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赐青蛙的故事相比,神佛赐给人类小蛇的故事流传得更广泛。最近我听说了一个流传于佐贺县藤津郡五町田(现佐贺县鹿岛市和嬉野市)的故事,这个故事以传说的形式长期保留了下来。
村里有个地方叫喜左卫门谷,曾经有一个名叫喜左卫门的穷苦农民居住在这里。喜左卫门多年膝下无子,便和妻子一起向物岳大神求子。他们的许愿整整进行了二十天,结束后得到了启示。韧岳大神说道:“你们命中无子,今天回家时,就把第一个碰到腿脚的东西当作孩子来抚养吧!”夫妻俩很高兴,在回家的路上果真有一条小蛇过来碰到了腿脚,尽管受了不少惊吓,他们还是遵守神谕,把这条小蛇带回家并好好抚养起来。由于喜左卫门和妻子喂给小蛇饭菜,小蛇很快长大了,才四五年就变成了一丈四五尺长的大蛇。父母去哪里,大蛇就跟到哪里,村民看见后都很害怕,不和喜左卫门来往了。喜左卫门和妻子无可奈何,就对大蛇说:
“我们一直把你当作亲生儿子,但这个村的人都怕你,你爱去哪里就去哪里,自力更生吧!”
大蛇很懂事,虽然舍不得父母,但还是离家而去了。几十年过去了,喜左卫门和妻子都变老了,什么活都干不了,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这时,通向盐田川的水渠决口,修了几次都没有用,附近村庄因缺水而无法插秧。各村村长心急如焚,就请来一位算命先生占卜问卦。算命先生告诉村民说:“这是以前被人养育的大蛇所为,大蛇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村民替它养活父母。”这一带只有喜左卫门家养过大蛇,于是大家商量每年从各村征集大米给他们家送去。从此,水渠再也没有决口,各村连年丰收,喜左卫门家也富起来了。今天这条大蛇被奉为井手的守护神,每逢秋分,各村都会参拜井手大蛇并举办钲浮立①(据藤井利作君报告)。
一般而言,传说会从民间故事中选出最重要的部分内容加以保存,因此我们无法根据传说来了解民间故事的整体面貌。但我们从以上传说中还是可以推测出,此类故事的核心内容原本是人类向管辖高山的神灵求子,天赐之子掌管山川河流、行云布雨。我曾经在关于石见国插秧歌的文章中指出(见《民族》第2卷,第876页及其他)②,日本民间叙事中,田神往往以太阳神为父,以龙女为母,出生在神圣山岭的山顶。亦即日本农民为了种粮食而崇拜水神,尤其崇拜位于河流上游的摩天岭,正因如此,民间叙事中从上游顺河漂到人间的东西才受人重视。我据此认为,《桃太郎》的桃子和《瓜子姬》的瓜都从河流上游漂到了善良的老奶奶面前,这种说法也同样源自古老的水神信仰。至于佐贺的大蛇儿子,因为人们从大蛇的形状上可以联想到水神,所以讲述人就省略了大蛇儿子顺河而来的情节。此类故事还流传于甲州上九一色村(现山梨县甲府市、南都留郡),该村位于富士山北岭,而翻过山顶,山的南岭就是《竹取翁》古老传说的发源地了①。
从前有一对老夫妇,多年膝下无子,某年向神求子后不久,老奶奶果真怀孕并生下了一个男婴。老夫妇给他起名叫龙吉,好好养育起来。而龙吉的身躯越来越长,很难继续住在家里,于是老夫妇就给他造了一个鸟笼般的大箱子。可龙吉的身躯还在不停地变长,最终连手脚都不见了,竟变成了一条大蛇。这下老夫妇不能让他继续留下了,只好把大箱子搬到山顶上,把龙吉放生。之前,他们还把事情经过说给龙吉听,约好以后有事一定过来叫他。龙吉听后高兴地走了。几年之后,这里发生了严重的旱灾,领主通知国民,如果谁能求雨成功,就给谁奖赏。于是老夫妇爬到山顶去叫龙吉,这时草木随风而倒,已完全变成巨蛇的龙吉飞过来了。老夫妇向龙吉求雨,龙吉便答应下来,为他们下了七天七夜的雨,老夫妇由此获得奖赏。尽管龙吉并不是人类,但他还是让父母安享晚年了(土桥里木君《甲斐昔话集》)。
类似的故事流传甚广,如《老媪夜谭》所收的《蜘蛛儿子》,虽然是风俗世态剧的形式,但有一部分内容与这个甲州的故事十分相似。
有个穷人养了一个女儿。某年春天女儿进山摘野菜时,结识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不久女儿怀孕了,而小伙子却说自己并不是人类,把生育孩子之事委托给她,之后变成一只大蜘蛛消失在深山里。女儿非常害怕,立刻回家跟父亲坦白交代。父亲安慰女儿说:“没办法了,既然孩子他爸要你生下来,你就好好生下来吧,不用担心。”于是女儿把孩子生下来了,孩子上半身是人类,下半身则是蜘蛛,父女俩接受命运,好好抚养孩子。转眼男孩十四五岁了,他对穷人说:
“爷爷,我不愿让人看到我的长相,反正也不能在外面打工,就帮我在地板上挖个洞吧!我想在洞里做些手工活。”
穷人很同情孙子,就照他所说的去做了。男孩把上半身伸出洞外,做了很多极其精巧的木偶。最初穷人把木偶送给附近的孩子们,孩子们的父母也会送他一点米、钱作为回礼。后来蜘蛛男孩又制出一些木佛像,向众人传教。
我们难以想象一个下半身是蜘蛛的人会是什么样子,而人类少女和大蛇结婚的民间故事,也往往会提及不仅是他们的孩子,就连他们的后裔都代代继承了蛇的某种特征。这些后裔一般不会为血统感到自卑,反而因此类传说获得了众人的尊重,过着富裕的生活。以丰后国的绪方氏为首,全国各地有数十个例子,这些例子都很有名,无须我一一列举。这里只想指出,这些“蛇身的小人儿”曾经都被人敬为水神。如甲州上九一色村的龙吉到了信州就成了“小太郎”,尽管《小县郡史·余篇》(第46页)所收的故事已经十分接近于传说,但依然值得我们关注。
从前,该郡西盐田村前山区的铁城山上有一座寺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到夜晚都有一个美女过来找和尚。和尚想知道美女的真面目,于是把穿有长丝的针插在美女的衣服上。第二天早上,只见长丝从门上的结孔中穿出,一直伸到产川鞍渊的洞窟里。原来那位美女是一条大蛇,她在洞窟里生下了孩子,把孩子安置在鞍石上之后不久就断了气。因此这里的河流被称为产川,附近还保留了一个名叫“蛇骨石”的遗址。大蛇生下的孩子被一个老太婆捡起来了,由于老太婆住在产川下游的泉田村大字小泉,就给这个孩子起名为小泉小太郎,精心抚养。小太郎个头很矮,整天贪吃贪睡,但到了十六岁却突然有了怪力。他爬到小泉山上,砍掉山中所有胡枝子,把它们捆成两大捆背回了家。小太郎嘱咐老太婆要从柴捆里一根根地拔出来用,千万不要解开柴捆。但这个柴捆看起来很小,老太婆没有多想便随手解开了绳子。结果胡枝子瞬间变多,迅速地堆满房间,最终压死了老奶奶。如今小泉山上不见胡枝子,就是因为山上的胡枝子都被小太郎砍光了。据说这位小太郎的后裔,侧腹上都有蛇纹。
如果仔细分析以上内容,文章就会变得拖沓冗长,因此在这里只指出三点。首先,小太郎原来是个懒汉,整天贪吃贪睡。信州是物草太郎①的故乡,所以“小太郎贪婪”恐怕不是偶然出现的插曲。民间叙事中的英雄最初往往都很矮小、贫穷,或者很愚钝、贪婪。
但这等反常的人物最终却能创造出无法预测的奇迹,在这一点上,这些英雄叙事与以蛇、田螺等为主人公的民间故事没有什么两样。其次,由于小太郎把山里的胡枝子都砍完了,从此小泉山便再也不长胡枝子了。在关东地区,同样的说法以巨人传说的形式得以流传。比如,从前大太法师①要把富士山搬运到别处,于是用藤蔓将其绑在背上,但他站起来的时候,藤蔓却断掉了,从此以后相模野一带便再也不长紫藤了。此类传说无疑是以造山或踢破山壁、开辟河川的古老神话为蓝本润色而成的。小泉小太郎也是如此,虽然他个子矮小,却也完成了惊人的大工程。再次,小泉小太郎与犀川盆地②的泉小次郎似乎同源。据说,泉小次郎出生在东筑摩郡中山村大字和泉(现长野县松本市),父亲是山神“钵伏”,也有其他版本说他本人便是山神“钵伏”的投胎转世。从很早的时候起,泉小次郎的传说就被编入到不同寺庙神社的起源传说中,后又经历了多次改编,现存多种版本。根据《信府统记》3(第17卷)的记载,泉小次郎的父亲是东高梨池的白龙王,母亲是犀龙,因对外貌自卑而藏身于池水里。最初泉小次郎诞生于钵伏山,后来在放光寺山长大,自称是“日光泉小太郎”。之所以自称日光泉小太郎,大概是因为他与父亲白龙王重遇时,白龙王说自己是“日轮精灵”。而泉小太郎取得的伟大成就是,骑在母亲犀龙的背上,冲破三清地的巨岩和水内桥的岩山,开辟了通往日本海的水路。在东国利根富士川、九州筑后矢部川、奥州猿个石川等众多水域流传着同样的传说,当地人把这份功绩归于当地的守护神。凡是了解当地地形的人,都觉得这是必须相信且崇拜的神话。还有些地方的人说,深山里曾经突然出现了一个外国人,他一边踢着石头,一边挖凿水路,就这样下山了。如今,在一个名叫泉的山村里,人们很自豪地认为泉小太郎生长在此地,以上说法都与古老信仰有关。但后来信州的有些学者撰写乡土人物志,把泉小太郎与《吾妻镜》①所记载的“和田合战”②中,因为支持和田一族而下落不明的勇士泉小二郎亲卫混淆在一起了。他们分不清传说和历史的界限,对于泉小二郎亲卫打退怪物之类的功勋赞赏不已。如果这些学者知道同样的传说还流传在隔山相邻的村落里,就肯定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但事实上,流传至今的民间叙事几乎都含有类似的误传。如今大和、尾张、赞岐的小岛等地都主张桃太郎出生于当地,在我看来这不足为奇。我唯一奇怪的就是,民间故事经历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所能听到的民间故事正处于这种极端的变化中,而有些人偏偏要把现在流传的我国故事和外国故事进行比较研究,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