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瘾”(1 / 1)

具体的瘾可以戒断,但是这个空白你无法根除。

有一本书叫《咖啡瘾史》,讲的是咖啡这种饮品是怎么走进人类社会,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这本书让我对“成瘾”这个现象的理解又深化了一步。

过去,我们认为“成瘾”是一种很没出息的行为,是意志不坚定的人身上才会有的现象。比如烟瘾、酒瘾、毒瘾、赌瘾。不过这个理解有一个小漏洞。很多吸烟成瘾的人就反问,你说我意志不坚定,那人类历史上意志坚定的人都什么样?丘吉尔算一个吧?那是有名的意志坚定的人,他带领英国熬过了二战,你不能说他意志不坚定吧?那为什么丘吉尔烟瘾那么大,而且无法戒断呢?

回到咖啡这个例子上来。咖啡会刺激人体分泌多巴胺,多巴胺会带来满足感,所以让人上瘾,这是生理上的解释。但是要是回看咖啡流行的历史,你会发现没那么简单。它不光是生理依赖,还有一层更复杂的意义。

咖啡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世界上最早食用咖啡的地区叫柯法王国,也就是今天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一带。当时,人们像嚼口香糖一样,整颗咀嚼咖啡果。那味道肯定不怎么样。当然,人们也不是为了好吃才吃,而是他们发现,吃咖啡果可以让人兴奋。后来,人们还把咖啡豆和油脂混合,做成了高尔夫球大小的点心,专门给战士吃,让战士好上阵打战,提振精神。

此后,咖啡开始扩散到其他地区,马上就大受欢迎。当然不是因为它味道好,而是当时的人类生活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祭祀。所有的祭祀中,都有一个固定环节,就是吃东西。吃平常的东西肯定不行,必须得是能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的食物。因为人们认为,这类能引起情感波动的东西一定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可以用来和神灵沟通。

这个现象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比如玛雅人在祭祀时会使用一种用有毒的青蛙做成的迷幻药;埃及的圣紫罗兰之所以被奉为圣物,也是因为它有致幻作用;印第安人在祭祀中会服用一种特殊的仙人掌,也是因为它含有迷幻剂成分。当然,跟这些迷幻药比起来,咖啡豆既能带来情感波动,又没有那么强的副作用。安全又健康,当然是祭祀首选。

咖啡最先满足的恰恰不是生理意义上的瘾,而是社会意义和精神意义上的瘾。这个需求并不是某个人内在的生理上的需求,而是一个社会和精神需求。它仅仅是具备这么一丁点能让人兴奋的特性,但只要这个特点被人类抓住,就会在人类的需求中被不断放大。

但是,咖啡直到这会儿还是祭祀工具,不是饮品。它真正变成饮品,是大概800多年前的事。当时就有人做罪恶的贩奴生意,一些中东地区的人贩子把非洲的奴隶带到了中东。更具体点,是也门一个叫摩卡港的地方。第一杯现代意义上的咖啡,是在这里被发明出来的。人们还用港口的名字给它命名,也就是摩卡咖啡。巧的是,摩卡这个地方又偏偏是个港口,传播能力很强。所以咖啡的喝法,很快就从这里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

还有更巧的,咖啡但凡被带到别的地方,都不可能被开发出新的喝法,只有在也门,在阿拉伯地区,人们才会花这么大的工夫研究咖啡,把它变成饮料。因为也门人普遍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的教义明确规定,禁止饮酒。但是不让不代表不想,总有一些人对酒带来的那种醉意和兴奋感非常向往。越是禁止,他们就越是渴望。

怎么办?只能找替代品。这时咖啡豆出现了。人们发现,这个东西居然也能带来类似喝酒的感觉。难吃不是问题,可以改良,磨碎了冲成汁,加奶、加糖。于是,咖啡理所当然就填补了人们需求的真空地带,摩卡港也成为当时全球咖啡贸易的中心。

但真正让咖啡走遍全世界的是欧洲人,是欧洲人在南美洲建立了大规模的咖啡种植基地,把咖啡变成了一项巨大的全球贸易。但是欧洲人又不禁酒,他们为什么会对咖啡同样买账?咖啡又是怎么在欧洲社会扎根的呢?

答案还在这个“瘾”字上。只不过这回多了一层社会意义上的瘾。

在咖啡进入欧洲之前,欧洲人最主要的休闲饮品就是酒。但酒喝多了会醉,醉了就会糊涂,糊涂就会误事。但咖啡正好相反,越喝越精神。所以,欧洲人很快就接受了咖啡。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背后其实还有一层更深层的社会需求,就是人们对平等交流的渴望。这就要说到一个和咖啡密切相关的场所,咖啡馆。

在当时的欧洲,咖啡馆最主要的作用之一就是聊天。人们喜欢在这里点一杯咖啡,然后聊聊政治,谈谈宗教,平等交流,氛围非常自由。可能会有人问,咖啡馆出现之前,难道就没有别的地方让人聊这些话题吗?

还真没有。餐馆显然不合适,除了用餐时间,谁也不会整天泡在这里。酒馆更不合适,大家边喝边聊,很快就醉了,甚至还要打架,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思想交流?而且在这之前政治发育还没到那个地步,平等交流还不是人们观念里已经有的东西。

17世纪的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就发布过禁令,禁止人们在咖啡馆讨论政治。但这项禁令在11天后就取消了。因为以前人们没尝过自由民主交流的滋味,不知道畅所欲言是什么感觉。但有了咖啡馆之后,他们就爱上了这种感觉。想把一个已经出现的需求拔除,哪有那么容易?

所以,什么是瘾?过去我们都认为,瘾是人的内在生理需求,是人的某种劣根性,因为管不住自己才是瘾。其实从咖啡的传播历史来看,正好相反,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不断创造出来了一些新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必须要某种东西去填补。至于是什么东西,那反而是偶然的产物。只要人们在特定的场合需要兴奋这种需求出现了,不管你是用茶、用酒,还是用可可、用咖啡,只要把这个空白填补上了就可以。

但是这些真空是刚性的,一旦被打开就必须得被填满。具体的瘾可以戒断,但是这个空白你无法根除。最近听到一个新闻,说印度人戒酒,居然要冒死去喝眼镜蛇的蛇毒来填补这种空白。所以空白是无法根除的。

我想到黄执中说过的一段话,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他说,你的问题,就是他人的解决方案。比如,你觉得一个人抽烟很烦人,这是你的问题。但是你劝他戒烟是没有用的,因为烟是他的解决方案,是他解决无聊和紧张的方案。除非帮他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否则,他抽烟这个问题就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