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莫扎特(1 / 1)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伤仲永故事和莫扎特故事不一样的地方。仲永是自己慢慢退化了。而莫扎特在这条路上是越来越强大。

我们来聊聊“神童”这个现象。神童身上好像有一个诅咒,就是小时候很聪明,但是长大之后,成就反而一般。中国人有句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比如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篇课文,叫《伤仲永》,王安石写的。仲永是一个孩子的名字,五岁的时候,别人家孩子还不识字,他都会作诗了。称得上神童吧?但后来到了十二三岁,他就明显倒退,再过几年,他就一点儿出众之处都没有了。

课本的意思,大概是说,再聪明的孩子也不要骄傲,否则就会后继乏力。一个神童在成年以后发展不顺利,我们通常都觉得是这个原因。

最近我发现了一本书,《莫扎特的成败》,作者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这本书提醒我,神童遇到的挫折,不是简单的骄傲自满,在成长路上,其实还有一个更悲剧的因素在等着他们。

我们来看看莫扎特的故事。莫扎特当然是世界级的神童。他写第一首交响曲的时候才8岁。这首交响曲,现在在网上还能找到,你可以体会一下,这是什么水平。

他爸爸原来也是一个宫廷乐师,后来看着儿子争气,干脆辞了工作,带着莫扎特在全欧洲的宫廷里巡演。整个家庭的收入,全从小莫扎特那里来。

但是,等莫扎特长到17岁这一年,也就是1773年,这是莫扎特人生的转折点。他突然发现自己在维也纳居然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回到故乡。就在这一年,世界开始对他露出了残酷的一面。后来莫扎特一共活了35岁,去世的时候十分贫困。

听起来好像有些荒唐,以莫扎特的才能,巴黎、伦敦、维也纳,全欧洲的宫廷,哪个他没有在里面表演过?随便找一个待下来不就行了?他怎么会找不到工作呢?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当年全欧洲宫廷喜欢的莫扎特是神童啊,是一个小孩子,他那么小就能写一手好音乐,他长相特别萌,谁不喜欢啊?

整个人类历史上恐怕都没有哪个小孩子能像小莫扎特那么风光。在那个年纪,他就和法国皇帝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英国国王在路上遇到他们一家,走下马车来和他们行礼。有一天他给奥地利的特蕾莎女皇演奏,结束以后女皇问他,想要什么奖励?他指着站在旁边的小公主说,我要和她结婚!在场所有的大人都哈哈大笑。

你要是个有权有势的人,你遇到这么一个小孩,是不是也会打心底里喜欢,然后也会乐于展现自己对艺术的爱好、对人才的爱惜、对冒犯的宽容、对金钱的慷慨?

但是,17岁的莫扎特成人了。看似只是一个人在长大,但背后发生了两个巨大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莫扎特本人。从6岁到17岁,他在音乐这个方向上突飞猛进。17岁的时候,他已经写了二十多个交响曲,还有很多其他作品。他的音乐作品,越来越复杂。这是一个音乐家成长路上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伤仲永故事和莫扎特故事不一样的地方。仲永是自己慢慢退化了。而莫扎特在条路上是越来越强大。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莫扎特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提供了另外一种音乐产品。他当神童的时候,原先的市场就丢了。欧洲的宫廷喜爱一个写简单音乐的神童莫扎特,说得不好听一点,那是一个有优越感的大富大贵的人,对一个宠物的喜爱。

但是现在他成人了,你提供的是复杂的音乐产品,那产品本身才是重点了,跟你的人就没啥关系了。找不找得到工作,取决于这个产品符不符合宫廷的欣赏趣味和现实需求了。所以他找不到工作是不是也有点正常。

还有第二个变化。17岁的莫扎特是一个成人了,那整个社会网络就会按照一个成年人的规范来要求你。比如说,和莫扎特合作的方式。过去他是巡演,演得再精彩,过几天也得离开,宫廷贵族再慷慨,付出的也只是一笔临时的打赏。而现在成年人莫扎特需要一份工作,是要按月发薪水的。这就是一笔固定支出。虽然当时欧洲宫廷不缺钱,但是他们也没那么需要音乐。偶尔演出就可以了。比如在莫扎特的祖国奥地利,现在以他为骄傲的国家,当年的特蕾莎女皇就对自己的儿子约瑟夫说过,不要雇用这种没用的人,国家财政也不宽裕。

其实约瑟夫皇帝知道莫扎特是天才,后来为了让他不至于为了钱流落到别的国家,在维也纳宫廷里给了莫扎特一个收入不高的闲职。莫扎特当然不太满意。可是环境已经不会再像容忍一个小孩一样容忍他了。他得听皇帝的。

有一天约瑟夫皇帝听了他的《费加罗的婚礼》后说,是挺好听的,就是音符太多了。莫扎特就顶回去说,我觉得刚刚好。

你要是莫扎特,你肯定也不开心。皇帝又不懂,我才是艺术家。他从来没有受过这气,当神童收到的都是鲜花和掌声。但设身处地想想,你要是皇帝,你能把职位给他吗?皇帝也没有受过这气啊。

成年人莫扎特接受不了成年人社会的尊卑秩序和社会规范,那找不到工作是不是也很正常呢?

不仅仅是在政治上他不能接受社会规范,其他社会方面也一样。神童莫扎特在欧洲巡演,只需要操心音乐,一切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是他爸爸在操心。一直到他21岁,他所有的钱还都归他爸爸管。这就导致了他成年以后不太会与人打交道,也缺乏金钱观念,日子过得总是紧巴巴的。

在维也纳的国家档案馆里,保存了莫扎特的遗产清单。清单显示,莫扎特是租房子住,名下没有一栋房产;而且莫扎特家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当时一般的中产阶级家庭都有成套的银器,莫扎特家却只有3把银汤匙。他拥有的全部现金加起来只有193个银币,欠别人的债务却有918个银币,也就是说,他死的时候是处于破产的状态。一个人可以很穷,但是如果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原因,就欠下这么大一笔债务,那通常就是因为不会管钱。

说到这儿,你应该意识到问题出在哪儿了。莫扎特在音乐方面突飞猛进,变成了一个成熟艺术家,但是他在其他方面的心智和能力,都还停留在神童时期。他是一个社会能力失调的人。这才是莫扎特悲剧的根源。

我们说的是莫扎特的悲剧,但实际上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人有特别的价值。

莫扎特是因为不能适应自然年龄增长带来的变化,而和社会网络脱节了。这是一个很偶然的原因。同时代的人没有这个困扰。因为那个时代哪有那么多神童,因某个方面的才能被社会疯狂地激励,然后单兵突进地成长?大部分人都是能力、心智同步成长,同步社会化的。所以,在过去的时代,莫扎特的问题不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莫扎特式的机遇概率大增。不是因为个人变化快,而是因为环境变化快。比如,某个人突然就成网红、明星了,某个公司突然就成独角兽了、上市了,但是时间很短。

这是社会对一个人、一家公司某一个方面的肯定。但是,这就是莫扎特式的机遇,会不会带来莫扎特式的难题?作为一个人、一家公司的其他方面也都同步成长和发育了吗?能够完美嵌入到当时的社会网络里吗?

茨威格曾经写过一本书《断头王后》,是写路易十六的王后安托瓦内特的。这安托瓦内特就是莫扎特小时候在奥地利宫廷里,指着要娶的那位公主。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当时她还很年轻,不知命运所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明了价格。这句话是说安托瓦内特的,也是说莫扎特的,也是说之后所有有莫扎特式机遇的人。

对,所有的好事,背后都有隐形的价格。只不过,不太容易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