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问题是培根哲学的中心问题。他深刻认识到,要促进科学的发展,就必须改变认识脱离事实的弊端,从根本上研究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讨论认识过程的时候,培根接触到一些重要的问题,诸如感觉经验的来源问题,人类认识的感受性和理性的作用,归纳法与演绎的关系等,从而确立了他在近代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认识论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方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进而也更新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推动了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
一、英国近代唯物主义的始祖
英国是近代经验论的发祥地。这种情况的出现与这个民族的理论传统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有直接的关系。13~14世纪,欧洲唯名论思潮的主要阵地是英国。此外,英国素有自然科学实验的风气与崇尚工匠学问的传统。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曾是欧洲13世纪风靡一时的实验风气的代表人物。而把认识论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则是从弗兰西斯·培根开始的,重视方法论研究是他的认识论的根本特征。
培根哲学的目的是要复兴科学,突出地表现出务实精神。在批判阻碍科学发展的经院哲学和诸“假象”的过程中,他继承了前人的一些思想,总结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成果,创立了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
(一)关于物质的学说
培根明确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表明了他的本体论的唯物主义性质。在他看来,“在自然中真正存在的东西”,只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活动的个别物体。除此之外,就再没有别的。物质是自然万物的本原,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它的存在既不依赖于什么抽象的“本质”,也不依赖于人的意志。培根进一步从物质结构的角度说明物质是实在的。在他看来,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应当是分子,它们各有其性质,并按照不同的排列构成各种事物,具有我们在自然事物中所能感觉到的各种质的规定性,如密度、温度、重量、体积、颜色和运动等。“用原子来说明物质,意味着用质的观点看待事物,就能体现物质的实在性。”[37]
(二)关于形式的学说
培根以形式的研究作为认识的基础和目的。他所说的“形式”,是指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培根明确指出:
在自然中真正存在的东西,虽然除掉个别物体按照的规律进行纯粹个体的活动之外,没有什么别的,但是在哲学里面,就是这种规律以及对于这种规律的研究、发现和解释构成知识与活动的基础。而当我说到形式的时候,我的意思指的也就是这种规律及其所包含的部分。[38]
培根还明确指出,发现物质的形式正是人类知识的工作和目的。在他看来,“由于形式的发现,我们就可以在思想上得到真理,而在行动上得到自由”[39]。培根没有止于对事物的可感性质的认识,而是要求深入事物的内在根据的形式即规律。也是他对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的进一步说明。
(三)关于运动的学说
培根把运动看作物质固有的性质,明确主张物质与运动不可分,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首先,培根认为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他在《新工具》中提出和阐述了19种性质最普遍的运动,例如,“抗拒运动”、“连接运动”、“自由运动”、“物质运动”、“逃避运动”、“同化运动”、“感染运动”和“自我增殖运动”等。[40]3培根关于运动形态的划分、阐述及例证无疑是在当时自然科学水平下,对自然界中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变化的理论概括,涉及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其次,培根还进一步探讨了运动的规律和原因。他认为,自然界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在科学中,认识的基础即在于对规律的研究发现和解释,这是自然哲学的根本任务。此外,科学的基础还在于探讨物质运动的原因,否则,就不能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因而也就无法支配自然。
综上所述,培根关于物质、形式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是近代英国和欧洲唯物主义的最早表现。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以朴素的形式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41]就这一点而言,他的任何一位同时代的哲学家都无法与之媲美。但是,培根的唯物主义也有一些局限性:其一,尚未摆脱“朴素性”。朴素性不是近代哲学的特征。近代哲学之为近代哲学,就在于它原则上是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总观点和基本概念为基础的。而培根的唯物主义显然还保留着文艺复兴时期乃至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哲学的不少朴素性的痕迹,并未能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其二,缺乏系统性。培根并没有独立地、系统地阐述其唯物主义原理的专著。他的唯物主义原理仅仅作为阐述其经验主义认识论的逻辑前提而散见于他的著作中。其三,充满了神学的不彻底性。他的唯物主义还容忍上帝的存在,持“两重真理”说。显然,近代经验主义哲学是不能长久地建立在这样一种唯物主义基础上的。
二、经验论的认识原则
黑格尔(G. W. F. Hegel)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指出:
培根的哲学,一般说来,是指那种基于对外在自然界或对人的精神本性(表现为人的爱好、欲望、理性、正义特点)的经验和观察的哲学体系。它以经验的观察为基础,从而作出推论,以这种方式找到这个领域内的普遍观念和规律。这种方式或方法首先出现在培根这里,不过还不很完善,虽说他被称为这种方法的鼻祖和经验哲学家的领袖。[42]
培根探讨了认识论的本体论基础。他的经验哲学的前提是以感性的自然为认识对象。培根强调“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鼓励人们以自然现象为科学认识的对象,以取得改造自然并且造福于人类的胜利。他宣称:“凡值得存在的东西,就值得知道。”[43]这种以自然作为人们认识对象的坚定信念,反映和代表了近代科学精神的开端。
同时,培根着重论述了认识的起源问题。他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感性经验。除非人们发狂,否则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当求助于感官。人的认识只能来自感官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在培根看来,在认识的进程中人们应当先求助于经验,然后形成判断和公理,而不是相反。他说:
探求和发现真理,只有亦只能有两条道路。一条道路是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飞跃到最普遍的原理,其真理性即被视为已定而不可动摇,而由这些原则进而去判断,进而去发现一些中级的公理。这是现在流行的方法。另一条道路是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引出一些原理,经由逐步而无间断的上升,直至最后达到最普遍的原理。这是正确的方法,但迄今还未试行过。[44]
值得注意的是,培根所说的“经验”,并非自然获得的幼稚的、原始的和自我论证的简单的生活体验,而是在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正反面事实材料的基础上,从许多个别具体事物中找出其共同规律的方法求得的。这是培根与以前时代有关经验概念的相异之处。他突破了以往经验论的狭隘界限,赋予经验以更丰富的内涵和更科学的形态。他强调观察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但更为重视实验方法。培根的历史贡献就在于,在近代科学初兴之时,新的方法刚刚产生,人们尚未理解其性质、特点和意义之时,能够高瞻远瞩,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抓住了科学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观察和实验方法进行了哲学上的论证,展示了其在认识自然中的巨大作用。
培根是近代试图把经验方法同理性方法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他强调认识来源于经验,确信感觉经验的可靠性,但并未陷入狭隘经验论的泥坑。他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纯主观经验的弊端,而主张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培根多次声明:“我并不十分看重感官的直接本有的知觉。”他认为理性和普遍哲学才是补救感官缺陷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因为只有经过理性的归纳,才能把握事物的一般规律即“形式”。在《新工具》中,他明确主张将“实验的和理性的这两种机能,更紧密地和更精纯地结合起来”[45]。培根形象地把单纯的经验主义者比作蚂蚁,把先验的理性主义者比作蜘蛛,而把正确的科学家比作蜜蜂。他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教条者。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却是采取中道的,它在庭园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而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是这样,它既非完全或主要依靠心的能力,也非只把从自然历史和机械实验收来的材料原封不动、囫囵吞枣地累置在记忆当中,而是把它们变化过和消化过而放置在理解力之中。”[46]培根提出:要使经验能力与理性能力之间,“永远建立一个真正合法的婚姻”[47]。
综上所述,培根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大体上正确解决了人的认识对象、认识来源和认识过程问题。培根之所以成为近代经验派的奠基人,就在于他确立了一切正确的科学知识都必须起源于经验这一原则,即必须从对自然的观察和实验出发,而非像经院哲学那样从《圣经》或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体系出发。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培根系统地制定了经验的归纳法,建立起一个崭新的学派,即英国经验主义。
不论培根所确立的经验主义原则有何局限性,它在当时反对经院哲学的斗争中所起的进步作用是完全应该肯定而不应低估的。它的进步作用首先表现在反对经院哲学所代表的封建意识形态,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斗争;其次,在推进人类知识的发展,帮助自然科学的进步方面具有更为巨大的作用。
三、新工具
把方法论作为认识论的组成部分来看待,是在近代才得到确立的。对“新工具”和“方法论”的研究,成为近代哲学冲决中世纪思想禁锢的一个突破口。在培根的时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了寻求科学发现的艺术问题。以亚里士多德的简单枚举归纳和三段论演绎为主体的经院哲学方法虽已遭到普遍的怀疑和抛弃,但还没有人像培根那样对认识方法的改造系统地提出建设性的具体方案。培根在这一盲目探索的道路上点燃了第一盏明灯,制定了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不同的“新工具”,即新的归纳法。他第一个把逻辑与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逻辑也成为探求科学的艺术。
(一)论创制“工具”的必要性
培根首先论证了创制“心灵的工具”的必要性。他认为,要发展科学,认识自然,就必须建立正确认识自然的理论。但是,只有正确地认识理论,还只是一种可能性,要使其变为现实,还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方法,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完成认识自然的任务。培根指出,理性如果没有正确方法的指导,就好像黑夜行走缺乏烛光,大洋航行缺少罗盘一样,无论人的才智有多高超,但收效甚微。他说:“赤手做工,不能产生多大效果;理解力如听其自然,也是一样。事功是要靠工具和助力来做的,这对于理解力和手同样重要。手用的工具也不外是供以动力或加以引导,同样,心用的工具也不外是对理解力提供启示或示以警告。”[48]因此,他不畏艰难险阻,立志要为人类的理智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当时的科学发展创立一种新的认识方法。
(二)对传统逻辑的批判
在着手制定新的科学认识方法之前,培根先对传统的逻辑进行了批判。其中心论点是:现有的逻辑并不能帮助发现新科学。他尖锐地指出:“正如现有的科学不能帮助我们找出新事物,现有的逻辑亦不能帮助我们找出新科学。现在所使用的逻辑,与其说是帮助着追求真理,毋宁说是帮助着把建筑在流行概念上面的许多错误固定下来并巩固起来。所以它是害多于益。”[49]
培根对三段论法给予了严厉的批判。首先,“三段论式不是应用于科学的第一性原理”[50]。这一点亚里士多德也是承认的。因为三段论所据以进行推理的大前提自身,并不能用三段论予以证明。这在培根看来,三段论只是徒劳地应用中间性原理罢了。其结果,“它是只就命题迫人同意,而不抓住事物本身”[51]。其次,培根认为:“三段论式为命题所组成,命题为字所组成,而字则是概念的符号。所以假如概念本身(这是这事情的根子)是混乱的以及是过于草率地从事实抽象出来的,那么其上层建筑就不能坚固。”[52]因此,为要钻入自然的内部和深处,必须使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一条更为确实和更有保障的道路从事物中引申而得。我们的唯一希望在于有一个真正的归纳法。
(三)论科学归纳法
培根在《新工具》第二卷中,详细地论证了科学的归纳法。它作为在认识过程中运用的逻辑方法,是以其认识论为基础的。这是一种经验方法,主要说明如何对由实验和观察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归纳,从而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的过渡,以期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求得对规律的认识。这种方法强调在进行归纳之前,先要做“适当的拒绝和排斥”的工作,这是培根归纳法的一个特点。
培根的归纳法的全部过程大致包括三个具体的步骤:
第一,“三表法”。在这个阶段只是为进行真正的归纳做好准备。要求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比较之前,首先通过观察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各种各样的经验事实,并且把搜集来的材料分别列举在本质和存在表、相似情形下的缺乏表和程度或比较表3种例证表中。下面以“热”的研究为例。在确定了所要研究的性质以后,就尽可能地搜集具有“热”的属性的一切事物作为例证。培根一共列举了 28种具有热的性质的正面例证,称之为“肯定的例证”,把它们放在“本质表”里。其次,还必须搜集该属性在其他一些相似事物中不存在的事例,放在“差异表”里,培根一共列举了32种缺乏热的性质的反面例证,称之为“否定的例证”。由“否定的例证”构成的表,培根称之为“相似情形下的缺乏表”。最后,还必须搜集同一属性在不同事物中存在程度不同的事例,放在 “程度表”里。他一共列举了 41种在不同程度下出现的热的例证。以上“三表法”里所列举的各种不同的例证是给运用归纳法提供准备,借助这些例证,就可以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
第二,对三表中所列举的例证进行“适当的拒绝和排斥”,即对热的大量例证加以分析、比较。在排斥的过程中,把否定的、非本质的东西剔除,留下肯定的、本质的东西。培根认为:“人只有从否定的东西出发,最后穷尽了排斥之后,才能达到肯定的东西。”[53]在他看来,这一步是整个归纳法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培根说:
真正归纳的首要工作(就形式的发现来说)乃是在于拒绝或排斥这样一些性质,这些性质是在有给定的性质存在的例证中找不到的,或者在给定的性质不存在的例证中找到的,或者是在这些例证中给定的性质减少而它们增加,或给定性质增加而它们减少的。[54]
第三,在对一切例证加以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最后进行归纳和概括,使其达到合乎自然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结论。培根说:“在拒绝和排斥的工作适当完成之后,一切轻浮的意见便烟消云散,而最后余留下一个肯定的、坚固的、真实的和定义明确的形式。”[55]例如,经过对热的性质的分析、比较之后,得出了最后的结论:热的本质属性就是运动。这就完成了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归纳法的全部程序大致就结束了。培根称之为“初次的收获”,是试探着解释自然。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归纳法是完备无缺的,亦即它不是最终的结论。他所获得的只是一个尚待证明的假设。在培根看来,由于科学知识在不断进步,科学研究方法本身也必须随之向前发展。他指出:“我亦不说我的那些条规是再不容有所改进的了。恰恰相反,我既是不单就心本身的机能来论心,而且要就其与事物的联系来论,那么我当然就必须主张:发现的方术是会随着发现之前进而前进的。”[56]3另外,培根承认他的归纳法只是在于帮助人的理解力,而不是去代替人的理解力。因此,并不一定要借助于他的归纳法才能从事科学研究。
培根是近代归纳法的奠基者。他的归纳法在历史上对科学认识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他的归纳法使得当时经院哲学在方法论上的地位受到极大的动摇,使人们的思想从经院哲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并提供了崭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推动和促进事实材料的积累和整理,起了很好的作用,这对于正处在积累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具有重要意义,对当时及后来的科学家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培根归纳法的意义还在于,它的问世意味着西方哲学界思维方式开始转变。归纳法的大量工作是分析的工作,借此从个别抽象出一般。它使人习惯于把自然事物和现象看作孤立的、静止的和固定不变的东西,并逐渐成为哲学领域中有广泛影响的思维方式。
但是,培根制定的归纳法大部分已经陈旧了,并存在许多缺陷:①他要求收集齐全的例证,在穷尽一切经验材料之后再进行归纳工作,这显然是难以做到的,无异于否认对感性材料的理性加工活动。②他的归纳法并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方法,并不能真正地去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③他没有看到演绎法在理论原理本身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把归纳法看作唯一正确的认识方法,从而把归纳和演绎割裂开来。④他的归纳法本身具有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把因果关系的复杂性简单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