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中要学会诘难,就是尽可能为难你的对手,人们习惯称“刁难”。诘难的方法或是不断围绕对方的论点、论题、论证方法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不断地指出对方论辩中逻辑和语言的谬误。这样,对方为了或自圆其说,或为了说服你,就必然要用更多的语言去解释和修正。所谓言多必失,因此你便有更多的机会发现对方的错误,从而获得更多辩胜的可能。
一位青年想向智者苏格拉底学习,苏格拉底想考考这个青年,于是问道:“你是想学已知的知识,还是想学未知的知识?”青年肯定地答道:“当然是想学未知的知识。”苏格拉底点了点头道:“在遥远的海上有一座小岛,你根本不知道有这个海,因此更不知道有这座小岛。但是,我知道这个海、这座岛肯定是存在的,你愿不愿意学习关于这座小岛的知识?”青年想:我连有没有这座小岛都不知道,学习这座小岛的知识干什么呢?于是,他回答道:“不愿意。”苏格拉底佯装吃惊地问:“你不是想学习未知的知识吗?关于这座小岛的知识肯定是你未知的呀,为什么你不愿意学习呢?”青年连连摇头:“不,我不学未知的知识。”
“哦,未知的知识你不愿意学。”苏格拉底又问,“那么,你是想学已知的知识了?”青年犹豫了一下,点头道:“是的,我还是学已知的吧!”“可以。”苏格拉底道,“字母你都认识吧?”青年道:“是的,都认识。”“好!”苏格拉底道,“那我就教你认识字母。”青年忙道:“不,我不学习字母。”苏格拉底笑道:“未知的你不学,已知的你也不学,小伙子,你到底想学什么呢?”青年满脸通红,不知道说什么了。
对于青年来说,求知当然是求“未知”。苏格拉底却假设了一座只有他知道的小岛,虽然关于这座小岛的知识是青年所不知道的,但是青年想连有没有这座小岛都不知道,学来有什么用呢?青年只能回答“不愿意”。字母则是青年已掌握的知识,再学习一遍显然是不必要的。可是,苏格拉底只给青年提供了“已知”和“未知”这两个指向模糊的选项,而且他所提供的未知和已知又是极端的内容,导致青年无项可选。其实,青年所说的“未知的知识”,是指自己不知道的却又希望了解的有用的知识,而不是无用的知识。苏格拉底的做法违反了同一律,他用“混淆概念”的方法,对青年进行诘难。
我们再来看一段苏格拉底和欧勒德摩斯的论辩。
苏:你认为一切欺骗、偷盗都不是正义的,而是邪恶的,是吗?
欧:当然,是的。
苏:如果一位将军在战争中欺骗了他的敌人,并偷走了敌军的粮食和武器,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种欺骗与偷盗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呢?
欧:这当然是正义的。不过,这种欺骗与偷盗对待敌人时是正义的,但不能用欺骗和偷盗对待朋友。
苏:好。如果在军队士气低迷时,将军欺骗他的士兵说“援军即将到来”,从而鼓舞了军队的士气,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你认为这种欺骗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
欧:当然,这种欺骗是正义的。
苏:有一个孩子生病了不愿吃药,父亲欺骗孩子说药很好吃,哄孩子将药吃了,治好了孩子的病。请问这种欺骗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
欧:我想这应该是正义的。
苏:一个人遇到了挫折想不开,买了刀准备自杀。他的朋友悄悄将他的刀偷走了,从而避免了一起自杀事件。这种偷盗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呢?
欧:这当然是正义的。
苏:刚才你说如果欺骗和偷盗朋友,就不是正义的,而是邪恶的,现在怎么又承认欺骗和偷盗都是正义的了呢?
欧:哦,请您允许我收回我的话……
苏格拉底针对欧勒德摩斯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诘难,迫使对方不得不进行自我否定。这种方法叫作“苏格拉底方法”,论辩术中称它为“产婆术”,是西方“启发式”教育的雏形。
当然,论辩中不仅仅有诘难,还有反诘难,即论辩的双方以诘难应对诘难,这种论辩方法是对智慧的考验,是智慧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