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颠倒到矛盾(1 / 1)

从黑格尔那里开始,颠倒概念就与矛盾联系在一起。在把内在现实与表象之间的对立关系描述成同一系统中的两极之间的一种颠倒时,黑格尔希望能避免任何僵化的区分。这就只能将它们视为运动中的绝对对立了。正如他所指出的:

由此足见,颠倒这个观念构成了超感官世界的一个方面的本质,我们必须从颠倒这个观念里排除掉那把诸多差别固定化在一个不同的持存性的要素内的感性的看法,而差别的这个绝对概念作为内在的差别必须纯粹表明为并且理解为自身同一者本身与它本身的排斥和不等同者与它本身的等同。这里我们所必须加以思维的乃是纯粹的变化、自身之内的对立或矛盾。[1]

这就意味着现存的一切都包含着一种自身之中的对立,存在物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它存在于自身与其对立面的关系之中。于是黑格尔就可以断定:“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说矛盾不可设想,那是可笑的。”[2]

在这里,黑格尔反对的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传统,后者否认现实矛盾的可能性,而只接受作为逻辑错误的矛盾。逻辑和现实之分在黑格尔这里没有意义,因为思维的生产同时也是现实的生产过程。矛盾是意识的自我异化过程所固有的,这也是物质和对象化的过程。因此,不可能在逻辑矛盾与现实矛盾之间进行截然的区分。换言之,意识中的矛盾就是现实的矛盾。正如颠倒也必然体现在对象化过程中一样,矛盾亦同此理,因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并不是对象的一定的性质,而是它的对象性的性质本身,对自我意识说来成为一种障碍和异化。因此,对象是一种否定的东西、自我扬弃的东西,是一种虚无性”[3]。颠倒和矛盾因而是所有现存物之本质中所固有的,因为所有的存在物都是自我意识的矛盾对立物,或者说,所有的存在都是作为其本身之对立物的自我意识。

将矛盾视为对象化的固有物,不仅是否定的本体论的普遍性,也是超越否定的虚幻的方式。当自我意识承认自身在对象中的时候,它就肯定了自身是异化的,肯定了自身与自身的矛盾,或如马克思所言,“硬说他在自己的异在本身中”[4]。所以矛盾的解决并不在于压制颠倒中的某一极,而在于承认或认识到自身与自身之间的矛盾。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说:“因此,在黑格尔那里,否定的否定不是通过否定假象本质来确证真正的本质,而是通过否定假象本质来确证假象本质,或者说,来确证自身异化的本质。”[5]这就意味着现实层面的每一种异化或矛盾都只能在抽象中、在自我意识的认知中予以超越,而在实践中他只能被肯定为自我意识的一种体现。所以宗教、国家、市民社会和最终的普鲁士国家本身都是自我意识在通往绝对知识的过程中的暂时肯定的环节。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因此走向了悖论性的结论:矛盾的解决取决于认知,或可说,取决于对矛盾的肯定。

马克思的矛盾观也与颠倒概念相关。正如在黑格尔那里,矛盾表现为颠倒的动态方面。也就是说,颠倒的对立面不能被视为可自为存在的独立实体,它们的存在只有在与彼此对立面的关系之中和作为彼此的否定物时才能予以把握。然而,由于在马克思那里颠倒不是实践对象化过程的结果,而是人们无力控制异化了的客体的结果,所以矛盾就不能被视为现实的普遍本质,而只能是根本性颠倒得以发生的具体社会条件。这与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的史前史也即阶级社会的历史相一致。因此矛盾不能构成一切,而是在人类被迫划分为阶级的历史条件下(此时的人们受其产品的控制)的一种典型特征。于是马克思将资本主义具体历史条件下颠倒与矛盾的关联性概述如下:

资本的限制就在于:这一切发展都是对立地进行的,生产力,一般财富等等,知识等等的创造,表现为从事劳动的个人本身的异化;他不是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当作他自己的财富的条件,而是当作他人财富和自己贫困的条件。但是这种对立的形式本身是暂时的,它产生出消灭它自身的现实条件。[6]

在黑格尔那里,“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所以他就可以认为,“从观察矛盾的本性,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假如在一件事情中能够指出矛盾,这就其本身而言,可以说还并不是这件事情的损害、欠缺或过错”[7]。在马克思那里则相反,矛盾植根于缺陷,是人无力控制“对象性力量”的产物,因为对象性力量通过实践的方式得以自我生产。矛盾可能是不可避免的或必然的,而人类却还要与这种控制性作斗争,生产力也因此依然可以在有限的社会关系框架中得到发展。但它们必然是历史的而不是绝对的。

这是颠倒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但却隐藏在这一过程背后。如前所述,对于马克思来说,真实的资本主义的颠倒不是实践对象化过程的给定物,实际上,对象化意味着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夺和对异化劳动的占有。这就是为什么他要说:

很明显,这种颠倒的过程不过是历史的必然性,不过是从一定的历史出发点或基础出发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但决不是生产的某种绝对必然性,倒是一种暂时的必然性,而这一过程的结果和目的(内在的)是扬弃这个基础本身以及过程的这种形式。[8]

马克思将矛盾视为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过程的历史现象,并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它们都会一并消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提倡一种无阶级的社会。

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矛盾的结果并不仅仅意味着它们可以被具体地超越,而是说它们有其自身灭亡的内在机制,或如马克思所说的,正是其自身的对立形式为它们自己的废弃创造了条件。对黑格尔来说,矛盾是以这样一种抽象的方式得以解决的,即对颠倒的一极的否定同时就是对它的肯定;但在马克思这里,矛盾只能在具体历史条件下以如下方式得到解决,即对颠倒的一极的否定包含着它的解体。尽管在黑格尔那里,通过肯定矛盾就可以废除矛盾,而在马克思看来,只能通过实践地改变或解决矛盾才可能实现对矛盾的废除。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要是把历史的、真实的矛盾视为逻辑矛盾的对立物,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则相反,看不到这其间的任何区别,所以就把矛盾看作是意识的自我异化,即显身为具体的现实矛盾过程中的自我异化。

[1] Hegel,The Phenomenology of Mind,p.206。也参见[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109页。

[2] G.W.F.Hegel,Logic,Clarendon Press,Oxford,1975,p.174。也参见[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25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 Marx,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p.391。也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70页。

[4] Ibid.,p.392。也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71页。

[5] Ibid.,p.393。也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2卷,172页。

[6] Marx,Grundrisse,p.541。也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36页。

[7] G.W.F.Hegel,The Science of Logic,Allen & Unwin,London,1976,pp.439,442。也参见[德]黑格尔:《逻辑学》下,杨一之译,66、6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8] Marx,Grundrisse,pp.831-832。也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下,3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