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怎么说出口,掌握技巧很轻松(1 / 1)

给孩子的礼仪课 李詹 967 字 1个月前

讲礼仪并非彻底放弃自我去满足任何人的任何要求。其实,合理地拒绝不一定会得罪人,还会给人一种坦诚、真实可靠的印象;无条件地接受也不一定能让对方愉悦,重要的是做真实的自己,用最真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所以,在教会孩子说话的礼仪时,也不要忘了教会孩子拒绝他人。记住:做任何事都要把握自己的节奏,而不是迎合他人,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有尊严地生活和成长。

199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名叫《有事您说话》的小品。小品的男主人公是个好好先生,不管别人所求的事情大小、是否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了“有面子”,他都应承下来。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他连夜帮人买车票,不但把自己冻感冒了,最后还落了一身埋怨,而他的妻子也十分无奈地陪着受罪。

多年前的文艺小品,放到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观众们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也不禁会思考:“难道说个‘不’就那么难吗?”我们虽然是社会的一分子,但也不能无限制地迎合别人。

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都传承一个美德:乐于助人。许多人没有领悟帮助的真正意义,以为全身心地付出和奉献就是君子,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如今,我们从小也被教育要帮助别人,将乐于助人当作一种美德发扬。这就造成一个很大的误解:对于别人的请求,拒绝就是不礼貌的行为,甚至认为拒绝人便会得罪人,因此造成很多人为了迎合别人,为了面子,为了能够在他人面前“混”得过去而从来不拒绝人,就跟小品中的好好先生一样不说“不”。然而结果如何呢?可能并不能比他人得到更多的尊重,甚至暗地里被别人瞧不起。

其实合理拒绝并不会得罪人,还会让人觉得你是个真实的人,是个有着正确自我认知的人,是个值得信赖的人。我们教孩子乐于助人,是希望孩子懂得付出的美德,并因此得到他人的拥护与尊重。

我的一位同事有一个五岁的儿子。他非常乖巧可爱,性格也不张扬,温和讨巧,根本不像五岁的孩子,倒像一个小“老好人”。

这也是我同事担忧焦虑的地方:孩子有些老实过头了。孩子的玩具有很多,每件也都很喜欢,但亲戚家的小表哥来了以后跟他抢玩具,即使是他玩得正高兴呢,也会默默放下手中的玩具,自己再拿别的玩,从来不反抗,让人看着十分“窝囊”。对此,同事甚至“恨铁不成钢”。他的小表哥比他大一岁,十分强势,往往在临走的时候顺便带走几个玩具,但他只是眼巴巴地望着玩具被拿走,虽然不舍得,却不敢说什么。长此以往,同事也十分着急,甚至为孩子的将来发愁:儿子总是这么下去肯定不行,长大了任人欺负也不会维护自己的权益怎么办?于是我的这位同事开始对孩子谆谆教诲:“如果你不想让小哥哥拿走你的玩具,你就直接说出来,他也许就不拿了。”可是儿子却有些懦弱,小心翼翼地说:“我不敢说出来。”

我的同事还是有耐心的。他觉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靠一两次谈心和教育就扭转这种情况,于是每次都会在关键时刻提醒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并总对孩子说:“别怕,爸爸支持你。男子汉大丈夫,勇敢点儿!”渐渐地,孩子敢说出拒绝的话了,虽然还显得有些胆怯,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孩子因为长期受欺负,所以已经不相信自己能够捍卫自己的权益了。虽然别人拿了他非常喜欢的玩具,但他就是开不了口说“不给”,只能眼巴巴看着别人拿走自己心爱的玩具。一开始同事认为干涉孩子的事情不太好,所以等着孩子自己有进步,知道拒绝,但事与愿违。于是同事开始教导孩子要敢于拒绝,并让孩子知道家长是孩子坚强的后盾,这样,孩子便逐渐有了转变。

让孩子学会分辨是非

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如果孩子认定这件事情是不能做的,就一定要拒绝,即便让他做这件事情的人是他的好朋友或是亲戚也不行,因为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因为不能分辨是非而做了不好的事,可能会让孩子后悔一辈子,所以家长要尽量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不让孩子逃避问题

家长要给予孩子处理问题的勇气,不要让孩子总是怯怯懦懦的,因为怯懦会让孩子逐渐产生自卑心理。当家长感受到孩子总是以逃避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时,一定要给孩子指出这是不对的,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孩子敢于对不想做的事情说“不”,才是正视问题的做法。

及时提醒、鼓励,强化“拒绝”的能力

当孩子努力迈出了敢于拒绝的步子后,家长一定要表扬孩子,并告诉他这么做是对的。家长的这种肯定会给孩子起到强化的作用,增强孩子敢于说“不”的勇气。

教会孩子说“不”,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有礼貌地拒绝他人,同时也是在保护孩子。如果是心怀歹意的人对孩子提出要求,如带路、独处等不合理要求,而孩子不懂拒绝,就只会增加自身受到伤害的风险。

如果你内心并不想做某件事,或者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就不要随意应承下来。当面拒绝比事后后悔更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