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关系判断作为前提,并根据关系判断的逻辑联系所进行的推理被称为“关系推理”。关系推理并不是演绎法最重要的成分,然而却是人们生活、工作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关系推理的理论非常简单,应用也并不复杂,在第三章中,我们专门讨论了关系判断,这里所讲的关系推理就是根据关系判断的性质进行推演的推理。关系推理涉及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与关系判断是一致的,但关系判断一般只是判断概念间所存在的关系,而关系推理却是通过明确概念间的关系来获得结论。
某日,小王发现旁边的小李一直唉声叹气,便问:“你怎么了,干吗唉声叹气的?”小李愁眉苦脸地看着小王道:“昨天早上肚子疼,就去医院了,没来上班。现在,陈主管要扣我这个季度的奖金,6000块钱没了。”小王问:“你没请假吗?”小李懊恼地说:“肚子疼得厉害,忘了。等想起请假都已经中午了。”小王道:“你和陈主管解释一下呀。”小李撇撇嘴道:“你又不是不知道陈主管那人,就四个字‘拿证明来’。”小王又问:“你把挂号单或者医院的付款单给她呀。”小李又叹了口气道:“我随手一放,不知道放在哪里了,怎么都找不到。”小王道:“那么,有没有人能证明你去医院了?”小李沮丧地道:“有倒是有,我在医院看到了陈主管的一个同学。”小王诧异地问:“你认识陈主管的同学?”小李点点头道:“陈主管的这个同学来过公司,我认识。”小王道:“那你请他帮你证明一下就行了呀。”小李郁闷地说:“我认识他,他可不认识我。”
在这段对话中,小王犯了一个错误,他通过“小李认识陈主管的同学”这个前提,得出了“陈主管的同学认识小李”的结论。在“小李认识陈主管的同学”这个关系判断中,“认识”是非对称的关系项,因此并不能由“小李认识陈主管的同学”得出“陈主管的同学认识小李”的结论。
在关系推理中,只有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才能得出结论。具有对称关系的关系项,反映在传递性关系中,可能具有传递关系,也可能不具有传递关系。同理,反对称关系的关系项,反映在传递性关系中,也具有传递性与反传递性两种情况。因此,在进行关系推理时,要充分考查关系项的性质。
推理一:张三与李四是同学,所以李四与张三是同学。
这是一个对称关系推理,推理中的关系项“同学”就是对称关系项,即张三与李四之间具有同学关系,同时李四与张三之间也具有同学关系。而在传递性关系中“同学”却并非传递关系项。例如:张三与李四是同学,李四与王五是同学,并不能确定张三与王五是不是同学。因此,“同学”这个关系项只能用于对称关系推理。
推理二:张三与李四是同事,所以李四与张三是同事。
这也是一个对称关系推理,推理中的关系项“同事”既是对称关系项,同时也是传递关系项。例如:张三与李四是同事,李四与王五是同事,所以张三与王五是同事。这就是传递关系推理,“同事”这个关系项便具有传递性。
推理三:张三的个子比李四高,所以李四的个子不比张三高。
这是一个反对称关系推理,推理中的关系项“(个子)比……高”是反对称关系项,这个关系项同时却具有传递性。例如:张三的个子比李四高,李四的个子比王五高,所以张三的个子比王五高。这是一个传递关系推理,“(个子)比……高”这个关系项具有传递性。
推理四:李老是老李的父亲,所以老李不是李老的父亲。
这是一个反对称关系推理,推理中的关系项“父亲”是反对称关系项,这个关系项同时具有反传递性。例如:李老是老李的父亲,老李是小李的父亲,所以李老不是小李的父亲。这是一个反传递关系推理,“父亲”这个关系项具有反传递性。
社会上流行一个说法—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许多人认为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而且也有不少人将其用于商战、处世等各个方面。一般来说,这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认真分析的话,“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并不是严谨且正确的演绎结论。
我们由“张三是李四的敌人,李四是王五的敌人”,并不能推导出“张三”与“王五”之间的关系。“敌人”这个关系项虽然具有对称性,却不具有传递性和反传递性,而具有非传递性。以“张三是李四的敌人”和“李四是王五的敌人”这两个对称关系判断作为前提,是无法得出必然结论的。
客观世界的对象与对象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在进行思维时要充分、准确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服务于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开放性眼光来看待客观对象的关系,用发散性思维来认识客观对象的关系,可能会发现演绎法所涉及的关系判断与推理,不过就是对象间所存在的各种关系的一小部分。
五十本书、自行车、老王,这三者之间有关系吗?存在什么关系?怎样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老王骑着自行车上班,自行车上还绑着五十本书”,那么他们之间是不是就存在着某种关系了呢?
关系判断及其推理在传统演绎法中的理论极其简单,是理论研究最不深入的内容之一,也是最具研究价值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