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世界各国的政治变革繁多,对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来说,下面几个政治变化对教育产生了特别深刻的影响。
一、欧洲革命
1848—1849年,欧洲革命是资本主义在欧洲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资产阶级势力的增强要求充分的自由贸易,消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进而要求获得政治权利。大工业的兴起给广大劳苦大众带来灾难。手工业者不断破产、工人日益贫困、农民丧失土地。除了政治、经济矛盾,一些国家还存在着民族统一和解放的问题。但是,封建统治阶级仍然坚持封建专制和经济压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当然,不同国家有各自的特色。
维也纳会议以后,意大利分裂为8个国家,大多数国家依附于奥地利。封建割据状态和狭小的国内市场使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推翻异族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消灭各邦专制政权,完成国家统一是意大利革命的主要任务。国内贵族和僧侣占统治地位,人民遭受残酷的封建统治,许多农民不堪沉重的剥削而背井离乡。因此,人民是革命的主力。1849年2月9日,成立了罗马共和国。罗马共和国采取了一些革命措施。在意大利反革命力量和奥、法、西班牙等国联军的镇压下,意大利革命最后失败了。
意大利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不敢发动人民革命,在革命过程中妥协投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也是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1840年,基佐(F.P.Guillaume Guizot)担任法国内阁首相。在他执政期间,对内拒绝任何改革,对外支持神圣同盟,镇压各国革命。1847年经济危机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工业资产阶级对七月王朝日益不满,要求实行民主改革。广大小资产阶级,包括农民、小手工业者、小商人和知识分子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遭受金融贵族的剥削和压迫,要求革命,但对革命又抱怀疑的态度。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他们要求推翻七月王朝,建立“社会共和国”。但他们不是革命的领导者。
1848年2月22日,巴黎的广大人民群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经过起义者与政府军几天激战,推翻了七月王朝。在工人的强大压力下,25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资产阶级共和派执政后,推行反人民的政策。无产阶级再次挺身而出,发动6月起义。起义遭到了国民自卫军的镇压。以后,资产阶级更公开走向了反动。12月20日,波拿巴(Louis Bonaparte)就任共和国总统。1851年12月,波拿巴发动政变,镇压了抵抗者。1852年12月2日,法国恢复帝制,波拿巴即皇帝位。法国进入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
19世纪40年代,德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开始瓦解,封建土地经营逐渐向资本主义农业经营转化。但是,德国还存在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农村中的封建枷锁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发展。消灭封建农奴制残余是德国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
1848年3月13日,奥地利首府维也纳发生革命,推翻了反动政府。3月18日,普鲁士首府柏林的人民起义,迫使国王同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许诺改革。这时,资产阶级以能参加政府为满足,充当王朝的保护人。旧的国家机器得以保存下来。6月,普、奥反动势力开始反攻,并得到沙皇的支持。11月,普鲁士国民议会被武力驱散。1849年3月,奥皇军队攻陷维也纳,资产阶级帝国议会也被驱散。德国统一的任务没有完成。德国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德国资产阶级天生的软弱性使得他们不可能领导彻底的革命。年轻的无产阶级在政治、组织上都还没有成熟。
欧洲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对欧洲各国封建制度是个沉重的打击,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次革命中,各个阶级的面目都得以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经受了锻炼,并为争取教育权而斗争。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从中汲取了营养。
二、日本明治维新运动
1868年,日本倒幕派利用人民的力量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成立了明治天皇亲政的明治政府。新政府成立后,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1868年3月,明治天皇颁布了新政府的施政纲领《五条誓文》。4月又颁布了《政体书》。据此,明治政府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其中比较重要的改革措施有:
(1)废藩设县,消除封建割据,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
(2)改革封建等级制度,将社会阶层分为华族、士族、平民。允许一切人自由选择职业和迁居,为资本家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3)实行地税改革,促进封建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
(4)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常备军。旨在镇压国内叛乱和对外扩张。
(5)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如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币制;扶植私人企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等。
(6)与列强交涉,修改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
明治维新是一次以农民为主力、资产阶级和下层武士结成联盟、以下层武士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标志着日本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从封建割据国家向统一国家、从半殖民地国家向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过渡。
明治政府实行的一系列有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革命前,日本工业落后,家庭手工业居主导地位。明治维新以后,由于大力引进欧洲近代技术和设备,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以及造船、冶金、机器制造等重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明治维新运动推进了资产阶级教育改革,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家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美国内战
美国独立后,建立了一个大奴隶主和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领土扩张和海外掠夺加速了美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美国独立后没有废除奴隶制,南方实行着种植园奴隶制。北方的工商业资本主义与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例如,在关税、自由劳动力、原料、国内市场等方面都存在着冲突。
除了北方资产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要求废除黑人奴隶制外,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展开了群众性的废奴运动。19世纪50年代,美国南部各州不断爆发反奴隶制的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布朗(John Brown)领导的一次起义。
1861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林肯(Abraham Lincoln)任总统后,南方11个州的种植园奴隶主发动叛乱,挑起了南北战争。1863年夏,北方军队进入反攻。1865年4月,北方获得最后胜利。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为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中期,沙皇俄国仍然是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是,从19世纪初期开始,资本主义在俄国已经缓慢发展,并且逐步破坏着封建农奴制基础,农奴制的危机不断加深。农奴制的存废问题成为社会矛盾斗争的焦点。车尔尼雪夫斯基(Н. г. Черньццевскпй)、杜勃罗留波夫(Н. А. Добролюбов)等革命民主主义者为农奴的彻底解放开展了鼓动和宣传工作。
在群众革命斗争日益发展和民主主义者加紧革命鼓动的情况下,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农奴制迟早是要废除的,“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1861年2月,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宣言。废除农奴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关于农奴人身解放。地主再不能买卖、交换、抵押和赠送农奴,也无权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
(2)关于土地。农奴可以得到农舍、宅旁园地和土地。改革后,每一个农奴平均得到3.3俄亩[2]土地。
(3)地方管理和司法改革。设立州、县自治局,管理修路、设立医院、学校等事务。
19世纪60年代,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它是俄国历史上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