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明珠(1 / 1)

窗口风景 黄蓓佳 760 字 1个月前

香港的电车很特别:有轨,而且是双层。车在站台静悄悄停下,前后门打开,行人从后门鱼贯而上,从前门依次而下,无论人多人少,绝不拥挤争抢。上得车去,顺窄窄的扶梯爬到顶层,再往车厢前走,直到顶端两扇大玻璃窗前坐下来,这时候电车缓缓开动,你可以平心静气地坐车看街景了。

香港的街景很好看,繁华却不杂乱,干净而不清冷,有一份世俗的温馨,又充分展示着现代都市的美丽。黑色的路面水洗过一样洁净,路边所有的空隙处无不被亚热带花草蓬勃地填满,看过去葱绿一片,满眼舒服。耸入云天的摩天高楼把街道挤得不甚宽阔,庞大的双层电车却在这些窄窄的、弯来弯去的街道上鱼儿一样游动,上坡下坡,左盘右绕,悠悠晃晃的,速度始终不快不慢,真是服了那些开车的司机大佬们。

冷眼看国内的城市建设,感觉是常建常旧。永远有建不完的高楼大厦,永远看不见城市的崭新面貌,原因是建成的高楼很快就陈旧破落了,今年是漂亮女郎,明年就成了蓬头垢面的妇人,后年简直就是不堪提起的老太婆。香港不是这样,几年前我觉得中环一带的现代派建筑美仑美奂,今年再去,感觉没有不好,只有更好。真是奇了,不知道人家是怎么精心去维修和保护的。也许跟环境有关系,洁净的城市使建筑物几乎不受到污染。

中银大厦仍然是香港建筑的“领衔之作”,所有关于香港的电视镜头里毫无例外地都要出现这一片令人骄傲的蓝色玻璃幕墙。环绕着中银大厦的四周,还有华人建筑大师贝律铭的作品,有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的作品,有更现代的、让所有钢筋结构如蛛网般暴露在外的作品。加上世纪初年所建的哥特式的、巴洛克式的、洛可可式的,以及后现代的、未来派的、结构主义的、表现主义的……林林总总,几乎所有的建筑风格都能在这里找到其范例,完全可以称得上城市建筑博物馆。惊叹之余,感慨香港人的广收博纳的胸怀和眼光之外,不能不承认香港的富足,因为有钱才能玩现代派建筑,没钱只能盖千篇一律的“火柴盒”。

谈城市建筑,广场不能不提。没有广场的衬托,再漂亮的建筑也显示不出它的高大和气派。

我曾经带着女儿在金钟广场消磨过整整一个下午,没别的事,只是看景,看人,看鸟和鱼。刚进广场时大约才一点来钟,水池边阳光灿烂,池水洁净得掬起来可以喝,金色、红色、白色、黑色的锦鲤鱼在水中排成队游玩,叫不出名字的水竹一类的植物从水面摇曳而出,款款生姿。池边三三两两坐着附近各大公司的外国雇员,他(她)们手拿着装有汉堡、三明治、可乐的纸袋,一边优闲地吃着,一边在阳光下看书,用耳机听音乐,有人还和衣在池边水泥台上躺下,用杂志盖脸,舒服地打一个吨儿。

半小时后他(她)们陆续离开回到办公室,这时候广场上的游人开始变得杂芜,有走路累了进来歇脚的本地市民,有“嬉皮士”模样、躺到长椅上就呼呼大睡的年轻男女,更多一些拿着相机摆各种姿势拍来拍去的中年人,不用开口,一望而知是国内形形色色公派代表团的成员。还有个大胡子的外国流浪汉,凑上来跟我女儿讨论池水中哪条鱼最漂亮,弄得我像只随时都会乍毛的老母鸡,不错眼珠地看紧了他。其实人家没什么恶意,闲得发霉、找人说几句话罢了。

三四点钟之后广场上换了第三批人,是一些五十来岁的香港妇女,有人舞剑,有人弄刀,有人拿着花花绿绿的折扇做一些好笑的舞蹈动作,有教的,有学的,一个个全神贯注,认真无比,跟国内喜欢晨练的老太太们并无二致。有一对七十来岁的老人肩并肩坐在一条长椅上,喁喁地说了近两小时的话,看样子不像老夫妻,我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林中有各种各样的鸟叫声,女儿钻进林中一小时都不出来,后来告诉我说发现一只红嘴绿身子的漂亮大鸟,停在她脚前讨吃的,一点也不怕人。这时的广场夕阳残照,池水和树梢橙红一片,真是个充满人气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