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介绍了潜在的和现实的矛盾之间的区分。事实上,这是马克思在讨论矛盾问题时所作的两个明确分类中的一个。如他在描述商品所固有的矛盾时就使用了这样的分类[1];而马克思所作的另外一个区分则是在形式的和物质的矛盾之间作出的,这样的分类与市民社会的代理人(或代表)与其选举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关。形式矛盾存在于以下事实之中,即代理人因为被选举出来而拥有了形式上的授权,但当这种权威变成现实的时候,它们就不再是被授予的了,因为它们不再受其选举人的控制了。物质矛盾与实际利益有关。代理人形式上获得了授权,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但实际上他们代表的是特殊的利益。[2]然而,后来的理论家还进行了一系列进一步的划分,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对抗和非对抗性的矛盾、原则的或主要的矛盾与次要矛盾等。这些区分都源自于毛泽东的著述。
毛泽东认为,主要矛盾就是“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次要矛盾则指的是那些由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和受其影响的矛盾。而且,在任何一个具体的矛盾中,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一个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4]。但它也可以转换为次要方面,反之亦然。尽管这样的区分似乎很有用,但毛泽东对它们的界定却是模糊的和一般性的。这部分是因为毛泽东抽象地对待这些矛盾概念所致。紧随列宁、恩格斯和黑格尔,毛泽东肯定“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5]。这里同样没有考量矛盾在马克思那里以及实际上是在黑格尔那里所具有的具体社会属性,矛盾成了运动的普遍原则,所有存在的本体论构成。
这就是为什么主次矛盾的划分被安置在“一个复杂事物”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的语境之中,而不是在更具体的社会或生产方式的背景之中的原因所在。而我认为,把这一区分运用于具体层面似乎最有用。如吉登斯就把主要矛盾描述为社会再生产系统中的基本的、并因此进入系统结构之中的那些矛盾;而次要矛盾则指的是“那些主要矛盾所衍生出来的矛盾,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要矛盾的结果”[6]。波斯特(Ken Post)则提供了类似的但却更恰当的论述,他认为主要矛盾是“生产方式得以建立的基础”,它导致了基本阶级的产生;而次要矛盾则是“使主要矛盾具体化”的那些矛盾。[7]
根据这些具体定义,显然在主要矛盾之中是没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转换的(如毛泽东所说的)。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显然是资本,而雇佣劳动则属于次要方面。因此毛泽东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理论可与马克思关于矛盾的肯定的或保守的方面的论述相媲美,而矛盾的次要方面论则可与否定的或破坏性的一面相等同——只要它们的地位是由生产方式所结构性决定的和不可改变的。
至于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之分,问题就更复杂了。一方面,毛泽东认为“有些矛盾具有公开的对抗性,有些矛盾则不是这样”[8]。这就意味着解决矛盾的方法也要因为矛盾性质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有些矛盾需要公开的冲突予以解决,其他一些则不是。另一方面,毛泽东也认为一些最初并不具有对抗性的矛盾可以变成对抗性的,反之亦然。例如,当两个对抗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当初的共存关系就变成了对抗关系,此时,矛盾关系就演变为公开的对抗或是革命了。
塞弗(Lucien Séve)则立足于此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即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是矛盾整体发展的本质属性,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历史形式。于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就在本质上以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都是对抗性的,即便它没有表现为一种暴力形式。对抗性的矛盾就是这样的矛盾,在这里,矛盾双方都试图在发展过程中压倒对方,其解决方案包括创造一种新的现实。非对抗性矛盾在塞弗看来则是这样的过程,在这里,对立双方只是想区别于对方,其解决方法就是融合成一个更高级的统一体。[9]波斯特也提出了类似的区分,在他看来,对抗性矛盾就是那些拥有自我解体潜能的矛盾(被主导的一极已无法发展,除非矛盾消失);而非对抗性矛盾,对于波斯特来说,就是那些无法废除自身的矛盾,因为即使被主导一极有可能会强行改变自己的地位,但那也不是废除其自身。在这个意义上,“两极都没有产生或再生出对方,但它们至少是对方生存的部分条件”[10]。工人阶级内部的在职工人和失业人员之间的关系或许就属于这一类型的矛盾关系。
最后,洛伊坎(Lojkine)立足于不同的基础提出了相同的划分。在他看来,对这两种矛盾的解决导致了一个新现实的诞生,这个新的现实与以前的现实(这是矛盾最初诞生的母体)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但非对抗性矛盾不能废除前一种现实,所以就继续依存于其中;而对抗性矛盾则废除了其最初的社会基础,催生出一个新的基础。与塞弗不同,洛伊坎相信这些矛盾在特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例如,他认为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就是非对抗性的,但随着劳资关系这对主要矛盾的发展,垄断资本和非垄断资本这对次要矛盾就成了对抗性的了。同样,今天的国家与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也是次要的和非对抗性的,但它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就可转变为对抗性的,甚至是主要矛盾。[11]
可惜所有这些区分都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他们都没能切中问题的要害。这个要害就是:这一区分的标准本身是否成立?换言之,问题就在于,把握非对抗性矛盾是否可能?我认为,讨论非对抗性矛盾是没有意义的,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并没有在对抗(Gegensatz)和矛盾(Widerspruch)之间进行区分[12],也(主要)是因为矛盾就被界定为对抗。矛盾中必然包含着彼此依存和彼此否定的两极。垄断资本和竞争性资本、在职工人与失业工人、国家和垄断资本之间的冲突,显然并不包括彼此依存的两极。换言之,所谓非对抗性矛盾其实根本就不是矛盾。它还没有充分发展到让自己内部的双方至少部分彼此依存的程度,而矛盾却要求这种依存关系的存在。的确,界定失业需要在职,但在职并不必然要求失业的存在。简言之,社会中所有的矛盾都是对抗性的,但并非所有的冲突都是矛盾。
[1] Marx,Theories of Surplus-Value,vol.Ⅱ,p.512.
[2] Marx,Critique of Hegel's Doctrine of the State,p.194.
[3] Mao Tse-tung,Four Essays on Philosophy,Foreign Languages Press,Peking,1968,p.51。有关对毛泽东矛盾论的分析,请参见A.Badiou,Theorie de la contradiction,Maspero,Paris,1975。也参见毛泽东:《毛泽东的四篇哲学论文》,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 Mao Tse-tung,Four Essays on Philosophy,p.54。也参见毛泽东:《毛泽东的四篇哲学论文》,53页。
[5] Mao Tse-tung,Four Essays on Philosophy,p.35。也参见毛泽东:《毛泽东的四篇哲学论文》,35页。
[6] Giddens,Central Problems in Social Theory,p.143.
[7] K.Post,Arise Ye Starvelings!,Martinus Nijhoff,The Hague,1978,pp.27-28.
[8] See Mao Tse-tung,Four Essays on Philosophy,p.55。也参见毛泽东:《毛泽东的四篇哲学论文》,69页。
[9] L.Sève,“Pré-Rapport sur la dialectique”,Centre d'Etudes et de Recherches Marxistes,Lénine et la pratique scientifique,Editions Sociales,Paris,1974,pp.37-42.
[10] Post,Arise Ye Starvelings! ,p.29.
[11] See J.Lojkine,“Sur l'usage du concept de contradiction dans un analyse materialiste de l'etat”,La pensee,no.197,February 1978.
[12] 相反,埃尔斯特认为马克思从未使用矛盾(Widerspruch)一词来指代劳资关系。他据此总结说,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没有矛盾,而只有冲突(conflict)(Logic and Society,p.90,n.l)。但埃尔斯特的出发点却是错误的,因为即便我们认可他的前一种说法,但这也不能证明马克思本人认为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不存在矛盾。只需参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的相关论述就足以证明他们认为其间所存在的是一种基本的生产方式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