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笑话的分布(1 / 1)

从总体上看,盲人的幽默滑稽往往都太偏重技巧。也许是盲人既看不到镜子也无法参考听众表情的缘故,今天我们从盲人讨好听众的笑声中,可以看到他们曾经付出的努力,背后仿佛还藏有一丝苦涩。同理,过去盲人在讲笑话的时候,也只能凭笑声来感受听众的反应,因此他们要精心磨炼技巧。过去日本人让盲人逗自己笑,从流传至今的一些民间故事中,也可以看到这些痕迹。我所搜集的《米仓法师》就是这样,它属于《桃太郎》的旁系故事,但仔细看来,它不太可能出自一个健康人之口。从前有个正直的老爷爷,某日他在水神的指引下,得到一个神秘的婴儿,也有版本说是获得“拉黄金屎的小动物”“万宝槌”等宝贝。贪婪的邻家爷爷模仿这位爷爷却遭到失败,或者爷爷的老伴因犯下错误而导致荒唐结局。从古至今,听众都视模仿者为笑柄,模仿者的失败可以说是此类故事最大的亮点。有的人对神很虔诚,认真聆听故事前半部分所说的奇迹,但前半部分越严肃,与后半部分的对照就越明显,即使是再虔诚的人恐怕也会忍不住大笑起来。我认为,这可能就是上古时代的俳谐。而随着时代发展,神话信仰逐渐衰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略民间故事所蕴含的宗教因素,将其作为纯粹的娱乐享受。中世的太平时代,正是民众非常渴望笑的一个时代。于是,人们纷纷改编传统故事,使之变得更加神奇、易懂,尤其是在“笑”的诱因方面,努力做出了新意。正因如此,日本的民间故事中才出现了笑话化的趋势。而那些在悲惨的命运中饱尝辛酸的盲人之所以苦练叙事本领,卖艺谋生,其原因也在于此。

我在前面指出,位于熊本县北端的南关町(现熊本县玉名郡),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鼻涕鬼大人》。而该县南部的八代郡松求麻村(现熊本县八代市)也保留着《米仓法师》,这两种民间故事的前半部分基本一致,差异在于后半部分。南关的《鼻涕鬼大人》说,最初爷爷遵守海神吩咐,每天做醋拌生虾给鼻涕鬼大人吃。但某日爷爷偷懒没做,结果海神赐予他的幸福都化为乌有,而在八代郡的《米仓法师》中,邻家爷爷完全是因为谐音遭到了失败,虽然这种改动有点过分,但显示出了盲人所下的功夫。

从前,某地有个老爷爷。某年除夕他去城里卖门松,却一个都没卖出去,只好打道回府。路过一座桥时,他把门松投进河里。不久,从水中出来一位龙宫使者向老爷爷道谢,并带他去龙宫,盛情款待。临走时,老爷爷收下了一把万宝槌。老爷爷挥动槌子说一声“米!”,眼前就出现了一堆大米;挥动槌子说一声“仓!”,又出现了一座大米仓。邻家的坏爷爷听说此事后,强行借走了万宝槌。坏爷爷想尽快得到大米和米仓,于是他挥着槌子焦急地说:“米、仓!米、仓!”但出现在他眼前的不是大米,也不是米仓,而是一群小盲人(“米仓”音似“小盲人”)。小盲人们向贪婪的坏爷爷猛扑过去,最终杀死了他。

说起肥后松求麻村,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曾经有一位被誉为“肥后检校”①

的盲人乐师居住在这里,小盲人的民间故事就在这里流传。这与盲人乐师的存在不无关系,但我不会据此认为松求麻村就是《米仓法师》的发源地。看完我的同行们最近搜集到的资料就可以发现,《米仓法师》的流传范围十分广泛。比如,《冈山文化资料》(第2卷,第6号)和《土之香》(第5卷,第4号)分别收录了冈山县和远江滨松附近(现静冈县滨松市一带)的版本,相比松求麻村的版本,前者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又如,甲州富士山脚下和奥州八户市(现青森县八户市)一带,也有不同版本流传,这两地的版本都显得很零碎,而且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为传说。我相信,读到这里,有许多地方的读者要说:“这个故事,我以前也听说过!”这么多的版本显然不可能都是由某地的盲人乐师搬运过去的,因为其流传范围实在太广。退一步讲,如果《米仓法师》有作者的话,那么此人的住处可能不在松求麻村,而是更靠近流传范围的中心位置。而且此人创作的最初版本留有很大的改写余地,否则后来也不太可能发生那么多种地方变异。下面是《丰前民话集》收录的一则版本,形式完整,滑稽可笑,我们很难认为它是肥前人对肥后松求麻村《米仓法师》所作的改编。

从前,一个男人看见一群孩子正在欺负一只乌龟,于是过去救下了它。刹那间那只乌龟变成了一位美女,送给他一把万宝槌。美女说,只要用万宝槌敲打地面,再说出自己的愿望,想要的东西就会出现,不过这把万宝槌只能用三次。男人带着万宝槌回了家,和妻子商量此事。他的妻子是个贪婪又愚蠢的女人,她先用万宝槌敲打地面说:“我要一千碗杂烩粥!”话音刚落,果真就出现了一千碗杂烩粥。接着妻子又敲打地面说:“我要一千双草鞋!”这下又出现了一千双草鞋。这下可让夫妻俩伤脑筋了,现在他们只剩下一次机会,必须用一句话得到大米和米仓。于是,妻子就快速地说:“我要米、仓、千!米、仓、千!”顿时,他们眼前就出现了一千个小盲人,夫妻俩目瞪口呆,眼睁睁地看着小盲人们吃光一千碗杂烩粥,又穿走一千双草鞋,最后消失不见了(梅林新市君①采录)。

流传在冈山的故事也提到,一千个小盲人齐声说道:“快给我们饭吃!不然我们就弹三弦琴!”他们就这样欺负那位贪婪的邻家爷爷。我觉得“快给我们饭吃!不然我们就弹三弦琴!”这句话,反映了讲述这个故事的盲人乐师的心声,这是不是想多了呢?但可以肯定的是,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在场的人们一定会哄堂大笑,因为讲述这个故事的人正是一位小盲人。他们还记住了这个故事的内容和趣味性,今天有那么多人在小时候听年迈的祖父母讲过这个故事,也并不奇怪,而这一切都在那些盲人文学家的计划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