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的习惯与理性(1 / 1)

人从一出生就开始学习,学说话、学吃饭……都是学习,或从书本上学,或向身边的人学,在这个过程中,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肯定是首先向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最亲近的人最容易接触到的人学习,这是一个社会教化的过程,之后才会向书本学习,这是教育教化的过程;通过社会教化很容易形成习惯思维,而通过教育教化则会养成理性思维。于是,每一个人的思维中都会出现习惯思维和理性思维共同存在的情况,即习惯思维与理性思维并行。

习惯思维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工作中汲取他人的经验而形成的一种共识性思维。一般来说,习惯思维是一种经验性思维,或者条件反射性思维,不需要思维者进行慎重而深入的思考。比如,我们感觉到天气降温,就会添加衣服;到了中秋节,就会怀念家和亲人;看到远处浓烟滚滚,就会怀疑那地方是不是着火了;等等。这些都是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经验,有的甚至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通常不需要问“为什么”,也不需要去琢磨“怎么会这样做”或“怎么会这样想”。这就是习惯思维,或者是由习惯思维主导的行为。

理性思维则不一样,理性思维通常需要进行专门训练而被人接受,是一种“知其所以然”的思维。这种思维在同一类人群中是共性思维,对不同人群来说就可能是非共性思维了。

学校派小军和小华在暑假期间一同到某单位实习。几天后,小军发现这个单位的领导总是安排自己去干活,有时候,就算自己手里还有工作,而同时小华在休息,领导还是叫自己。小军非常不高兴,干脆也甩手不干了,于是,单位领导就把小军告到了学校。

老师在与小军谈话时,小军不忿地说:“凭什么总喊我,小华明明什么事情都没有,甚至闲得睡大觉都不安排他干活,当真我好欺负是不是?”老师耐心地开导他说:“你现在是学生,多干点活对你有好处,你现在多积累,今后工作了再遇到这些事情,不就轻车熟路了吗?你现在干少了,今后工作中遇到这些事情,还得要从头学起。”老师看到小军一时思想还没转过弯来便继续道:“事情总有两面性,你认为领导在欺负你,但你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你办事能力强,领导欣赏你才总是叫你呢?比如,集合的时候总是安排你站第一排,结果你在老师眼皮底下动都不敢动,非常不自在,是不是你觉得也是在欺负你?如果你换一个思路想,就是因为你帅,老师才总是让你站第一排,那么你还会觉得自己委屈吗?”

在这个例子中,小军的思维就是习惯思维,而老师就在教导小军要有理性思维,要理性地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事。

对于普通人来说,习惯思维是“大于”理性思维的,原因在于习惯思维通常早于理性思维被人们所接受,只有经过思维训练的人,才有可能时时处处理性地思考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和听到的每一句话。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俚语: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习惯思维的必然反应是“你在骂我”。可是,骂你什么呢?说你是狗吗?是的,你的嘴里当然吐不出象牙,狗的嘴里也吐不出象牙,可是,吐不出象牙的嘴很多呀,虎嘴、马嘴、鸟嘴、茶壶嘴,只有象嘴里才有象牙,为什么你的嘴吐不出象牙就一定是狗嘴呢?好吧,就算你吐不出象牙是狗嘴,那么说这话的人的嘴里就能吐出象牙来?若也吐不出象牙,岂不是自己骂自己?退一万步说,就算他“一不小心”吐出了象牙,那又怎么样呢?不过就是象嘴而已,难道象嘴就比狗嘴高贵吗?

如果你觉得有人说你“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是在骂你,那么你的思维就是习惯思维;如果你听到这句话时一笑了之,那么你的思维就是理性思维。

这里并不是说有的人只有习惯思维,有的人只有理性思维,也并不是说习惯思维就是不好的,而理性思维就是“高级”的。其实,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同时具有习惯思维和理性思维,只是表现多少有别、强弱不一而已,所以,我们才说“并行的习惯与理性”。

某人请客,客人来了很多,但主人迟迟不开席。大家正等得不耐烦的时候,主人接了个电话,然后自言自语地说道:“嘿,怎么回事,这该来的人这么就不来了呢?”话音一落,在座的客人都不高兴了,有的甚至起身离去。

按照我们的习惯思维,所谓“该来的不来”,言下之意就是“不该来的反而来了”,这当然使已经来的人不高兴。可是,主人真的是这个意思吗?显然不是,他只不过表达的是“还有该来的人没来”。

逻辑理论认为,语言中断定的内容,只表达语言已经断定的情况,而不能简单地给没有断定的内容下结论。

我们肯定听说过这样一句俚语:好狗不挡道。这话是在要求别人让路时说的,说话人通过这句俚语表达对他人挡道的不满,甚至带有明显挑衅的意味。当然,有时也可能只是朋友之间的戏语。

当别人对你说这句话时,你应该怎样应对呢?按照习惯思维,别人在对你说这句话的时候,显然已经把你当作狗了,因此,你不可避免地会生气。但是,你该怎么做呢?是忍气吞声默默将路让出来,还是就不让路给对方一个愤怒的背影?你必然面临屈辱地当一条“好狗”,或者不惧冲突宁愿做一条“坏狗”的两难选择。

习惯思维在这时已经把你固化在“狗”的范围里了,区别只在于是好狗,还是坏狗。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好狗和坏狗都是狗,人怎么可能去选择做一条狗呢?

把自己当人或是当狗,其实全在习惯与理性的一念之间。

有人要外出旅游,他先查了目的地的景点和特色小吃,然后预订了入住的酒店便启程前往。到了目的地发现,一是衣服穿少了,冷得有点受不了;二是阴雨绵绵,出行很不方便;三是景点分散,不好乘车。于是,只好先买衣服,然后休息了几天,待天气转晴了后联系旅行社参加了跟团游。

这种结果显然不是此人的初衷。他开始的景点、特色小吃查询和预订酒店都显得非常理性,而导致他只能跟团游的原因则是非理性思维。

我们一边嘲笑肥胖的小孩,一边担忧自己的孩子胃口不好;一边高喊要解放小孩的天性,一边又强迫自己的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嘲笑肥胖小孩时,我们通常会理性地分析肥胖的各种危害,却习惯性地想把自己的孩子养得白白胖胖;高喊解放小孩天性的时候,我们总会引经据典地论证解放天性对于小孩成长的重要性,却习惯性地与其他小孩比较,从而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孩子塞进兴趣班。这便是习惯思维与理性思维并行的常态,当然,大多时候,习惯思维与理性思维还是并行不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