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想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19世纪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实证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哲学思潮是教育思想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来源。由于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将在有关章节中详细论述,因此,下面仅简述对教育思想有直接影响的古典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实证主义思潮。
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很软弱。在法国革命的触动下,他们对封建制度不满。但是,他们既害怕封建统治势力,也害怕人民群众。因此,他们不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来解决与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以德国资产阶级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德国古典哲学正是这一历史时期德国资产阶级成长过程的理论表现。他们专注于抽象原则的探索,在思想上把革命的愿望隐藏在迂腐晦涩的纯粹思辨之中,“用抽象的思维活动伴随了现代各国的发展,而没有积极参加这种发展的实际斗争”。[3]他们在思想中、在哲学中经历自己未来的历史,而在实际中忍受德国现实的痛苦。但是,不可否认,它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改变现实的愿望,是德国政治变革的先导。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康德(Immanuel Kant)、费希特、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黑格尔(G. W. F. Hegel)。对此,恩格斯曾经指出:“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前世纪末欧洲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G. W. Leibniz)的形而上学体系。费希特和谢林开始了哲学的改造工作,黑格尔完成了新的体系。”[4]
以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唯心主义,既有保守、反动的一面,又有进步、革命的一面。例如,他们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对封建制度的妥协,而他们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又反映出变革现实的要求。比较激进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派思想代表费尔巴哈勇敢地对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
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古典唯心主义思想家也论述了教育问题,他们的哲学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二、唯意志论
唯意志论是一种反理性主义的唯心论,它的特点是公开反对科学,宣扬神秘主义。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和尼采(Friderich Wilhelm Nietzsche)。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基础,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他甚至认为,意志先于肉体而生,意志根据自己的需要构成身体的各种器官。例如,为了要看,意志构造视网膜;为了繁殖,意志构成**。他还认为,思想、理性也应当服从神秘的、不可知的意志,从而否定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否定了知识。
叔本华的哲学理论完全否认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独立性、客观规律以及人们认识的可能性。否认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这种唯意志论是德国贵族地主和走向反动的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思想表现。
尼采继承和发扬了叔本华的神秘主义的唯意志论。他的特点是宣传“权力意志”。他认为,追求权力,要求统治和奴役的意志是决定一切的力量。他试图以“权力意志”代替道德概念,认为以前的道德是用来反对强者、限制强者的,应该抛弃。
三、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30—60年代。这时,资产阶级开始从革命的阶级逐步转变为保守的阶级,实证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是这种转变的反映。
从实证主义演变过程来说,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孔德、约翰·穆勒、斯宾塞(H. Spencer)为代表的早期实证主义。第二阶段是以马赫(Ernst Mach)和阿芬那留斯(Richard Avenarius)为代表的经验批判主义。第三阶段是以罗素(Bertrand Russell)、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等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和语义哲学。19世纪的实证主义主要是前两个发展阶段。
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是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认为,一切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原因的学说都是“形而上学”,这种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他否认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试图用所谓“现象的实际规律”代替客观规律。然而,他所说的现象并不是客观现象,而是人的主观感觉。“科学”的任务就是描述、记录、整理主观感觉,并找出它们的关系。他否认了科学的真正含义是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并且把个人的感觉作为第一性的东西。可见,他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者。
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人类智力的发展永远遵守一条伟大的根本规律:“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部门,都先后经过3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哲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5]他把这条规律应用于社会,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要经历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个人的智力发展也是如此,在童年时期是神学家,在青年时期是形而上学家,在壮年时期是物理学家。
孔德以实证主义哲学观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建立了社会学理论。他认为,社会起源于人的本能,即人类的情感。在社会动力学中,他指出,人类的进步实质上就是人类固有的道德和理智品质的进化。因此,他宣扬“普遍的爱”并建立了“人道教”。
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在认识论上与前两个哲学家相似。他还用力学和生物学思想解释社会学问题。
经验批判主义试图取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建立一种超越这两条路线之上的哲学理论。他们认为经验是中性的,它既包括物质,又包括精神,经验批判主义者虽否认自己是唯心主义者,但是,其理论实质是把主体的感觉看成是第一性的,认为没有主体的感觉就没有经验。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倒向了唯心主义。
在教育思想上,许多实证主义者重视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对人们认识教学规律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