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代背景和教育实践活动
英国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进行了产业革命。教育家安德鲁·贝尔(Andrew Bell,1753—1832)和约瑟夫·兰喀斯特(Joseph Lancaster,1778—1838)正是生活在这一时期。
当时,随着产业革命的进行,生产的发展需要对成年工人和童工进行一定的教育和训练,以使他们既掌握一定的文化技术知识,又养成遵守社会秩序的习惯。然而这时英国的初等教育仍和以前一样,是由教会以及私人办理的,属于一种所谓“慈善事业”,国家并不干预。据统计,这一时期英国各教派所建立的各种形式的小学共有10595所[19],而贝尔和兰喀斯特所倡导的导生制学校(Monitorial System of School),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类型的学校。
贝尔1753年3月27日出生于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斯市。父亲是一位理发师。贝尔的学校生活并不快乐,因为当时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背诵,但他的记忆力较弱,故经常遭老师的鞭打。这可能是他后来在自己的学校里坚持采用一种较人道、较仁慈的纪律的原因之一。1769年,贝尔进圣安德鲁斯大学学习。毕业后,他于1774年前往美国的弗吉尼亚州。1779年,贝尔进入富有的种植园主布拉克斯顿(Braxton)家,当了一名家庭教师。1781年,贝尔带着布拉克斯的两个儿子回到圣安德鲁斯。他一边用心照看这两个孩子,一边继续自己的学业(后获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医学硕士学位),这样直到1784年7月。在两个孩子回国后,贝尔于1784年12月被任命为国教会的一名牧师。
1787年6月2日,贝尔到达印度的马德拉斯,后被任命为英国卫戍部队牧师,并担任马德拉斯军事男孤儿学校的监督。该学校是一所半官方的慈善学校,为士兵中的孤儿开设。由于贝尔喜爱管理和教学工作,他在工作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因该校的教师能力很低,教学质量差,所以大约从1791年或1792年起,贝尔选择年长且成绩好的学生帮助教师做教学工作(导生,monitor)。采用导生制(又称马德拉斯制)以后,学校的纪律与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贝尔在马德拉斯生活了9年,过得十分愉快,但由于健康原因,于1796年8月离开印度回国。在回国前,他向孤儿学校的董事们递交了一份工作报告,题为《一个教育实验》(An Experiment in Education),后于1797年10月出版。
回国后,贝尔曾先后担任过牧师、教区长等职。1811年10月,英国“全国贫民教育促进会”(National Society for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Poor)成立,贝尔被任命为首任会长。该促进会是英国国教会为推行贝尔的教学方法而建立的机构,它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各地建有分会,至1833年,计有100多万儿童在该会办的学校学习。[20]1816年夏(一说1814年),贝尔赴欧洲大陆旅行,曾亲访裴斯泰洛齐及其学校,对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极感兴趣。此后,贝尔历任医院院长、大教堂牧师等职。期间,他修订旧书,编写新著,参观与视察学校。1832年1月27日,贝尔病逝,被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他身后留下的大批财产,捐给了苏格兰的教育机构。贝尔的主要著作还有《教育指南》(1827)等。
兰喀斯特1778年11月25日出生于英国索斯沃克的肯特街,小时候受过一定的学校教育。14岁时去牙买加,希望从事对黑人的教育工作。回国后,成为一名贵格会教徒和贵格会的牧师,同时在学校以教书为生。1798年元旦,他在其父亲的住所开办了他的第一所学校。后因场地太小,学校于1801年6月迁入伦敦巴勒路的校舍,它能容纳350名贫困家庭的男孩入学。
因学生人数太多,兰喀斯特又雇不起助手,大概在1800年,他想到了采用由懂得较多的学生教懂得较少的学生的办法。1803年,兰喀斯特出版了《教育的改良》(Improvements in Education)一书,阐述了自己的计划。1805年8月,他在韦默思受到英王乔治三世(George Ⅲ)的接见,兰喀斯特向英王递交了《教育的改良》一书,介绍了他的教学制度,并提出了要求。英王对他加以赞赏,并给他每年100英镑的捐助。英王当时说:“我高度赞成你的制度。我的愿望是我所管辖下的每一个贫儿都能学会阅读《圣经》。”[21]
英王的赞助坚定了兰喀斯特的信念,他开始不顾一切地推广他的教学制度。他用仅有的600英镑的捐款建造了两所学校。为了将最好的导生培养成教师,兰喀斯特让他们免费与自己生活在一起,同时他本人也过着豪华的生活。这样做的结果是,他陷入负债困境。1807年5月,兰喀斯特因“滥用他人的钱财”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为避免再次被捕,他花了6个月的时间在农村发表演讲,介绍他的制度和建立学校。1808年1月,兰喀斯特回到伦敦,这时他遇到了对穷人的教育感兴趣的两个人:帽商科斯顿(W. Corston)和医生福克斯(J. Fox),他们组成了一个委员会,旨在为穷人的孩子提供教育、衣物和医疗保健。在接下去的3年中,兰喀斯特主要从事讲学和建校工作,而委员会则尽力增加收入、缩减开支。由于需要更多的教师,并且兰喀斯特原来的债务还未偿清,因此委员会决定,要与更多的慈善者建立合作关系。这样,到1810年12月,又有44位“慈善者”加入了委员会。扩大了的委员会所维持的学校在形式上是公共的,但在实际上是兰喀斯特个人的。后来,兰喀斯特和委员会之间就财务问题发生了纠纷。1814年4月,他从巴勒路学校辞职。由于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糟,他逐渐脱离公众与社会。带着在新的世界开始新生活的希望,兰喀斯特于1818年移居美国。他四处讲演、建校,后因浪费再度负债。1825年迁居委内瑞拉。1827年后在加拿大和美国生活,继续实验他的教学制度。兰喀斯特1838年10月23日在纽约逝世。
贝尔和兰喀斯特两人曾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贝尔的《一个教育实验》于1800年传到了兰喀斯特手中,此书给兰喀斯特很大的启示。后来,他在《教育的改良》中表示十分感激贝尔的帮助。1804年11月,兰喀斯特写信给贝尔,详细说明了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希望得到具体的指点。贝尔遂邀请他去会面。兰喀斯特于1804年圣诞节前会见了贝尔。兰喀斯特曾赞扬贝尔创造了导生制,贝尔则赞扬兰喀斯特对导生制的完善做出了贡献。
二、导生制
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喀斯特制”,即教师挑选一些年长且成绩较好的学生充当助手(导生),先给他们讲授教材内容,再让他们转教别的学生。导生制的具体做法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年级与班级的划分以及管理
贝尔和兰喀斯特两人在总的分级原则上是相同的,即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来划分年级(class)。
在兰喀斯特的学校里,学生的阅读课共分成8个级:不识字母的学生编为第一级,学习A、B、C等单字母;识字母表但不识或不会拼缀双字母(例如,ab、cd等)的学生编为第二级;以此类推,第三、四、五级的学生分别学习3个字母、4个字母和5个字母以上组成的单词。第六、七、八级分别读圣约书、《圣经》和精选文本。算术课共分为12个级,包括加法(第二级)、混合加法(第三级)、减法(第四级)、混合减法(第五级)、乘法(第六级)、混合乘法(第七级)、除法(第八级)、混合除法(第九级)等。学生在分级之前都要接受考试。一位阅读能力强但算术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在学习阅读时上高年级班,而在学习算术时上低年级班;反之亦然。据兰喀斯特说,在他的学校里,四分之三的学生在阅读和算术两课方面不在同一年级上课。[22]如果从上阅读课改为上算术课,班级重组的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
至于班级的规模,兰喀斯特的学校每班有10~20名学生,贝尔的学校每班有24~36名学生。
在兰喀斯特的学校里,设有管理整个学校教学的导生。新生入学时,由专门负责这方面事务的导生检查其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其程度编入相应的班级。全校任命一位导生为阅读学习的总督察员(inspector-general of reading),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全校所有阅读班级的学生名单,检查每个学生是否已达到升级的标准,经检查合格的学生便可升级。此外,各班设导生1人。
在贝尔的学校里设有三种导生:导生、助理导生和互助导生。导生和助理导生由教师从高年级优秀学生中选择,也可由各班学生选举。各班学生分为互助导生和普通学生,前者成绩较好,后者成绩较差,两者实行“一帮一”式的互助。教室排座时,成绩最好的互助导生和成绩最差的普通学生坐在一起,第二位优秀的互助导生和成绩倒数第二的普通学生坐在一起,以此类推。互助导生和普通学生的位置并非固定不变,它可根据学生成绩的变化而变动。经过努力,学习成绩超过同座互助导生的普通学生可以成为新的互助导生,而原来同座的互助导生则成为普通学生。贝尔认为,这种排座方法能促使学生互相竞争。班级导生(每班1人)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助理导生(每班1人),检查互助导生和普通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班级秩序。此外,还要查听全班学生背诵课文。助理导生的任务是担任班级的教学工作,监督和帮助互助导生与普通学生学习。能胜任工作的助理导生也可以升为导生,同时担任导生和助理导生的双重任务。教师的职责则是管理和检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以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教学方法
在贝尔和兰喀斯特的学校里,主要采用沙盘教学法、缀字教学法和纸板教学法。
1.沙盘教学法
该方法主要在阅读课的低年级使用。上课时,学生坐在长凳上,面前摆张1英尺[23]高的桌子,桌沿钉着松木框架围成盘形模样(约36×10平方英寸[24]),盘中散有干沙(1/2英寸[25]深),铺平。每张桌子坐几名学生,其中1名导生,另有2名或2名以上的普通学生,以便互帮互学。导生先用右手食指在沙盘上写一个字母,然后让其他学生模仿着写,直到不指导也能写为止,再换教另一个字母。贝尔认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深得儿童的喜爱。但他又认为,中高年级学生还应掌握使用铅笔和石板的技能。
2.缀字教学法
这是一种通过拆字学习字词的拼读方法。例如,学习单音节词“blunt”时,就让学生先按组成该词的字母顺序一个个地念字母“b-l-u-n-t”,然后再读该词的完整发音“blunt”,学生学会该词的拼读后,合上课本,先读整个词的发音“blunt”,然后再拆字分读“b-l-u-n-t”。双音节和多音节词的读法一样。这种方法的原理还适用于课文阅读和算术教学。
3.纸板教学法
这种方法主要在兰喀斯特的学校使用。它不仅适用于阅读班,也适用于算术班,并且低班和高班均适用。上课时,导生将所教课文写在纸板上,再将纸板挂在墙上,学生集队面墙而立。最优秀的学生站一号位,最差的学生站末号位。提问时,一号位的学生先答,如答不出,就往下轮,谁先答出,一号位即让给谁。导生只在所有学生都答不出时才予以讲解。兰喀斯特指出,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能促使学生相互竞争,努力学习。
(三)奖励与惩罚
兰喀斯特把奖励和竞争相联系。在他的学校中,教学过程同时也是竞争过程,例如,纸板教学法中学生站队的号位就是学习成绩好坏的标志。此外,优秀生还可获得“阅读优秀”“缀字优秀”“写字优秀”等各种奖章,或者获得小车、陀螺、风筝、图画、小球、书籍、笔甚至银表等奖品。当学生从一个班升到另一个班时,也都可获得奖励,导生也有权获得同样的奖励,以奖励他帮助同学取得进步。有的学生还能得到在校园内带着奖品游行的荣誉。另一方面,兰喀斯特的学校还制定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各班导生都备有小卡片,用以记录学生的犯错误情况。一旦学生有错,教师和导生即对他们进行惩罚。惩罚的手段有戴木枷、戴纸高帽游行示众,装在袋子或篮子里吊在教室里让同学嘲笑、奚落等。但据兰喀斯特说,学校实际上很少使用这些惩罚手段。在贝尔的学校中,奖惩权由一个“小评判团”来行使。“小评判团”由导生和优秀生约10多人组成,它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奖品有日常使用的衣物食品等,也有名誉上的表扬,银质徽章则由校长在年度考查中颁发。“小评判团”也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有节制的惩罚,如关禁闭和鞭打等。
三、导生制的影响
导生制的主要优点是:(1)省钱。导生制学校的教学设施很简陋。例如,兰喀斯特曾计算过用石板代替练习本的费用节约情况:60个孩子一年只需3英镑;而用练习本做同样的练习,则需99英镑。因此,兰喀斯特的学校每个学生每年只花费7先令即可入学;而贝尔的学校每个学生每年只花费4先令2便士即可受教育。(2)省师资。兰喀斯特曾声称一个教师可以管理一所有1000名小学生的学校,而贝尔则更认为,一个教师可以管理邻近的10所千人学校。[26]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当时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3)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导生制学校由于在教学中引入了竞争机制,不仅学生个人之间有竞争,班级之间也有竞争,这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4)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导生起初只负责教导其他学生的学业,后来又有负责簿本的导生、报告到缺课情况的导生、调查缺课原因的导生等。大家分工合作,使许多学生受到锻炼,提高了管理能力。(5)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能使广大贫民子弟受到最低要求的扫盲教育。
上述优点正是导生制受到欢迎和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1808年,英国成立了“皇家兰喀斯特协会”(Royal Lancasterian Society)[27],它和1811年成立的全国贫民教育促进会的目的都是为了推行导生制。到19世纪30年代,导生制学校已遍及英国各地,导生制“被用于初等教育,有时也用于中等教育”[28]。1833年,英国国会表决通过了当时的财政大臣阿尔索普(Althorp)所提出的教育补助金方案,即“批准拨一笔不超过2万英镑的款项,以补充私人捐款的不足,把这项拨款和私人捐款一起用于建造校舍和对大不列颠的贫民阶级子女进行教育”[29]。这笔钱后来每年专门拨给了上述两个团体所属的学校。此外,导生制还流传到美国、法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大约在1809年,导生制被介绍到美国,兰喀斯特还亲自到美国宣传和推广导生制。法国到1828年已成立了约600所导生制学校。
导生制在当时促进了英国及其他国家初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它也是英国师范教育的雏形。1847年,在导生制的基础上,英国建立了“教生制”(Pupil-Teacher System),即在初等学校中挑选出优秀的13岁少年充当现任教师的助手,以艺徒制方式边学边教,5年期满可任正式教师。另外,导生制对于当今世界的全民教育,也仍有可供借鉴和启发的地方,例如,实行勤俭办学,争取社会捐款,提倡学生之间互帮互学、自我管理,等等。
当然,导生制也有其缺陷和历史局限性。第一,贝尔和兰喀斯特的办学都是为英国的教会教育服务的。在当时的英国,普通学校教育几乎就是“宗教教育”的同义语,正如恩格斯(F. Engels)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所指出的:
国教教会成立了自己的National Schools(国民学校)[30],每一个教派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学校,而它们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把本教教徒的孩子保留在自己的怀抱里,可能的话,还要从别的教派那里把某些不幸的孩子的灵魂抢夺过来。结果是,宗教,而且恰好是宗教的最无聊的一面(即对异教教义的辩驳)成了最主要的课程,孩子们的脑子里塞满了不能理解的教条和各种神学上的奥妙东西,从童年时期起就培养起教派的仇恨和狂热的偏执,而一切智力的、精神的和道德的发展却被可耻地忽视了。工人曾不止一次地要求议会建立纯世俗的国民教育制度,而把宗教教育交给每一个教派的牧师,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届内阁同意采取这样的措施。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内阁大臣是资产阶级的驯顺的奴才,资产阶级又分成无数的教派;每个教派都只有在他们能够使工人同时接受这个教派所特有的教条作为抗毒素的时候,才同意工人受教育,因为不这样的话,让工人受教育是危险的。[31]
第二,儿童的互教互学在家中邻里是很平常的事,而家长和儿童所期望的是在学校中能直接接受成人教师的教导。如果教学工作都委托给了导生,那就几乎谈不上正规的教育了。因为无论导生的学习成绩相对于其他普通学生来说多么优秀,但都比不上正式的教师。
第三,导生制学校难以教给学生系统的、充分的知识,教育质量较差。所以,随着国家逐渐参与普通教育事业,以及师范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到1840年以后,导生制就逐渐消亡了,因为它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已逐渐消失了。
[1] 滕大春主编:《外国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页。
[2] S.J.Curtis and M.E.A.Boultwood,A Short History of Educational Ideas,University Tutorial Press Ltd.,London,1963,p.384.
[3] A Short History of Educational Ideas,p.384.
[4] 伊丽莎白·劳伦斯著:《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纪晓林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171页。
[5] 引自《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第177页。
[6] 引自《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第172页。
[7] 引自《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第173页。
[8] 引自《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第174页。
[9] 引自《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第171页。
[10] 引自《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第176页。
[11] 转引自《外国近代教育史》,第268~269页。
[12] 转引自《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第178页。
[13] 转引自徐辉、郑继伟编著:《英国教育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202页。
[14] 转引自《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第174页。
[15] 转引自《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第175页。
[16] 转引自《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第175页。
[17] 转引自《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第175页。
[18] 转引自《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第177页。
[19] 滕大春主编:《外国教育通史》第3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20]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11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页。
[21] David Salmon,(ed.)The Practical Parts of Lancaster’s Improvements and Bell’s Experiment,Cambridge: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32,p.ix.
[22] The Practical Parts of Lancaster’s Improvements and Bell’s Experiment,p.19.
[23] 1英尺=0.3048米。
[24] 1平方英寸=6.4516平方厘米。
[25] 1英寸=2.54厘米。
[26] 奥尔德里奇著:《简明英国教育史》,诸惠芳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76页。
[27] 1814年改名为“不列颠及海外学校协会”(British and Foreign School Society)。
[28] 《简明英国教育史》,第75页。
[29] 《简明英国教育史》,第78页。
[30] 即贝尔派的学校。
[31]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