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好人与坏人(1 / 1)

为了了解以上问题,下面对各地“砍柴佬遭到失败”的情节做一些比较。熊本县的故事说老头变心了,即他连买醋拌生虾都懒得去做,还把神的孩子赶出门外。丹波国比治山(现京都府京后市峰山)的天真名井少女的故事情节与这基本相同,但为了保持故事的简朴性,或者为了突出因果关系,讲述人又把善行和恶行分别体现在两个人物身上。《剪舌麻雀》的好老头和坏老婆,还有《开花翁》的好老头和邻居家的坏老头,讲述人通过这两对极端的人物形象,说明甲有奖赏,乙有惩罚,而这种叙述方式好像也有一定的历史。在这一点上,奥州紫波郡的“yokenai”十分类似于鼻涕鬼大人。故事中,心地正直的老头每天都去一次客厅,看看丑孩子是否平安无事,再笑着摸摸他的头。而老婆子却觉得老头行动可疑,于是她趁老头没在家偷偷进入客厅,发现屋里有个怪孩子,就用扫把使劲打了孩子,并将其赶出门外。“yokenai”大哭起来,哭着向山里走去。从此老头家米缸里的大米越来越少,钱包里的钱也很快用完了,这时老夫妇才终于明白那个孩子其实是个福神。

再看江刺郡的“untoku”,故事中老婆子还是杞人忧天偷看客厅里,这时有个孩子从背阴处走了出来。老婆子觉得孩子太丑,就用扫把使劲打孩子,不仅把孩子打哭还把他赶出了门外,从此老头家变得一天比一天穷。只有“hyottoku”的情况稍有不同。据说老婆子很贪婪,嫌孩子每天只能变出三粒黄金,便趁着爷爷不在家,用火钳子不停地捅孩子的肚脐眼,结果把孩子害死了。这个故事情节已经十分接近于肥前黑猫的版本了,只是在黑猫的版本中,因犯错受到惩罚的不是老婆子,而是平时对穷妹妹不厚道的富裕姐姐。这个故事中,姐姐就像《开花翁》的邻家爷爷一样,强行从妹妹那里借来了黑猫,为了让黑猫多拉点黄金屎,每天都喂给黑猫一升红豆,结果把黑猫害死了。妹妹很难过,就把黑猫的尸体埋在院子里,不久黑猫坟墓里就长出了一棵美丽的酸橙树,这便是当地人元旦用酸橙来装饰的原因。我认为这个版本与《开花翁》有关,众所周知,《开花翁》讲的是白狗坟墓中长出了一棵大树,把它造成木臼,用这个木臼便能捣出来金子银子。

在《开花翁》的故事里,连这个宝臼都被邻家老头借走了。但邻家老头使用后却没有金银出现,于是他把宝臼扔进灶里烧毁了,而善良老头又用宝臼的灰烬再次获得了幸福。这也许是讲述人即兴改编的结果,但我们如果把死后被奉为灶神的“hyottoku”放在肥前的黑猫和开花翁之间,还是可以感觉到二者的起源相距不远。只不过我的比较研究未必专心注力于此,我更关心的一点是,“砍柴佬遭到失败”的情节,还出现在遥远的南海诸岛的民间故事之中,这是过去学者们没有预料到的。如已故的佐喜真与英君①在生前为我们搜集的《南岛说话》②中写道:

从前冲绳岛上有一对兄弟,哥哥不孝顺,敷衍地对待父母的忌日,而弟弟很孝顺,有空就去扫墓,好好祭拜父母。某日,弟弟跟往常一样在父母的墓前供上祭品、焚香祭酒,坟墓中突然跳出了一只狗,弟弟便带狗回了家。每天喂它吃一合米饭,它就会拉黄金屎,弟弟由此富裕起来。哥哥妒富愧贫,就找弟弟借来了狗,却不按要求,每天喂它一升米饭以求得到更多财富,于是狗就被撑死了。弟弟很难过,为狗修坟立碑,不久坟墓里就长出一棵树并结下了黄金果。这棵树便是今人称为“黄金(kugani)”的酸橙树。因为这个故事,冲绳人正月初七祭祖时一定会供奉酸橙(第52章)。

尽管以上故事中没有主人公把薪柴献给水神这一情节,但其主要内容与肥前黑猫的故事基本相同。关于黄金果的来历,同书还记载了另一则故事,虽然二者说法不一,但这仍然是值得我们参考的资料。传说从前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孩子,某年岁末他在回老家的路上遇见一个抱着婴儿尸体的女人。女人说她要去借锄头来埋葬宝宝,请他帮忙抱一会儿。穷人家的儿子不顾明天是元旦,应该避免任何污秽,就痛快地答应下来,可抱着孩子等了半天也不见女人回来,他只好回到老家,先把尸体放在门口跟父亲说明情况,再把尸体抱进去。没想到尸体突然变得异常沉重,怎么也抱不动,父子俩惊奇地打开小棉被包一看,原来里面包着的不是婴儿,而是一大块黄金。故此当地人每逢元旦,都会用黄金果来装饰家中。在我看来,最后的“故此”之说不够详尽,原来可能有另外一种结局,如这位穷人家的儿子因孝顺得到宝物,或者从婴儿尸体中长出一棵酸橙树等。大年除夕帮别人保管一具婴儿尸体,这实在是令人烦恼,但主人公却不嫌污秽帮助别人,尸体最后变成了黄金,好人终得好报。同样的民间故事,如除夕通宵烧炉火的由来与传说、“儿媳妇灭炉火的故事”①等也广泛流传于日本。我在论述“yokenai”的故事时已经说过,大年除夕是有福之人必蒙神恩的特殊时刻,也可谓是神灵做出评判的日子。女人在这个时候抱着孩子考验人心,这种故事是我国民间故事里十分常见的一种类型。到了肥后北部,此类故事的主人公就变成了龙宫派来的鼻涕鬼大人。

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民间故事各自有不同的起源,但仔细考察起来,这些民间故事背后都存在一种共通的心态。我当然不能断言这些都出自同一个版本,但至少可以说,讲述某一种故事的人都事先了解了另一种故事,这些版本就好比讲述人用来从共用的井里取水的不同容器。今后,随着搜集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版本将会积累下来,总有一天我们能够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二三十个版本进行考察,那时我们可以更安全地把握这些同版本之间的传播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版本就像踏脚石一样。比如,前面介绍的民间故事中,一对兄弟祭拜父母时的态度有好有坏,而同样的故事早见于《今昔物语集》。《今昔物语集·茅草与紫苑》,哥哥种植“遗忘草”①,以求拂去心中的悲伤;弟弟则种植紫苑,以求永久保留关于父母的记忆。某日从祖坟地下传来一个声音,对弟弟说道:“我是守护你父母的鬼魂,欣赏你孝顺,今晚托梦给你!”按理来说,从祖坟里面发出声音的应该是祖灵,但这个故事中却不是,这里应该还藏有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我个人以为,这一段情节暗示着古代日本人的埋葬方式及其他有关死亡的礼仪与水神信仰有关。具体来说,古时候有将尸体安置于洞穴的习俗,这是因为古人相信神及神的眷属都居住于洞穴最深处,想要把死者的灵魂托付给他们,而古人相信初临人世的伟大灵魂来自水底,说不定也是源于这种信仰。我国有一种古老的说法,认为“大海是母之国”,据我所知,至今为止还没有人对此给出明确解释。这可是宗教史上的大问题,我们也应该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找出答案。因此,我不能再袖手旁观,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国的故事研究在今人的影响下,沦落为翻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