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辩中,证明自己的论题正确远比反驳对方困难得多。因此,聪明的辩者通常都是通过反驳对方,来间接证明自己的观点与主张。所谓反驳对方,即指出对方或论题错误,或论据失当,或论证方式不符合逻辑。从理论上来说,只有驳倒了与自己的观点相反的论题,才能必然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为真。但是,由于论题是需要靠论据和论证方法来支撑的,一旦论据或论证方法被驳倒,那么所构建的论辩大厦也必将坍塌。虽然我们不能因论据或论证方法被驳倒,就说明论题一定错误,但在实际论辩过程中,如果支撑论题的论据或论证方法被驳倒,人们的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该论题必然是错误的。因此,聪明的辩者往往会特别认真地聆听对方用以表述论据和表达论证方式的语言,力求捕捉到对方语言中的漏洞,然后揪住不放、穷追猛打,直至最终击溃对手。
合理利用对方的语言漏洞,是辩者的必修课。辩者不仅需要具有语言纠错的能力,更需要有扎实的逻辑理论功底,这样才能于激烈的言语争斗中,敏感地捕捉到对方可能“一闪而过”的语言失当,才可能准确地抓住对方故意设计的诡辩。
有位苏丹特别爱马。一天他到一位大臣家里做客,看到大臣家里有七匹漂亮的安达卢西亚马。而后几天,苏丹满脑子都是那七匹安达卢西亚马奔跑的雄姿,他食不甘味、寝不安枕,总想把这七匹安达卢西亚马弄到手。于是,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向全国颁布了一个公告:1.凡拥有安达卢西亚马的人,必须立即申报;2.每一匹马,必须缴纳一百第纳尔的税金;3.有五匹以上安达卢西亚马的,必须按五匹申报;4.不准谎报和隐瞒马的数量;5.如果违反公告的1—4条,将没收所有安达卢西亚马。
大臣看到公告后便叫管家拿五百第纳尔去交税金,但管家却发现有些不妙。他说:“老爷,如果交五百第纳尔,就说明您有五匹马,可是您有七匹马呀。”大臣说:“不是五匹以上按五匹报吗?”管家道:“您看公告的第二和第四条,如果按五匹报,就会违反这两条的规定。”大臣点点头道:“你说得对,那就按七匹报吧,多付二百第纳尔而已。”管家摇头道:“老爷,没这么简单。如果按七匹报,又违反了第三条。”大臣仔细再看公告,也难住了:“那怎么办呢?又不能谎报或隐瞒马的数量。”
管家想了一会儿,笑道:“老爷,这个公告还是有漏洞的。前几天少爷不是给您添了个孙子吗,您可以把马分成两份,您留五匹,另外两匹送到少爷府上去,算是少爷添丁的贺礼。这样,您报五匹,少爷报两匹,就不违反规定了。”
大臣大喜,立即叫人将两匹安达卢西亚马送到儿子府中,然后缴纳了五百第纳尔税金。最终,苏丹的妙计还是落空了。
例子中的大臣一开始面临着这样的二难推理:如果按五匹马申报,便违反第二和第四条的规定,那么马就会被没收;如果按七匹马申报,便违反第三条规定,那么马也会被没收;(根据第四条规定)要么按五匹马申报,要么按七匹马申报,总之,无论按几匹申报,马都会被没收。
管家发现并抓住了公告的漏洞,用拆分马匹的方式钻了空子,帮助大臣摆脱了两难困境,躲过了苏丹的算计。如果公告中有一条“父子拥有的马匹合并计算”的规定,管家就没法使用拆分马匹的计谋了。
我们再看下面的例子:
小王准备做蛋炒饭,他拿着鸡蛋轻轻在灶台上敲了两下,发现鸡蛋没有破,于是道:“这鸡蛋壳还硬得很呢。”同寝室的小李开玩笑说:“我这里有塑料锤子,要不要拿去锤一下?”小张搭话道:“就你那个充气的塑料锤子?锤不破!”小李不服气地说:“就锤个鸡蛋,锤得破。”小张摇摇头道:“锤不破。”“锤得破,”小李说,“要不我们打赌。”“好!”小张问,“赌什么?”小李满怀信心地说:“输了的负责一个月的寝室卫生。”小张点头同意:“没问题。”
于是小李拿来充气的塑料锤子,为保险起见还往里面吹了两口气。然后他将一个鸡蛋放在桌子上,举起塑料锤子对着鸡蛋砸了下去,最终锤落蛋破。小李哈哈大笑道:“一个月的寝室卫生解决了。”小张拿起塑料锤子看了看说:“小王,从今天开始,咱俩就轻松了,一个月的寝室卫生小李包圆了。”
“喂,你有没有搞错?”小李指着破了的鸡蛋道,“蛋破了,你输了,该是你包这一个月的卫生。”小张把塑料锤子往小李手里一塞道:“我说的是锤不破,又不是说蛋不破。你自己看看,锤子破了没有?”“还能这样解释……”小李抱着塑料锤子愣住了。
小李说的“锤得破”中的“破”当然指的是鸡蛋破而不是锤破,而小张说“锤不破”时,故意省略了“鸡蛋”这个语词,给自己留下了辗转腾挪的空间。小李说“锤得破”是顺着小张的话往下讲,却无意间也省略了“鸡蛋”这个词。于是,不管鸡蛋破不破,只要塑料锤子不破,小张都稳赢不输。显然,只有鸡蛋和锤子同时破,小张才会输。由于小李省略了“鸡蛋”这个语词,便出现了语言漏洞,虽然这个语言漏洞是小张引导的结果,但却成了小李打赌无论怎样都不可能获胜的最终要素。我们当然知道小张用了诡辩术,但这无疑是一种巧妙的诡辩,也是一种论辩的技巧。
齐某好吃懒做以致穷困潦倒。一天,他来到老同学钱某家中借钱。钱某知道这钱一借出去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但看在同学一场的分上,又不好拒绝:“借钱可以,你能不能找个人来见证一下?”
齐某一会儿就找来了同学周某。周某一进门就声明:“我只是来见证老齐借钱这个事,到时候还不还可与我无关。”钱某笑了笑道:“没关系,你只需要见证老齐向我借了钱就行。”齐某也连连点头:“就是就是,你只需要见证一下就行。”钱某问:“老齐,借多少?”齐某道:“我只是最近手头太紧所以才借钱的。我就说两点:第一,我不多借,十万元就可以了;第二,你得宽限我一年,一年后保证还你。”
钱某笑道:“行啊,不过你提出的要求我答应一半不算吝啬吧,老周你说呢?”周某点了点头说:“当然不算吝啬。”齐某也满心欢喜:“不算不算,一半也可以。”钱某于是对周某道:“老周,你见证一下,我只答应了老齐的一半要求。”接着,钱某又对齐某道,“你提了两点要求,第一个是借十万元给你,第二个是宽限一年归还。我现在答应你一半的要求,就是你的第二个条件,你一年后还我十万元吧。当然,看在老同学的面子上,我愿意多宽限你半年,如何?麻烦老齐你写个借据吧。”齐某顿时目瞪口呆。
钱某并不愿意借钱给齐某,也非常鄙视他的好吃懒做,于是就借齐某借钱之机来教训他。钱某故意曲解了“一半”的概念,把齐某理解的十万元的“一半”和两个要求的“一半”进行混淆,将齐某引入彀中。在提出两个要求的时候,齐某其实已经出现了语言漏洞,给了钱某混淆概念的可能。而钱某则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漏洞,使齐某无言以对。虽然钱某的做法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但却产生了很好的论辩效果,这是利用文字歧义进行论辩的思维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