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先绕个远路,从社会史角度来回顾一下晚婚化、不婚化、少子化等人口现象为何出现。
出生率升降这种所谓人口现象的成因,目前并不是很清楚。结婚生子是育龄男女的个人选择。每个个人都是基于对自己的幸福或者生计的考虑而结婚生子,而非考虑自己对国家的贡献,或者考虑劳动力市场的未来。人口现象是个体微观行为的累积而产生的宏观结果,因此往往不清楚其中具体涉及哪些因素。反过来说,人们也不清楚,在制度和政策上引入哪些因素可以调整人口现象。历史告诉我们,除非有极为强大的强制力,人口政策——不论是试图增加人口还是减少人口——都没有成功的先例。事实上,日本在战时实施“多生多养”[9]生育激励措施最厉害的时候,出生率不升反降;而战后复员人员大规模回国,需要控制人口时,反倒出现了婴儿潮。
20世纪70年代之前,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的人口现象都很相似:高结婚率、婚内生育率维持在正常水平,而婚外生育率稳定在低位。所谓普遍意义上的“标准户”就是一对夫妻养育两三个孩子的核心家庭。这也就是“现代家庭”。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日本在经过经济高速增长期后达到了这一阶段。众所周知,从那时起,“标准户”就成了各种社会制度设计的基本单位,而这个基本单位日后也逐渐变得不合时宜起来。
这种“现代家庭”伴随着诸如“婚姻是一辈子的事”“结婚前必须是处女”“出轨就是犯天条”等价值观,也就是所谓的性道德。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种性道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性革命”。
其实各种数据都表明,直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都保持着这种性道德。比如离婚率很低、有很多蜜月宝宝,而且人们(尤其是女性)首次发生性关系的对象是结婚对象的比例很高。
那是一个“**”和“婚前性行为”(以结婚为前提的性行为)这两个词还存在的时代。综观不太能上台面的性行为调查,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妻子》(Wife)杂志的读者自愿投稿样本中,40多岁的已婚女性与丈夫以外的异性发生过性关系的比率能够低至15%,许多年长女性回答说,她们的丈夫是她们一生中唯一的性伴侣。
其实,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事情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急剧变化。
不要将“性革命”看成性放纵或交换性伴侣那种带有桃色意味的现象。性革命意味着支撑现代家庭的性道德发生根本动摇。换言之,这是一个现代家庭中爱、性、生殖“三位一体”神话瓦解的过程,也就是原来以婚姻为纽带的爱、性、生殖三者分离的过程。(见图4-1)
有两个人口统计指标可以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经历了性革命:一是离婚率的上升情况;二是非婚生子女出生率的上升情况。这两个指标就是现代家庭“三位一体”规范瓦解的指标。爱情、性和生育通过婚姻联系在一起,离婚率表现出婚姻与爱情的分离,而非婚生子女出生率表现出婚姻与性的分离。顺便说一句,(尤其对于男人)爱和性早就分离了。
图4-1 “三位一体”神话瓦解
依然没有彻底撕破现代家庭性道德这块遮羞布的是女性。我记得在一次集会上,一位老妇人说:“我这辈子除了丈夫以外,从没接触过任何男人。”
我问她:“那是你守贞呢,还是贞守你呢?”老妇人回答:“应该是贞守我吧(被迫守贞)。”
在欧美,这两项指标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离婚率直线上升,据说现在欧美国家每两对夫妻中就有一对离婚。婚姻不再是一辈子的事。其次是非婚生子女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在欧洲部分地区,有二分之一的新生儿都是非婚生子女。在同一时期,日本的离婚率逐渐上升,并没有像西方那样剧烈的变化。如上所述,非婚生子女出生率直到最近都一直保持在1%或更低的“微不足道”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保守主义的老爹们为“世界上最稳定的日本家庭制度”感到自豪是有原因的。
然而,与此同时,上述人口数据无法表现的性道德变化正在发生。
**对象就是初婚对象的比例下降,“婚前处女”越来越难找。性行为看似自由化,但根本没有表现在人口数据中。这就是日本社会不可思议之处。
日本到底经历过性革命吗?虽然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展现出人口指标的剧烈变动,但性行为的解放程度已经向欧美看齐……因此,有人称之为“渐进式的性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