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法拉比的教育思想(1 / 1)

一、生平和著作

法拉比(Farabi,870—950年),全名为艾布·纳赛尔·穆罕默德·法拉比。870年出生在中亚法拉卜州的瓦西吉镇。据说,他的名字便是源于他的故乡法拉卜(Farab)。法拉比的父亲是波斯人,曾在土耳其宫廷军队中任过军医,母亲是土耳其人。有关法拉比的少年时代情况,文献记载不多,人们只是知道他在故乡专心致志地学习了不少知识特别是语言类。他学习了土耳其语、波斯语和希腊语,后来又掌握了阿拉伯语。他认真地阅读了大量的古希腊哲学书籍,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就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法拉比40岁左右迁居到巴格达,在这里他师从大翻译家尤努斯(Yunus)。尤努斯是基督教徒,是当时以擅长古希腊著作翻译而著名的学者,也是一位很有名气的逻辑学家。法拉比在他那里学习了哲学和逻辑学。在巴格达,法拉比还学习了阿拉伯语、音乐、数学、医学等众多知识。据记载,这期间他还到过哈兰,曾成为那里亚历山大里亚哲学学院的一员。

941年,由于政治骚乱,法拉比离开巴格达到了大马士革。943年,法拉比又来到叙利亚北部的哈马丹王国首都阿勒颇(Aleppo)。国王赛福·道莱十分热心赞助学术,他的宫廷里吸引了不少哲学家、诗人和文史学家。首都阿勒颇一度成为与巴格达匹敌的文化学术中心。赛福·道莱很赏识法拉比的才华,热情地挽留了他。法拉比在此定居下来,埋头于教学和著书工作。

法拉比的晚年成为苏非派(Sufism)的一员,过着节俭、修行的生活。他终生未婚,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在阿勒颇时,国王赛福·道莱对学者、名人十分慷慨,但法拉比却无意于豪华奢侈,每天只肯从国王处领四个迪尔汗小钱以满足最低的生活需要。为了便于思考,他很喜欢清静。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带着学生和助手在郊区的花园和清溪畔度过的。伊本·罕理康在《名人死亡录》中说,只有在潺潺清水汇流处或茵茵绿草丛生地才会见到法拉比的身影。他盘坐在那里静心撰写论文,学生和助手们则围坐在他身边。法拉比于950年逝世,享年80岁,葬于大马士革郊区。

法拉比生活的时代,正是阿拔斯王朝开始从兴盛走向衰落之际。原处于阿拉伯人统治下的土耳其人(突厥人)、波斯人和塞尔柱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上升,不少人官居高位,并掌有实权。帝国的疆域被总督和小国王们一一瓜分,使得伊斯兰帝国四分五裂。更严重的是,在北非的突尼斯,伊斯玛仪派(Ismailis)的欧贝杜拉于909年建立法提玛王朝,自称哈里发。后倭马亚王朝的艾米尔阿布杜·拉赫曼三世也于928年自称哈里发,这样加上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伊斯兰世界便出现了三位哈里发,形成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巴格达的哈里发也大权旁落,宫廷政变频繁,哈里发更迭不已,造成了阿拉伯帝国政局的极端不稳。但由于阿拔斯王朝前期近百年的发展,这时期阿拉伯的经济仍处于繁荣时期,商业贸易、农业灌溉和手工业都有重要发展。同时,各个地方王朝积极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为显示各自的开明,争先恐后地延聘文人名士,集海内外学子于一堂。他们还积极发展城市经济,繁荣文化。伴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各种思想流派十分活跃,出现了不少与伊斯兰权威思想相悖的新观点,传统的道德观也受到了挑战。这种政局的动**、思想的活跃,对法拉比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法拉比认为伊斯兰世界应保持统一的思想,它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宗教信仰。他试图从哲学的角度,运用理性建立一个新的伊斯兰思想体系。为此,他努力调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调和新柏拉图学派和苏非派的思想,甚至努力调和信仰与理性、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希望从这些思想中产生出一个新的体系,成为伊斯兰世界的统一思想。法拉比终身为这一工作不懈努力,只是到了晚年,由于处处碰壁,他对改造社会已心灰意懒,便逐渐走向神秘主义的泛神论。

法拉比知识丰富,博学多才。据说他很善写诗,他写的诗多具有哲学家和数学家的风格。他也有渊博的医学知识,有的史学家说他曾从事过医生职业。法拉比一生写了100余卷著作,涉及哲学、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音乐诸多方面。他详细地研究过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在这本书里阐述的教育思想对法拉比的影响很大,促使他成为阿拉伯第一个提出利用教育改造社会的思想家。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美德城邦居民意见书》(The Opinions of the People of the Virtuous City)中。此外,他还有《科学分类》(Catalogue of Sciences)等论著。

法拉比在中世纪就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犹太学者都热心学习、研究他的著作,并将之翻译成拉丁文和希伯来文。欧洲现在许多国家的图书馆里,都收藏有法拉比哲学著作的上述两种文字的手抄本。法拉比对亚里士多德著作所做的注释也很多,这些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所做的注解和评述,对阿拉伯哲学以及以后的欧洲影响深远。中世纪欧洲不少大学研究亚里士多德所采用的教材都是经法拉比评注后的“注释集”。因此,阿拉伯世界认为法拉比是继亚里士多德之后又一杰出的哲学家,称之为“第二导师”,与“第一导师”亚里士多德齐名。

二、对哲学的认识

法拉比是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东方支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是阿拉伯哲学的主体。这一学派十分重视对自然科学和逻辑学理论的研究,对自然哲学兴趣浓厚。这一学派在研究中很强调理性的作用,具有较强的世俗性。但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穆斯林,生活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中。因此,他们的思想又受到宗教信仰的深刻影响,在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的问题上,大多采取调和立场,折中主义,由此而导致了“两重真理”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法拉比的哲学思想是在综合吸收柏拉图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物理学、普罗提诺的“流溢说”等思想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他的“统一哲学”学说的。

法拉比认为哲学是包罗万象的智慧,是各门学科之母,是人类学问的最高形式,认为哲学是探索真理的学问。法拉比对他认可的真理怀有热忱之爱,认为无论是谁都应服从于真理。他为哲学下的定义是,哲学是从万物是“存在”这一事实来了解万物的。但是宗教与哲学终究会产生冲突,对此,法拉比既不动摇他视之为真理的哲学观,也不蔑视作为宗教的伊斯兰,而是灵活地运用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去改造伊斯兰文化。他在承认宗教的重要作用后,又主张哲学处于更高的位置。他提出哲学是直接地把握“真理”、揭示“真理”的,而宗教则是以形象化的或象征性的形式去提示同一个真理的。例如,法拉比坚信世界是无始的,但这一观点与《古兰经》中的“天地被造”说发生了冲突。法拉比首先肯定世界不是在“某个时刻”由安拉所创造出的,世界到任何时候也绝对不能归结为无(这点与《古兰经》的末日说恰恰相反),而且认为哲学上的这一真理不能随意更改。但他又提出,若以直接的形式表述真理,只有哲学家才能够理解和把握,大多数人由于自然本性和天资禀赋所限,没有能力来理解。于是,只有将这一真理用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示,即世界是存在着始点和终点的某个时间过程,这样民众才便于理解,由此也就派生出“天地被造”之说了。法拉比认为《古兰经》正是采用这种象征性的说教来揭示真理的,这样才能使真理进入普通民众之中。所以,法拉比认为哲学和宗教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之间并没很大的矛盾,而且两者中哲学还高于宗教。例如,他在论述哲学家和先知时,认为先知通过个人的幻觉得到真主的“启示”,而哲学家通过理性思维而领悟到真主的“启示”。由此看来,先知便逊居哲学家之下了。因此,法拉比将哲学列为人类学问的最高形式,并指出只有通过哲学,才能使人的心灵升华到永恒的理性水平,认为哲学是通向永恒幸福的道路。

法拉比之所以重视哲学,将哲学摆在突出的地位,是与他的政治观相联系的。当时阿拉伯世界政局动**,各种思想纷纭多变,传统的伊斯兰思想在被冲击后失去了权威地位。法拉比希望通过哲学和理性重建一个新的伊斯兰思想体系,由思想的统一进而达到政治的统一,使国家和社会得以稳定。但在伊斯兰世界中,先知与《古兰经》占据绝对权威,加之伊斯兰教本身具有浓厚的世俗性,所以法拉比没有也不可能抛开宗教来谈社会的改革,反而要依靠宗教,于是他便努力使哲学和宗教统一起来,而又特别强调理性,重视感觉的认识。法拉比给哲学家的任务是通过宗教的形式,教给人们真正的哲学内容,使人们能依据正确的认识,在人的能力限度范围内更好地接近安拉。

三、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一)教育的本质

法拉比重视对教育本质的研究。他曾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论证什么是教育。法拉比认为教育是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文化范围内,个人对价值观、知识和实际技能的获取。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某种天生的习性,“这种力量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的,不是后天获得的”。教育就建立在这种天生的习性基础之上。因此,他主张社会应为所有的人提供学习的机会,提出伊斯兰建立的应是大众化的教育体制。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习性不同,教育应对不同天性不同禀赋的人授以不同内容的教育,以便使他们将来承担不同的社会使命。在法拉比设计的美德城邦中有少数具有超人智慧的天才,他们有能力理解或思辨概念,法拉比称之为“选民”。另外大部分是理解力一般的普通民众,法拉比称之为“公众”。教育对“选民”来说应是通过学习理论科学培养理性美德,从而担负起政治领袖的职责,而教育对“公众”来说则是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培养伦理美德,在“选民”的率领下走向精神幸福的道路。

法拉比在论述学习的本质时,十分重视感觉的作用。他说“人的认识的取得来自感觉”[71],他称感觉是“途径,通过它,人的心灵获得了知识”,他指出知识从感觉开始,然后通过想象,成为一种理性的观念。想象的一种功能就是保留感觉的形象,这种形象最后会变成智力的财产。他以医学为例指出医学是通过解剖从感觉经验中获得的,在这一点上他与柏拉图有所不同。柏拉图认为知识是灵魂从理念世界带来的残留的固有的记忆,学习则是对理念的“回忆”。法拉比在婉转的解释中,否定了柏拉图的观点,强调感觉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论述中还涉及今天教育心理学中的某些问题。

关于学习本质的论述,法拉比接受了柏拉图的某些观点,认为学习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之上,但又不同于柏拉图所讲的学习只是观念的再现。他引入了“相同”这个概念,提出学习是把通过感觉获得的观念与头脑中已有的观念进行的比较。这一论述不仅把柏拉图的“理念”与外界具体事物联系了起来,还由此得出教学应以感觉为基础的结论。法拉比分析人的认识过程是这样的:人具有接受知识的能力;由人的感官把被感受的具体事物、形象传递给人的心灵;被感受事物的具体形象经过加工后成为抽象的形式,这些抽象形式成为“潜在可识事物”,被人的心灵所接受;依靠一种外界的力量,法拉比称之为“能动理智”,通过它的溢出使“潜在可识事物”上升为“真实可识事物”,从而成为人的知识。法拉比的认识论,肯定了知识的取得是依靠感觉和实践的,但他不了解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在事物的内部,却借助一个外在“能动理智”完成知识的最终获取。对“能动理智”,法拉比并没有更详细的说明,只说它是超人类的、外在的,但并不是“神”。他认为哲学家可以从逻辑和哲学的沉思中了解到“能动理智”的形式。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法拉比在论述教育这一问题时,首先肯定了人具有学习的能力,他称之为“本性”,正是有了这个前提,教育才具有了它的价值。其次,他正确地指出知识的获取离不开感觉和实践,教育应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之上。但同时,他又强调人类的理性仅是一种可能态,要上升到现实态,必须有超人的外力推动,从而又得出了唯心主义的结论,认为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依靠“能动理智”。他认为哲学家在认识普遍本质的“第一存在”时更是如此。这些思想中既有他接受的亚里士多德关于感性认识的内容,又增添了伊斯兰教的色彩,从而形成带有法拉比特色的理论。

(二)教育的目的

法拉比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具有美好品德,达到每个人可能达到的完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人走向完美。显然,法拉比确定教育要培养的这个“完美”既包含善的知识,又包含善的行为,当两者紧密结合,幸福和美好就同时存在了,这就达到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具体的实施中,他提出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政治领袖。在他看来,犹如轮船需要船长一样,民众需要一个优秀的政治领袖,在他的带领下使人们都走向完美。优秀的政治领袖是依靠教育而形成的,在《美德城邦居民意见书》中他指出,城邦领袖是教育者,但首先他应是受教育者,这犹如先知是教育者,但他先受过主的**一样,因为“统治者的无知比普通人的无知更为有害”。通过教育,政治领袖具备了美德,成为有理性、智能和具有实践精神的典范。城邦领袖需要具有12种特性,其中包括“诲人不倦,善于引导他人,以教育他人为快乐”[72]。法拉比清楚地指出政治领袖应是哲学家。哲学家通过自己的言教和身教去教育影响民众,对他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培养人们的美德。因为“市民道德的良好平衡”,是决定城市的稳定、持久的原因。当道德行为沦丧,市民对行为和意见产生怀疑,缺乏管理人民行为的共同的价值准则时,城市就会受到困扰,最终会被消灭。道德的良好平衡是依靠教育完成的。因此,法拉比主张教育应受到重视并由国家统一管理,国家对教育做出预算,从救济金税和土地税中拿出一部分用于教育。他说“有两种税,一种用来互相帮助,另一种用于对青年人进行教育”[73]。法拉比在谈教育目的时特别重视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结合,他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除非科学能够应用于现实,否则科学就毫无意义,是空的,没有用的,真正的科学“是那些随时可以付诸实践的科学”,而绝对的完美应是“人通过共同应用知识和行动所获得的”。

法拉比的教育目的说深受柏拉图的影响,只是在柏拉图那里,哲学家是以“理念”为指南来治理“理想国”的,而法拉比则主张通过教育,用理性来改造社会形成完美的人。所以,法拉比是阿拉伯第一个提出利用教育改造社会学说的人。

四、道德教育

法拉比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他将培养美德作为教育的一个根本目的。法拉比把人的行为分为三类:善行,应该褒扬的;恶行,应该贬抑的;非善非恶,不褒不贬的。他认为人的善良行为来自于正确的道德认识,正确的道德认识得益于合理的教育。所以在法拉比的著作中,很多地方都包含着他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论美德

法拉比给美德的定义为美德是“心灵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做出美好和善良的行为”[74]。他认为美德是心灵固有的,这样人随时按照美德去行动,受美德的吸引永远追求真正美好的东西。对美德的标准,法拉比主张“万事中为上”,他认为过度或不及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害。如何确定“适中”的度呢?他提出要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目的和途径来确定。例如,勇敢介于懦怯和鲁莽之间,贞节介于纵欲和禁欲之间,慷慨介于悭吝和挥霍之间。这些都是美德。他说当一种品质行为表现适度,既不过分又无疏漏时,这种品质就值得赞扬。很显然,他关于美德的标准受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也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颇有相似之处。

法拉比将美德分为两类:一类为理性的,是聪明人理性成分的美德,如智慧、知识创造性和灵巧;另一类为伦理的,如节制、勇敢、慷慨、正义等。理性的美德大多属于哲学家、政治领袖,伦理的美德属于一般民众。

(二)论道德教育

法拉比提出人的品德不是先天的一成不变的,它取决于个人后天的行为,也就是说人的品行是可以改变的。一个缺乏优良品行的人,可以通过教育在后天的磨炼和实践中形成好的品德。法拉比就如何培养美德进行了一系列阐述。

首先,法拉比十分重视道德认识在人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他从理性主义出发,认为知识比实践更为重要。他说:有两个人,一个人完全精通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一点也不能按其知识去行动;另一个人没有读过亚里士多德的书,因而不知其教导,但在实际生活中他的行动却与亚里士多德的教导完全合辙。这两个人中哪个更伟大呢?当然,前者更伟大,因为知识是比之实践更为高位的东西。[75]原因是,正确的道德认识产生出的道德价值观,可以驱使人们从善,从而形成美德。然而,仅是盲目行为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不能说是具备了美德。对真理和谬误有思考和识别力的人,掌握了理论上的美德,虽一时还不能付诸实践,但美德已成为他心灵所固有的一部分,他终会按照美德去行动。这种人相比那种在浑浑然盲目行为下符合美德标准的人来说是更高一位的,所以知识比之实践更为重要。法拉比重视道德认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强调道德行为应受理性知识的支配。

但是,法拉比同样重视道德实践,若对上段话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法拉比提出知识比实践更重要,他所指的知识是与培养理性美德有关的知识,如数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这些多属帮助人认知存在物的理论哲学,显然对普通民众来说是难以掌握的。他认为民众是依靠政治领袖或哲学家的形象去理解理性美德的。他们对观察到的行为进行模仿或运用,在反复的实践中获得美德。民众所具有的是伦理美德,其实践性很强,例如节制、勇敢、慷慨。法拉比认为这些伦理美德是通过习惯和反复进行而获得的,他说习惯就是在长时期内频繁地不断重复某种特定的行为,经过反复地实践和磨炼,直至这些美德在脑子里形成根深蒂固的模式,由此就会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因此,法拉比认为,人的品德无论是优良的还是恶劣的,都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缺乏优良品德的人,可以通过习惯养成好的品德,因而法拉比也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中的实践环节。综上所述,法拉比认为在培养理性美德中应重视道德认识,在培养伦理美德时则应重视道德实践。

五、课程理论

法拉比是第一个对诸多知识进行分类的阿拉伯教育家。在《科学分类》一书中,他将知识列成五章八类加以研究。在分类列举的基础之上,他对每一种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法拉比提出学习首先应从语言开始,因为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接受别人的思想都离不开语言,掌握语言是掌握其他一切知识的基础,所以学习应从语言开始。法拉比所说的语言包括了语词学、语法学、书法、读法及诗律学。法拉比本人娴熟地掌握多种语言,他深深体会到语言的作用和价值,所以很重视语言的学习。

其次是逻辑学。他指出逻辑学是科学和方法学的工具,“它给人提供了一整套规律,这些规律能够矫正人们的思维并将其引向正确道路。这样,当人们专心致志于研究某一科学时,便可保证不会出偏差”[76]。在阿拉伯语中,逻辑一词的意思既包括口头表述,也包括理性思维的程序。法拉比认为形成思维时语言先于规律,所以逻辑学的学习应排在语言学之后。法拉比重视逻辑学与他视之为最高学问的哲学有关,他认为逻辑学与哲学关系密切,逻辑学是掌握哲学的初阶和准备。

再次是数学(穆斯林学者习惯把数学称为“教义学”),它包括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以及动力学。算术排在最前。法拉比认为算术是学习理论科学的基础,因为数字和量值是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的。正确的计算既是学习一切理论知识的前提,同时又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智力。学生必须依照程度深浅的不同,分阶段顺次进行学习。算术之后是几何。法拉比指出几何可以依据论证“给我们确凿的知识并排除一切不确定性”。几何是一切论证中最有力的论证,在这点认识上他与柏拉图很相似。法拉比还提出学习几何学有两种方法:分析的方法和结构的方法。几何学之后是天文学。法拉比讲的天文学是属科学的天文学,与当时社会上的占星术不同。最后是音乐和动力学。

学生在掌握了数学之后就可以学自然科学了。法拉比认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如动物、植物、矿物等。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排列顺序上,法拉比提出先学自然科学也是可以的,因为自然科学比起数学来与人的感觉关系更密切,而感觉是学习知识的开始。学习完以上以精确为标志的科学知识后,再学习玄学(形而上学),即法拉比所说的所有现存生物的“第一要义”。接着又回到人文科学,有支配社会的政治学和支配贸易的法律学。最后是神学,包括伦理学、伊斯兰教法学、伊斯兰教义学和一神论。法拉比称之为“保护社会借以建立和存在信念的科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它可以改造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使人们努力去获得美德。

在所有学科之上还有一门最高形式的学问——哲学。法拉比对哲学的态度,前面已做过介绍。他提出为了学好哲学还必须学习哲学史,它能使人更好地了解哲学的真谛。归纳一下,法拉比所列的课程有语言学、逻辑学、数学、自然科学、玄学(形而上学)、政治学、法学、神学。在这一系列课程中以玄学为界,前部分是哲学上所说的关于存在客体的知识,学习它们的目的是认识真理;后部分是关于人行为的知识,学习它们的目的是获得幸福。在学习哲学之前,学生通过这两类知识的学习增强了理性的思维,改造了自己的道德价值观,这就为学习最高形式的哲学奠定了基础。

在《科学分类》一书中,法拉比没有将医学列入学科之中,但他有一篇论文专门论述医学,在论及医学时,他有时将之称为科学,有时将之称为艺术。《科学分类》中也没有提到体育,但他在《法律篇摘要》中提到了体育,并指出体育有益于身体和头脑,“如果身体健康,头脑也就健康”。

法拉比的课程理论很有特色。其一,它包含当时尽可能有的学科知识,并在介绍每门学科内容和价值时指出了各门学科之间内在的关系,由此将一个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列为了课程的内容。其二,法拉比强调数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并十分注重其实用价值。例如对数学,柏拉图注重的是各种观念,而法拉比注重的则是数学的实践内容。其三,法拉比指出了某些课程在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学习数学可促进人智力的发展,学习逻辑学可增强人的理性思维。法拉比的课程理论以及对知识的分类法,对后人影响很大,成为人们效法的样板,如伊本·西那在他的《治疗篇》中就是依照法拉比的排列法来安排书中各门学科的。

六、论教学方法

法拉比和其他阿拉伯教育家一样,十分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他提出教学方法必须适合学习者的水平,针对不同的人法拉比确定了两种教学方法。第一种为劝导式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合于普通人学习一般的知识或是学习应用艺术、工艺类的知识。它主要通过演讲和活动相结合而进行。法拉比提出劝导式演讲一定要考虑听众的理解力,要使他们能够掌握所要认识的事物。这种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说服听众,使之做他深信是正确的事情,并知道如何去行动就可以了,并不需去深究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这种教学配合的是行动,要实践。第二种为论证式的方法,主要适合于天才般的学者学习理论性很强的知识,如哲学、逻辑学、理性美德等。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教师使用演讲的方式进行的教学”。它不同于劝导式的教学,它要通过可靠的证据,用确切的知识,对真理做出解释,最终应使学生认识规律,掌握真理。法拉比又称第一种为宗教的方法,第二种为哲学的方法。显然这是他关于哲学高于宗教思想的又一反映。他认为直接揭示真理的知识,需要确凿的证据进行论证,而宗教和文艺、实用类的知识只需人们相信并能付诸行动就可以了。

法拉比还提到其他一些教学方法,如辩论的方法。它是从矛盾的思想开始,通过激烈的辩论,以强大的声势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思想,从而达到统一。他认为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对付较顽固的人。还有一种他称之为“科学的谈话”的方法,即教师对某一事物进行提问,从问题入手,最后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获得知识,这种方法和我们今天的“问题教学法”似乎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有意思的是,法拉比还从我们今天称为心理学的领域去探讨教学方法。他提出一种教学方法为“习惯”。他给“习惯”下的定义是:“人借以获得一种自然的气质或脱离某种不稳定气质的状况,我指的是在一个长时期内频繁地不断重复某种特定的动作。”[77]这种教学方法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前面已经提及。法拉比很看重这种教学方法,他以现实中政治领袖们使市民习惯于好的行为从而使他们成为好市民的事实来说明通过习惯可以获得美德。习惯可使人从不自觉的行为过渡到自觉的行为,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习惯成自然”。法拉比还指出习惯不仅可以培养人们的美德,还适合于书写等技艺的培养。

法拉比对记忆和理解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理解高于记忆的结论。他说:“理解比记忆更好,因为记忆的活动主要涉及词语,换言之,涉及细节……记忆能够永远继续下去,无论对个人或是对班级几乎都没有用……而理解过程涉及事物的意义、普遍的概念和规律——界定事物,限定事物,适用于一切事物。在这些事情上下功夫不会没有好处。它也可以应用于尤其是掌握下列的概念,如类推、组织、制定政策和考虑后果。如果一个人只学一些琐碎的事情,他就难免走入歧途……然而,如果他依靠原则和普遍的概念,在遇到新事物时,他就可以参照他对原则的理解,并将该事物与另一事物作出比较。所以理解显然比记忆更好。”[78]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法拉比提出了一些具有科学原理的教学方法。首先,他建议教学中对凡是能够被实际看到的东西使用观察法,“把实物放在眼前”。在对一些复杂的难以掌握的概念教学时,采用“分解和分析”的方法。教师可借用学生熟悉的词语描述,从具体的特点入手,通过分析得出一般的特点。法拉比认为教学中运用代名词来表达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这种方法还能鼓励学生对学习有自信心。

在论述诸多教学方法时,法拉比还谈及教学仪器在教学中的作用。他认为天文学的教学一定要依靠通过仪器观察获得的重要数据来完成。学习音乐也离不开乐器,对音乐的教学他有很详细的论述。

法拉比在音乐上的造诣很高,他有一部名著《音乐大全》。据说,他还发明了一种乐器,形如竖琴。《伊斯兰百科全书》中记载,苏非派毛勒威亚修道士仍然保存有法拉比谱写的古典歌曲。法拉比以他娴熟的音乐理论和技能论述了音乐教学。他认为学习音乐重要的方法是听乐器演奏。因为音乐的大部分原理是通过感官获得的,听乐器演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理论。为此他还亲自设计了一种乐器,改进了其他几种乐器,如巴格达鼓和拉巴,以满足音乐教学的需要。运用这些乐器使书本上的内容能够被学生直接感知,其结果是“用言词和类推解释的内容与所听到的音乐完全一致”。设计为教学服务的乐器是法拉比在音乐教育上的一大创举。

法拉比还看到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他提出玩耍本身不是目的,但组织好的玩耍可以有严肃的目的。他认为玩耍可以战胜疲劳,可以恢复学习中所需要的力量。娱乐犹如食物中的盐可起调节作用,它使人休养身心,恢复力量,以便承受更重要的劳动。他很欣赏古埃及人利用苹果、花束以及一些物体,在游戏中教儿童算术的做法。他提出创造性的游戏具有更大的教育作用,为此他还推荐了几种能激发儿童创造力的游戏。

对阿拉伯社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惩罚现象,法拉比的观点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宽严适中,要依儿童不同的特点来确定宽严程度。对那些为了一时的乐趣而淘气的孩子就满足他的一些乐趣,这样孩子则会抑制自己或改变淘气的做法。对过于淘气的孩子应给一些脸色看,使他感到有压力和不愉快。对一些不规矩的行为则要给一定的处罚,使儿童放弃这种行为。关于体罚,他认为,当肉体的惩罚比心理的惩罚更能使学生产生畏惧的话.也不失为一种教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