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构主义反对虚假意识论(1 / 1)

尽管在阿尔都塞那里还依然保留有很明显的否定性意识形态概念的元素,但从一开始他就反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相关描述。在阿尔都塞看来,这一文本将意识形态视为“一种纯粹的虚幻、梦想,也即无。所有的现实都是外在于它的”[1]。他则提出了与此相反的观点,即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因为它存在于物质设施和实践之中。同样,正如我已揭示的,意识形态对于阿尔都塞来说是独立于个体主体化之外的。这两个观点为阿尔都塞的后继者们提供了口实,使得他们可以借此来反对将意识形态归结为虚假意识的虚假意识论,在他们看来,虚假意识论代表的是一种错误的历史学方法。实际上,虚假意识论似乎是将意识形态归结为一种“观念的”(ideal)或精神的存在,它与个体主体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依赖关系。这就不奇怪他们为什么要把虚假意识论(他们错误地认为卢卡奇抱持的就是一种虚假意识论,当然青年马克思就更不能例外了)作为他们批判的靶子了。

无论如何,必须看到的事实是,并非所有阿尔都塞的后继者都批判否定性的意识形态概念。如我所揭示的,阿尔都塞自己就在否定性内涵和肯定性内涵之间摇摆不定。这种含混性最终将阿尔都塞学派划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派:那些强调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一个客观层面并承认革命意识形态存在的人,倾向于忽视或批判“误认(misrecognition)”是意识形态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拉克劳、赫斯特和墨菲[2];另外一派则强调“想象的转换”及其与科学的对立,并由此坚持一种否定性的意识形态观——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普兰查斯、高德烈和麦弗姆。[3]这两派都批判虚假意识论(即将意识形态等同于虚假意识),但前者走得更远,取消了任何否定性因素的存在必然性;后者则坚持批判性内涵的必要性。他们分别都从阿尔都塞不同时期的著述中引出对各自观点有用的论述作为论据。对于那些依然坚持维护否定性内涵概念的人,意识形态“召唤”个体为主体是在基本误认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也是系统再生产所必需的;而对那些放弃否定性概念必要性的人来说,意识形态“召唤”个体为主体,但这要么是为了维护系统所需,要么是因为转换系统所需。

反对虚假意识论主要出自以下三个理由(其中有两个是所有阿尔都塞学派的共享理由,第三个则是那些全然拒绝使用否定性意识形态概念的人所独有的):第一个反对理由与作为一个客观社会层面的意识形态有关,反对者认为,意识形态的这一属性使得它得以独立于个体主体化过程之外。对于这个问题的最佳表述是阿尔都塞本人(以强烈的措辞)提供的。他指出,意识形态是一个表述体系,“但这些表象在大多数情况下和‘意识’毫无关系;它们在多数情况下是形象,有时是概念。它们首先作为结构而强加于绝大多数人,因而不通过人们的‘意识’”[4]。不是主体生产思想,而是意识形态生产(“召唤”)主体。正如康华德和艾里斯所指出的,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述活动,是生产某种具体的话语链接(articulation)的活动,也即生产特定意义以便获得特定主体的支持”[5]。或如墨菲所概述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生产主体的活动”[6]。第二个反对理由与意识形态的物质性有关。阿尔都塞认为:“一种意识形态总是存在于某种机器当中,存在于这种机器的实践或各种实践当中。这种存在就是物质的存在。”[7]当然,这一物质性不能等同于铺路石头那样的物质属性,而指的是形态(modality),语言和仪式就是最好的案例。无论如何,最终它们都根源于一种物质属性(physical matter)。第三个反对理由超越了前面两个,因为它反对的正是虚假观念本身。对于这一派来说,意识形态不是对现实的一种歪曲的表述。因为首先,意识形态表述的是人们与他们的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这些条件本身。其次,也是更根本的,如赫斯特所指出的,“一个虚假的东西如何能发挥作用呢?它有可能源自于某种想象的形式,但却不是虚假的或错误的。否则就仿佛是在说黑布丁或蒸汽压路机是虚假或错误的一样不可思议了”[8]。虚假(falseness)在这个意义上是虚幻(illusion)的同义语,同时也意味着在个体主体化过程中的有意欺骗(deceive)。如果意识形态是社会总体的一个客观层面,显然它就不会是虚幻的,也不会与任何主观的有意欺骗相关了。

我并不是要为虚假意识论辩护,但对于以上批评者所提出的各种理由也不能同意。不过,批判性考察这三个反对理由对于任何一种否定性意识形态观来说都是有意义的,这也是我在这里呈文如上的原因所在。

[1] Althusser,Lenin and Philosophy,p.150.

[2] See E.Laclau,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Marxist Theory,New Left Books,London,1977; P.Hirst,On Law and Ideology,Macmillan,London,1979; and C.Mouffe,“Hegemony and Ideology in Gramsci”,in Mouffe (ed.),Gramsci and Marxist Theory,Routledge & Kegan Paul,London,1979.

[3] See N.Poulantzas,Political Power and Social Classes,New Left Books,London,1973; M.Godelier,“Fetischisme,religion et theorie generale de 1'ideologie chez Marx”,Annali,Feltrinelli,Roma,1970; and J.Mepham,“The Theory of Ideology in Capital”,Radical Philosophy,no.2,Summer 1972.

[4] Althusser,For Marx,p.233。也参见[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22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 R.Coward and J.Ellis,Language and Materialism,Routledge & Kegan Paul,London,1977,p.67.

[6] Mouffe,“Hegemony and Ideology in Gramsci”,p.171.

[7] Althusser,Lenin and Philosophy,pp.155,156。也参见[法]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下,陈越译,299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8] Hirst,On Law and Ideology,p.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