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场景:
早上,妈妈一时疏忽没有叫小明起床,结果他一睁眼就七点多了。他来不及吃早饭,抓起书包就冲出家门。在楼下,他遇到了邻居王奶奶出门遛弯。“明明,上学去啊?”王奶奶慈祥地笑着冲他打招呼,但明明实在太着急了,没有理会她就一溜烟儿跑没影了。
终于在关大门前踏入了学校,一进校门,他还遇到几个认识的同学。他们看起来很轻松,冲他打招呼:“早上好啊,小明。”有的还给他做个鬼脸。小明却一个箭步从他们身边蹿过,并对他们说:“好什么呀,迟到就不好了!”谢天谢地,老师进门前一分钟,小明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放学后,小明照例和自己的好朋友小胖一起回家。在自己家门口,他们遇到了爱下棋的张爷爷。小胖挥着手向张爷爷打招呼:“爷爷好!”哟!这家伙还挺有礼貌。小明心想,既然小胖打了招呼,那也代表了自己,他这一声爷爷就算省了。于是,小明头也不回,蹦蹦跳跳地吹着口哨回家了。
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过去了,晚上,小明躺在**却怎么也睡不着,总觉得有什么事没做。到底是什么事没做呢?小明在疑惑不解和困倦中进入了梦乡。
很明显,小明这一天很累很充实,但也缺少了对长辈、对他人的尊重,失去了一个少年儿童应有的礼节。
称呼礼仪
在社交中,人们对称呼一直很敏感。选择正确、恰当的称呼,既反映自身的教养,又体现对他人的重视。
称呼一般可以分为职务称呼、姓名称呼、职业称呼、一般称呼、代词称呼、年龄称呼等。职务称呼包括经理、主任、董事长、教授、科长、老板等;姓名称呼通常是以姓或姓名加“先生”“女士”“小姐”;职业称呼是以职业为特征的称呼,如医生、律师、警察、建筑师、老师等;代词称呼是用“您”“你们”等来代替其他称呼;年龄称呼主要指“大爷”“大妈”“叔叔”“阿姨”这一类称呼。使用称呼时,一定要注意主次关系及年龄特点。如果对多人称呼,应以年长为先,上级为先,关系远为先。
问候礼仪
问候是见面时最先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对不同场合里所见的人,要用不同方式的问候语。问候初次见面的人,最标准的说法是“您好”“很高兴认识您”“见到您非常荣幸”等;如果对方是有名望的人,也可以说“久仰”“幸会”。与熟人相见,用语可以亲切、具体一些,如“可见着你了”;对于一些业务上往来的朋友,可以使用一些称赞语,如“你气色不错”“你越长越漂亮了”等。
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问候语。如“早上好”“中午好”“下午好”“晚上好”等,这些都是打招呼时常用的语句。
在遇到熟人时,应该主动向对方说“你好”或“您好”。一般来说,向同龄人或比自己小的人打招呼可以说“你好”,向长辈打招呼时说“您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与陌生人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我们也要有礼貌地向对方打招呼。
在向他人问好时要面带微笑,眼睛注视着对方,这样做比较礼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往往不会主动跟他人尤其是长辈打招呼,这是非常不礼貌的。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首先是因为孩子害羞。这是大多孩子见到亲戚不打招呼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和长辈交流,不知道见面该说什么,所以也就不去打招呼了。在孩子的认知里,这样就能避免和长辈交流。
其次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迫于父母的权威,孩子不敢对父母发脾气,但因为亲戚都比较宠孩子,所以孩子就会把脾气发泄到亲戚身上,从而转移对父母的反抗。这时家长就要注意了,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不然很容易让孩子在对待亲戚的礼仪上出问题。
再次就是受父母的影响。很多父母本身就不爱和人说话,自己见到亲戚都不会说太多话,甚至借故走开,这就会渐渐地影响到孩子,孩子慢慢地形成了习惯,见了长辈也就不会去主动打招呼了。要知道父母的一举一动对于孩子来说影响颇大,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尤其是在礼仪这方面,一定要以身作则。
小知识
见面主动问好
问候是人与人之间展开交流的开端,一定要让孩子掌握这一沟通技巧。老师可在学校开展相关的班级活动,培养孩子相互尊重、相互问候的习惯。
课前,班主任、各科老师要精心准备,例如通过准备PPT课件、录制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等方式做足做实课程安排,不让活动走过场。
课上,老师更要分别从问候的要求、问候礼仪的种类、具体事例的分析等方面,通过给学生观看视频、现场演练、师生对话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老师向同学们发出倡议:今后,见到老师、同学主动问好,表现个人优秀的文明礼仪;见到校外来宾主动问好,展示我们良好的精神风貌;见到长辈亲人主动问好,彰显中华传统美德。最后让孩子们分享心得,进一步加深印象,强化活动成果,促进问候礼仪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