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逼近(1 / 1)

窗口风景 黄蓓佳 767 字 1个月前

香港的春节气氛可说是全世界华人聚居地中最浓的一处。且不说满大街铺天盖地的“节前狂减”的招牌,也不说家家户户门前的“福桔”,窗口的玩具鞭炮和元宝,光说那些极现代、极豪华的商业大厦的节日布置,就让人忍俊不禁。

从台阶到大门入口处,鲜花逶迤着一路开上去,黄一片,红一片,紫一片,这都是各商厦大同小异的。不同的是门口或门楣上摆放的巨大吉祥物,有穿红布兜嘻开嘴笑的发财童子,有活蹦乱跳的一对鲤鱼,有灿灿发光的大金元宝,也有戴官帽的财神爷。又因为今年是牛年,憨态可掬的春牛的形象也就自然挤进了吉祥物的行列。所有这些制作,不求精细,只图喜庆,红红绿绿的,热热闹闹的,艳俗中透出一种稚气、纯朴和善良。我女儿对这些布置颇为反感,见到一个就要嘀咕一句:恶俗。她认为吉祥物破坏了那些大厦的现代美,不明白时髦的香港人为什么偏喜欢这些中国乡村才能见到的东西。其实这正是香港文化的最深刻的内涵。

岁末的热闹集中体现在购物上。我不知道香港的商人是不是喜欢在年关之前把自己的货品出尽,那遍地“五折”,甚至“三折”“四折”的时装实在让人看得耳热心跳。据说讲实惠的香港主妇们最喜欢这时候上街购物,花个几万块钱,把全家老小一年要置办的衣服统统抱回家去。九龙弥敦道上的各条购物街最是万头攒动,有的店家干脆把“大减价”的印刷招贴一排一排用胶带纸粘在门前地上,鲜亮亮地铺出一大片,行人就踩着这些纸片走,心理的震撼可想而知。这些店家们晚上何时才能关门打烊,我实在是不知道,反正我十点钟左右离开的时候依旧是灯如海人如潮,灯光和人都不见有丝毫疲倦。

与九龙相比,港岛中环一带的高档商业中心却对游客展示了一派静悄悄的温馨。金钟广场、太古广场、里地广场……各种名品店专卖店成蛛网连接,行人们脚步匆匆地通过高架人行天桥来来去去,一个个都显得对自己要去的地方胸有成竹,很少有人在路上东张西望、举棋不定的。这里的东西大都也打不小的折扣,却因为原先的价位太高,打了半折以后你还会觉得是个“天价”。我在意大利的“SATCHI”专卖店买过一只方形手袋,面料仅仅是尼龙,原价两千多元,先打一个折扣削至一千五百元,再打个折扣削至一千元,最后又打半折,变成五百元。包上的标签密密麻麻记录了三次打折的详细过程。我喜欢此包的精致、漂亮、实用,一见削价到这等地步,自然毫不犹豫地买了。可是回国后家人仍说太贵,因为毕竟只是一个尼龙面料的包。

几年前我在香港,买东西不敢问价,因为店员们大都听不懂普通话,万不得已时只好憋出几句英文。今年在香港,感觉大大不同了,无论在什么场合,普通话显然成了大家都能接受的语言,大部分的年轻人也能用普通话回答我的问题。仅仅从这个小事情来看,香港人对于“回归”的心态比我们想像的或许还要沉稳扎实。

过年发“利是”包,是香港的又一道风景。香港的银行多如牛毛,各家银行拥有的自动取款机更是遍地开花。可是在年前的日子里,取款机前常常排起队来,都是取现金用作“利是”的。老板在年前给员工发“利是”,相当于我们内地的“年终奖金”,通常数目是该员工一个月的工资。过年员工们到老板家拜年,老板还得给一次“利是”,当然数量就少得多了,“意思”而已。年后开工,老板要给第三次“利是”,名日“开工利是”。香港老板真不是好当的。除老板之外,各部门经理也得“出血”,给自己部门的下属发“利是”。年长者要给年少者发“利是”,已婚者要给未婚者发“利是”……“利是”包多得简直要在空中打架了。发来发去就发出一派喜气洋洋。

商家们抓住这个机会,会在顾客们购物付款后额外送你一扎“利是包”。东西虽小,却让人得其所用,心里就感觉暖乎乎的。我在回大陆前清理出购物所得的好几扎“利是包”,后来都留给我丈夫,让他派用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