫尔巴特前往瑞士,担任贵族斯泰格(N. F. Von Steiger)家的家庭教师。
1800年,赫尔巴特辞去家庭教师的职务,返回德国,一度寄居在不来梅市市长家中,专门研究哲学和教育学,还教过3位贵妇人的教育学、哲学、钢琴和希腊语。
1802年,赫尔巴特到格廷根大学接受公开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受聘在该校讲授教育学、心理学及哲学等。赫尔巴特的讲学言简意赅,颇受学生喜爱。在格廷根大学任教期间,他发表了一些重要著作。例如,《论展示世界美为教育的主要工作》(Die Aesthetische Darstellung der Welt als clas Hauptgesch?ft der Erziehung,1804)、《普通教育学》(Allgemeine P?dagogik aus dern Zweckder Erziehung,1806)、《形而上学概要》(auptpunkte der Methaphysik,1806)、《逻辑概要》(Hauptpunkte der Logik,1806)、《实践哲学概论》(Allgemene praktische Philosophie,1808)等。
1809年,因法国拿破仑的军队入侵德国,格廷根大学濒临停闭,赫尔巴特离开格廷根大学,到哥尼斯堡大学主持哲学讲座。这一殊荣使赫尔巴特沾沾自喜,他踌躇满志地说:“我能有机会接受这最有名的哲学教授的讲席实至为荣幸。我在儿童时代研究哥尼斯堡的哲人(康德)著作时,即已在景仰的梦中怀想这一讲席。”赫尔巴特曾经说过,他最关注的是教育学的讲演。
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赫尔巴特撰写了大量著作,主要有:《公共协作下的教育》(Erziehung unter ?ffentlicher Mitwirkung,1810)、《声学之心理研究》(Psychclogischen Bemerkungen zur Tonlehre,1911 )、《现存观念强度及其持久性心理的探讨》(Psychologische Untersuchung über Sterke einer gegebenen Vorstellung als Funktion ihrer Dauer betrachtet,1811)、《关于教育学的黑暗面》(Ueber die dunkle Seite der P?dagogik,1812)、《哲学概论》(Lehrbuch zur Einleitung in Philosophie,1813)、《心理学教科书》(Lehrbuch zur P?ychologie,1816)、《学校与生活的关系》(Verh?ltniss der Schule zum Leben,1818)、《科学的心理学》(1824—1825)、《形而上学》(1829—1829)、《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Briefe liber Auwendung der Psychologie auf die P?dagogik)、《唯心主义与教育学的关系》(das Verh altniss des Idealismus zur p?dagogik,1831)等。他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奋斗目标已大体完成。
由于哥尼斯堡大学在学术自由上受到普鲁士政府反动势力的压制,1833年,赫尔巴特辞去哥尼斯堡大学教授职务,重返格廷根大学讲授哲学和教育学。1835年,他完成了《普通教育学》的续篇——《教育学讲授纲要》(UmriB p?dagogischer Vorlesungen),使他的教育理论更趋完整。1840年,他出版了《心理学研究》。
1841年8月14日赫尔巴特病逝,享年65岁。
《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体系的代表作,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该书分四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性教学、教育目的等问题;第一编论述教育的一般目的,其中以儿童的管理理论为先导,进而说明“真正的教育”问题;第二编“关于兴趣的多方面性”阐述教学论思想;第三编“性格的道德力量”论述了教育与训练意志性格的关系。《教育学讲授纲要》是对它的补充与发挥。
二、裴斯泰洛齐与赫尔巴特
有的学者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是构建在裴斯泰洛齐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又对裴斯泰洛齐思想做了进一步的补充。确实,赫尔巴特的一些教育观点,特别是在他早期,吸收了裴斯泰洛齐的思想。但是,赫尔巴特以其特有的敏锐的思维和对教育理论的不懈探索使他自己的思想日益完善起来,并在理论构建上超过裴斯泰洛齐。
出于对裴斯泰洛齐献身教育事业精神和学说的敬仰,1799年,赫尔巴特带领学生专程到布格多夫拜访久负盛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对赫尔巴特的来访热诚相待,特意在晚上安排了观摩课。裴斯泰洛齐“要使教育心理化”的主张和教育直观性的原则对赫尔巴特触动颇深。在不来梅,他大力宣传和讲授裴斯泰洛齐的思想,成为德国“裴斯泰洛齐运动”的先驱者。在一篇评论裴斯泰洛齐的文章中,赫尔巴特曾经概括了裴斯泰洛齐方法的优点。他认为,裴斯泰洛齐方法根据清晰的感知来掌握经验,比以前的任何一种方法更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没有把儿童当作有经验者来进行教育,指明了教师有职责授予学生知识并使之完善;它关注早期儿童的教学问题等。
但是,赫尔巴特志在发展裴斯泰洛齐的理论。他说: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这种方法,不能把人类的思想看作一块固定不变的碑匾,在这块碑匾上,所有的文字都如同刚写上去一样永远清晰。
观念心理学是赫尔巴特心理学的核心,也是其教育学的基石。赫尔巴特用观念心理学论证教育学的思想明显受到裴斯泰洛齐的启发。在理论上,裴斯泰洛齐已经提出过“教育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上升到清晰观念的过程”。然而,虽然裴斯泰洛齐反复强**育心理学化,但是,他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学体系。赫尔巴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详细阐述了感知的对象是如何通过统觉过程而转变为确定的观念的,从而为他的教育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对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赫尔巴特也提出了一些具体改进意见。这一点在他的《关于〈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über pestalozzi neueste Schrift: Wie Gertrudihre kinder lehrt,1802)、《关于裴斯泰洛齐的直观ABC的概念》(1802)和《对于裴斯泰洛齐教授方法的批判(Standpunkt der Beurtheilung der Pestalozzi’s chen Unterrichtsmethode,1804)等论著中有所反映。
在《关于〈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一文中,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最高理想是探索教学规律。他充分肯定了裴斯泰洛齐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他指出,在裴斯泰洛齐学校中,教师循循善诱,教学内容比较明确,儿童的思路不会受到任何阻挠。但是,在尊重儿童个性方面,裴斯泰洛齐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例如,他指出:“为什么裴斯泰洛齐给学生如是之多的记忆材料?为什么他在选择教学的材料时,似乎很不注意儿童天性的倾向?为什么他只允许学生学习,而从不与儿童做亲切的谈话,从不向他们闲谈、说笑话、讲故事……因为什么,他在占有他全部心灵的儿童们中间,反而从不流露欢悦,从不将愉快与有益的事物结合起来。”[1]
在《关于裴斯泰洛齐的直观ABC的概念》中,他充分肯定了直观性教学原则,指出其不足,并力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这一原则。可以看出,赫尔巴特的直观观念的灵感和构思都深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但是,赫尔巴特在裴斯泰洛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挥了直观教学的思想。他指出:“发明者仅在狭窄的范围——初级教育的范围内发挥这一观念,而这观念却是属于教育全部的,但要为教育的全部,则必须进一步扩大与发展。”[2]
三、家庭教育与教育实验思想
(一)家庭教育
1797年,赫尔巴特来到瑞士,开始担任斯泰格尔家的家庭教师。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他工作非常认真,潜心研究三个孩子的心理特点,根据实际设计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他注意观察和思考,积累了一些教育实践经验。
在实践和学习的基础上,他开始孕育其教育学说的基本设想。教育性教学、研究儿童心理特点、激发儿童多方面兴趣等思想,以及颇有创新精神的试验,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赫尔巴特对斯泰格尔家的教育环境比较满意。在给他的朋友瑞斯特(J. G. Rist)的信中,他写道:“所给予我耕作的是一块田地,大自然并未忽略,虽然这块田地停荒了过长的时间,土壤均变得坚硬,在播种任何种子之前,必须彻底地掘过……友谊的面孔,需要帮助时的助手,体谅与礼貌,以及最重要的在工作布置中之绝对自由,连同那对于结果之最大的兴趣——我所需要的一切在斯泰格尔东家家中均具备着……男子有丈夫的威仪,女有贤淑的妇道,儿童有活泼天真的品质;他们的外表与内心完全是一致的,即使不是完全美满的,但至少却能满足这里的条件……斯泰格尔本人极诚恳而严正,并且并不拘泥;他几乎无所偏执,只要有理可言,他即能接受一切。有时他极为欢欣愉快;在他的治理之下,全家都生活于井然的条理之中,其妻则一贯娴雅、良善及仁慈,其儿童亦极为欢欣活泼。此家虽非天才荟萃之所,而却饱有康健的常识。”[3]
赫尔巴特初到斯泰格尔家时,他的学生鲁得维希(Ludwig)14岁、卡尔(Karl)10岁、鲁道夫(Rudolf)8岁。斯泰格尔比较欣赏赫尔巴特的才能,他把三个孩子的教育工作完全托付给他。赫尔巴特对教学非常认真,认真备课,凡是学生要学习的科目,他都先研究一番。他还努力钻研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能力。在担任家庭教师的三年里,他与学生的相处也非常愉快,对家庭教师的职务很留恋。
斯泰格尔要求赫尔巴特每隔两个月提交一份有关教育计划、学习进度的书面报告。根据这一要求,赫尔巴特先后写了24份报告(只保存下来5份)。赫尔巴特积累了一定的教育经验。我们可以从他的报告中,看到赫尔巴特对教育学说的构想,如教育性教学和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等思想。
(二)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他的教育理论提供了感性认识。赫尔巴特在谈及自己的一本主要著作时也曾经说道:“这本书的产生,是出自我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是根据我的哲学思想,利用各种机会,收集并整理了我精心安排的观察和实验的材料。”[4]因此,在探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时,不能忽略他的教育实验活动。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不能局限于理论上的教导,而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他的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起点是他的家庭教育经验。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此。赫尔巴特一直有把他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愿望,试图对当时的教育实行改革。他说:“一种教学的方案,如果没有相当的教师,尤其是缺少为此方案的精神所感动的教师,以及在方法运用上的练达的教师,则实无任何价值之可言,所以我建议设立一种小规模的实验学校,这种办法或者能成为将来扩充运动的最优良的准备。康德有一句话,‘先之以实验学校,继之以师范学校’。”[5]
赫尔巴特为了引起人们对他的教育计划的兴趣,发表了一些演讲。他的教育改革计划得到了当时教育领导人洪堡的大力支持。洪堡给予他实施该计划的绝对自由,并资助聘请助手的经费。后来,赫尔巴特还创办了师范班、实验学校和教育研究所,试图以他的教育理论来培养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