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民间故事中长期继承下来的不变因素又有哪些呢?比如,为老头带来好运的角色在一个地方的故事中是有着怪名字的脏孩子,到了另一个地方又变成了一只黑猫或白狗,这些是否都属于我所说的“发展因素”?因为历史太悠久,对此我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但在承认以下两种情况的前提下还是可以说,这些地方差异可能是某一时代的不变因素瓦解后,其残留物被其他发展因素吸收而形成的。在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情况里,第一种是前面提到的“袭用”和“重新组合”,亦即只有个别的零碎记忆保留了下来,虽然这些记忆总是飘散在原来的民间故事周围,但整个情节已经向不同的方向发展。正因如此,有些民间故事才会在失去原貌之后,又形成了古老原始的氛围,我们应该对此保持警惕。另一种情况是传承人的思想或社会观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始终深受外部环境的巨大影响。如果忽略这两种情况,就无法解释民间叙事长期保留的主要情节为什么会在转眼间发生变化。神把神童赐予人类,而且神童最初往往是以小动物、桃子、黄莺蛋等样子出现。对于这些情节片段,长期以来讲述人一直没有做出太多修改,因为古人对此深信不疑,传承人对此也难以完全否认,有些人甚至认为在神话时代完全有可能发生这种奇迹。而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逻辑推理能力也有了提高,支撑神话的古老信仰逐渐衰落,听众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讲述人可以展现叙事技巧的范围逐渐扩大,哪怕是民间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只要讲述人觉得没有意思,也有可能被省去,反之,那些讲述人觉得有趣的插曲,即使无助于情节发展,也被保留了下来。而时间长了,就连这样的插曲也会发生变异,整个故事情节的篇幅便增加了。如果一个民间故事几千年来都以一定的速度发展,每个地方的人能力相当,又以同样的兴趣来讲述,那么我们就无需再做比较研究了。幸运的是,民间故事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至今,而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日本这个岛国,无意中成了一个有利于民间故事比较研究的试验场。
比如,“神鸟生金蛋”型故事,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作为拍球歌的歌词流传至今。如今,此类故事却不再是民间故事的一种体裁,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相似的民间故事。但我们的“小人儿”故事情况则完全不同,直到最近仍保留着信仰的痕迹。小人儿瞬间成长为最伟大的人类英雄,这样的描述虽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并不可笑。然而,自御伽草子《一寸法师》问世以来,其他众多神赐之子的民间故事开始省略这一段描述了。至少可以说,在京都文雅之风的影响范围内,以《一寸法师》为界限,诸如“用小碟喂就会长得像小碟那么大,用饭碗喂就会长得像饭碗一样大”的表现方式开始显得过时了。这样一来,人们不知道这些英雄来自哪里,只好说他们是从女人肚子里生出来的。于是,神赐之子在越来越多的民间故事中投胎转世,而桃太郎却沦落为童话了。这显然不是神童故事的最早形式,而且这种变异是直到最近才发生的,全国各地流传的各种版本和相关古籍记录便是其证明。比如,在中世的故事集中,这种小人儿被称为“心得童子”或“如意童子”,佛教又称之为“护法天童”,尽管他们的名字有所不同,但故事内容彼此相似,亦即小人儿是神派到那些深受神灵恩惠的人那里的使者。据说,北亚的巫师至今还会从亲近的神灵那里请来几位侍童,让他们在神与人之间跑腿。可见,此类信仰并不是我国仅有的特殊现象。关于心得童子,我曾经在《救神的故事》一文中做过详细讨论,简单地说,神赐之子在北亚听从巫师差遣,而在日本的民间故事中却会敏锐地察觉到主人的意愿,在主人下达命令前满足其愿望。他们令人富起来的手段也不止一两种,对此讲述人会根据实际体验来讲述。于是,“神赐之子”类型的民间故事在叙事技巧上的有趣变异,首先在这种手段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后又慢慢扩张到了孩子的身世方面。比如,传说依藤太①从龙宫带回来的两位心得童子一直侍奉他,在他死后又认其后裔野州佐野氏为主,自称龙二、龙三郎。如今在佐野(现板木县佐野市)的镇上还有这两位心得童子的后裔,他们靠卖家传的干裂膏或者靠卖纸谋生。据说,他们家的人都不怕水凉,甚至能够在冬天里把手脚泡在水中抄取纸浆,就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是来自龙宫的孩子。这种说法当然是后人所加,说明这则民间故事在当地重新扎下了根。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国神赐之子的民间故事历史悠久,不但讲述了一个人的发迹,同时还关系到一个家族家史的传承问题,正是这种叙事特征,导致了诸如“后裔不怕水凉”等各种说法的派生。也就是说,虽然神赐之子的古老故事在其流传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异,但在致富的情节上,依然保留了古代原貌。
此外,神赐之子的故事还隐约保留了另一个古老因素,那便是深受神明喜爱的人所做的承诺。为什么只有某一家或某个朴实的老头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孩子或罕见的宝物并富有起来,而其他人却都遭到了失败呢?古时候,这一部分应该是此类故事最重要的情节,包含了传承人所认为的最有必要牢记且平时要遵守的教训,但在今人眼中,这一部分反而使故事变得不合情理了。而在《桃太郎》及其他著名童话中,这个重要情节已经全部脱落了。如今,我们民间故事研究者正处于紧要关头。如果传承人完全忘记这个情节,说不定学界就会出现更多更武断的解释,还要强迫别人听从错误的见解。
幸运的是,此类故事的主要情节全都传承了下来,正因为这些情节不符合现代人的常识,反而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神赐之子的故事与前面引用过的五则故事一样,讲述的是一个过于老实的老头严格遵守普通人轻视的规则,最后获得了幸福,而有私心妄念的人一律遭到了失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社会的发展恰恰需要聪明人的思虑恂达。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难以理解如上所述的教训,甚至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滑稽的意外结局,要么将其省去,要么向笑话的方向改进。拿《鼻涕鬼大人》来说,老人只要每天购买醋拌生虾来喂养孩子即可得福;再拿黑猫的故事来说,也是每天喂它五合小豆即可。但那些拒绝顺从神意的人们对此提出质疑,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纯粹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浦岛太郎仅仅因为不听告诫打开了玉盒,就变成了白胡子老头;龙宫的公主只因丈夫偷看产房而离家远去。不管哪个民族,凡是早期的人类都会把不如意的人生,理解为此人因违背某种隐形规则而被神惩罚的结果,他们还会询问神明人类究竟要遵守哪些规则。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的成为《失乐园》,有的则成为老头购买醋拌生虾的《鼻涕鬼大人》。当初,民间叙事可不是为了逗笑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