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总体来看盲人文学还是比较沉闷的。盲人乐师缺乏生活经历,只能靠听觉来获得知识,并增加故事的艺术感染力,结果他们自然会更看重语言。对研究日语语用问题的人们而言,盲人乐师的作品仍具有参考价值。比如,佐佐木君曾经收集了这样一个笑话。从前有人向观音菩萨许愿,之后便从观音堂的高楼上飞身而下,他的两个眼珠因受撞击,从眼眶里蹦了出来。此人匆忙捡起眼珠,重新安回眼眶,从此以后他就有了看透别人五脏六腑的神奇能力,很快就成了名医。他的一位男邻居听说此事后羡慕不已,于是模仿着从高楼跳下,让眼珠蹦出来,却误把两颗枥树的果实装回眼眶里,于是他再也看不见,只好成为一名盲人乐师。不难想象,除非是盲人乐师本人,否则没有人能想出这种笑话,也没有人能说出口。以前人们骂盲人乐师是“枥果眼”,似乎也不是毫无道理。铃木正三的《驴鞍桥》①收录了下面一则民间故事,与我在《日本昔话集》上卷②中收录的资料十分接近。
从前,一个盲人乐师在深山里迷了路,只好在一棵神树下待了一晚。他通宵演奏琵琶,献给山神美妙音乐。期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美食,让他填饱肚子。天亮时,一位猎人走了过来,他递给盲人乐师一个套着毛皮的刀鞘,说道:
“请抓住这个刀鞘,我送你到附近的村子。”
盲人乐师听从猎人的话,紧紧抓住刀鞘,跟着猎人下山。走到山脚下的时候,他们被附近村落的一群孩子看到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
“呀!乐师大人握着狼尾!野狼牵着乐师大人过来了!”
由于孩子们吵吵嚷嚷,野狼便匆忙逃走了,而盲人乐师则被请到村子中的富人家里,讲述了事情经过。原来是山神被盲人乐师的琵琶声打动,特意派狼作为使者,护送他到这里。
就像前面的例子一样,视力正常的文人大概想不出这种故事。不难想象,这个故事的作者可能用手抚摸过外面套着毛皮的刀鞘,但他肯定没有机会亲自抓一下狼尾。估计是他从别人那里听说狼尾形如刀鞘之后,就想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而且这个故事体现出来一种幽默,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听众可能并不在乎盲人乐师讲述的内容是否属实,而是在心中勾画出“一匹狼用尾巴牵走盲人”这样令人发笑的场景后,为盲人乐师带来的暖心的幽默而叫好。
如果盲人乐师事先知道刀鞘形似狼尾,据此编出了如上民间故事,那么他们的创意确实值得我们佩服。其实,这个故事从古至今广泛流传,盲人乐师只不过对此做了改编而已。那么,这个故事在未被改变之前又是什么样子呢?相信今后的调研工作一定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更明确的答案。现在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因幡童话》①的版本。
从前,因幡国八头郡池田村(现鸟取县八头郡)有个盲人叫国都。某日,国都出发前往京都,走到若樱的豹山(位于鸟取县八头郡与兵库县养父市的交界,现称冰山)时正好天黑,于是他在山中长了一片结缕草的草原上待了一夜,弹琵琶安慰自己。期间,从深山里传来一声“好”,并要他再演奏《高野卷》①。国都答应下来,接着演奏了《高野卷》。之后一位老人走了过来,他让国都骑上马,并吩咐另一个人牵马送国都下山。当他们走到播州户仓(现兵库县实粟市)时天亮了,聚在路边的一群孩子大声喊道:
“看呐!瞎子骑着狼!狐狸牵着狼!”
听到这句话后,马立刻将国都甩下背,和牵马人一起逃走了。
与前面的版本一样,这个故事很容易令人想象到一个幽默的场景,古人听了都忍不住发笑。可见,“狼尾”原来并不是此类故事所必需的内容。
此外,盲人乐师曾经讲过的民间故事里,还有另一种广为人知的版本。在我看来,这种故事也不是盲人乐师的原创,而是他们在中古时代以后改编而成。我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是因为该故事以悲剧收尾,最后故事中的盲人乐师与那位因和狐狸打架而死在牡鹿郡田野间的盲人乐师一样,在某地丧了命。其中名气最大、版本数量最多的地方是从越后岩船郡关谷(现新渴县岩船郡)通往羽前小国(现山形县西直赐郡)的织山。然而,位于织山东西两侧的关谷和小国却流传着不同的两种版本。不仅如此,最近在越后出版的两部传说集也收录了不同版本,其中一篇故事甚至还把主人公说成是一位盲人艺妓。《越后野志》①第9卷的记录时间最早,现不妨简单地引用一段:
从前,一位盲人乐师路过大利山(织山的别名),并在山顶上过夜。深夜他难忍寂寞,于是开始弹奏琵琶来安慰自己。这时,忽然走来一位美女,不停地叫好,她还劝告盲人乐师说:
“我是一条在此山修炼多年的大蛇,马上就要修炼成蛟入海了。我入海时,这里就会发大水,尤其是关谷地区的村子,必然会被水淹没,变成菏泽。你下山后,千万不要在关谷待太久。今晚的音乐让你我相识,所以我才把此事告诉你,你不得告诉别人,否则我就要你的命。”
盲人乐师匆忙下山,来到峡谷河边的村子,不顾生命危险,向村民转告此事。该村立刻全村出动进山寻找大蛇,最后将蛇杀死。但正如大蛇所言,盲人乐师也当场死亡了。村民沉痛哀悼盲人乐师,将他奉为大仓权限加以祭祀,据说村内的神祠里至今还保存着一面琵琶。最近,这座神社经朝廷批准,改名为大仓神社。另外,村民还将那条大蛇奉为大利大明神,在大利山的山坡上建了神祠。不久,该神社附近出土了一根形如龙骨的东西,村民认为那是大蛇的骨头。
而在与关谷地区隔山相邻的出羽,人们传说盲人乐师死后被供奉在三弦堂①,他生前遇见大蛇的织山被称为“盲人乐师山”或“蛇骨山”(见《行脚随笔》上卷),虽然在这两地的传说中,大蛇最初都以美女的形象出现,但二者的内容并不一致。也就是说,此类传说在两地发生了不同的变异,其历史真实性完全不可考。唯一可靠的事实,大概是两地的人们曾在织山上发现一些东西,后人认为其是“蛇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