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作为召唤机制的意识形态(1 / 1)

在抱持肯定性意识形态观的论者行列中,拉克劳代表的是一种创新,当然这是相对于列宁和卢卡奇式的理解强调“典范的”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来说的。拉克劳认为,诸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等具体意识形态要素的存在,未必就一定属于某种阶级,而且它们的阶级内涵也会因“这些意识形态要素在某种具体的意识形态话语链接中的不同结果”而发生变化。[1]换言之,不存在由作为一个完整的总体的阶级所产生的“纯粹”意识形态,只存在中立的诸种意识形态要素(如果单独来看的话),它们之间的不同链接产生了具体的阶级话语。此时,这些意识形态要素就构成了社会的意识形态层面。为理解这些要素是如何运作的,拉克劳诉诸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主体召唤说(即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将个体召唤为主体),指出个体被“招募”或被“构建”为主体,当然这样的主体是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或者也有可能是反对统治阶级的英勇主体。因此,社会的意识形态层面是由不同类型的召唤组成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话语将几种召唤链接成一个相关的单元。

拉克劳找到了一个具体的召唤类型,他把它叫做“大众民主”召唤,也即是一种将个体召唤为“大众”(作为与权力对抗的受压迫者)的意识形态要素。他将此类召唤与阶级召唤区别了开来,认为后者是把个体构建为阶级,以期将前者整合到阶级意识形态话语之中。正如他所说的:

大众民主召唤不仅没有包含具体的阶级内容,也是最卓越的意识形态阶级斗争领域。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每一种阶级斗争既是阶级的同时也是大众的,更确切地说,通过将其阶级客观性表达为大众消费的客观性而试图赋予其意识形态话语以连贯性。[2]

法西斯主义成功地链接了大众民主召唤和部分资产阶级的独裁话语,成功地将民族主义和反富豪的大众传统等同于法西斯主义。这可能是因为在第三国际的失败影响下的工人阶级没能将一种社会主义的话语整合到这些大众传统中所致,实际上后者所提出的政治战略是建立在狭隘的经济主义和阶级还原论基础上的。

在肯定性意识形态概念的框架下,拉克劳试图以一种非还原论的方式,借助于考察它们的“链接”原则来解决意识形态问题,他的这一做法当然很吸引人。关于阶级与它们的意识形态要素(这些要素未必是它们本身的产物)之间的“链接”的说法也很有价值。而且,拉克劳对“典范的”意识形态论的批评也很有必要。在列宁和卢卡奇式的传统中,马克思主义被认为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所有自发的传统和“经验”形式的阶级意识都遭到了质疑。通过反对抽象地将工人阶级意识形态归结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拉克劳将自己置身于德国传统之中,即大力提倡意识形态的各种不同层面,并力主在自发的大众传统中来重新发掘和解释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性。

无论如何,拉克劳提出上述观点的如下两个立论依据却是我不能同意的。其一,他在两种孤立的矛盾之间所作的区分,即大众权力阵营中的矛盾和阶级矛盾之间所进行的截然区分。我将在本书第四章对此进行详述。其二,就是他所提出的这一原则,即认为“某种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是因其形式而非内容而被赋予的”[3]。我将在本书第五章中对此进行批判性考察。在我看来,这两个论点都未必能够给一种非还原论的意识形态观提供有力的支持,正如葛兰西的立场就可以很好地例证那样。不过暂且在没有对这两个论点进行详细探讨的前提下,我还是要指出,拉克劳的意识形态分析特别是他对法西斯主义的分析,依然是以一种否定性意识形态概念为前提条件的(尽管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拉克劳显然反对把意识形态视为一种歪曲,而这又与他自己的某些分析前提之间存在着矛盾。

在探究法西斯主义的最终成因时,他得出结论说这与一种双重危机有关,它们分别是权力阵营的危机和工人阶级危机。用拉克劳的话来说,这两种意识形态危机都是因为统治阶级无力将大众民主中性化,也因为工人阶级无力将自己链接到一种社会主义话语之中。如果我们聚焦于后者,就会发现拉克劳所提供的理由即认为工人阶级的无力系一种实践上的还原论所致,而这反过来又导致了经济主义。但人们不禁要问:还原论和经济主义又可归结为什么?在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时,拉克劳所做的只能是解释说,它们都是错误地和歪曲地理解了矛盾。实际上,根据他的观点,阶级还原论将“阶级界限”转换成了“一种绝对的划分标准,即在工人阶级和其他社会阶级之间进行截然区分的标准”[4],这就忽视了大众民主斗争的自主性。经济主义继而也包含着两个进一步的扭曲,也即所谓的中间阶层和农民,他们会逐渐被无产阶级化,因此,拉克劳认为“资本积累所固有的纯粹的经济矛盾,会通过其内部机制的展开而引发系统性危机”[5]。

拉克劳的这一评论或可接受,但最明显的证据莫过于如下这一事实,即为了解释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最终根源时,他无意识地运用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要素,特别是借用了其中有关对矛盾的误解和掩盖等具体素材。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可以认为法西斯主义的意识形态(拉克劳所说的)缘起于意识形态歪曲(马克思意义上的)。从一个更一般性的视角来看,可以认为,拉克劳之所以要批判这些工人阶级的实践和理论,乃是因为它们错误地表达并因此掩盖了矛盾的真实属性和变化,进而阻碍了工人阶级运动,于是它们就是马克思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而拉克劳所做的是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一种意识形态批判。我们不一定要同意拉克劳的批判,但其批判的要害却并不取决于某个阶级是否提供了话语链接原则,而是取决于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工人阶级的话语是否提供了对矛盾的正确认识。

[1] Laclau,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Marxist Theory,p.99.

[2] Laclau,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Marxist Theory,p.109.

[3] Ibid.,p.160.

[4] Laclau,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Marxist Theory,p.126.

[5] Ibid.,p.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