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圆于世故,言随境动(1 / 1)

在众多描绘隋唐英雄的戏曲及影视作品中,徐茂公留给大家的印象多是诸葛亮一般羽扇纶巾的智慧人物。其实,他也有勇猛异常的一面。《资治通鉴·唐纪十七》记载:年十二、三时为亡〈元〉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则杀人;十七、八为佳贼,临阵乃杀之;二十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也就是说,他追随翟让、李密占据瓦岗寨,扯起反隋大旗时,才十七八岁,是一位十足的少年英雄。

唐朝建立以后,徐茂公因功被赐国姓,又因避李世民的“世”的忌讳,改名李勣。按常理推论,这样一位征战沙场,少年成名的英雄,性格应该异常刚烈。但出人意料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却变得越来越圆滑、越来越世故。

【史事风云】

唐高宗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这遭到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批元老大臣们的反对。一天,唐高宗又要召见他们商量此事,褚遂良说:“今日召见我们,必定是为皇后废立之事,皇帝决心既然已经下定,要是反对,必有死罪,我既然受先帝的顾托,辅佐陛下,不拼死一争,还有什么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徐茂公同长孙无忌、褚遂良一样,也是顾命大臣,但他看出此次入宫是凶多吉少,就借口有病躲开了。而褚遂良由于当面争辩,当场便遭到武则天的斥骂。

过了两天,徐茂公单独谒见唐高宗,唐高宗说:“我想立武媚娘为后,但褚遂良坚持认为不行,他是顾命大臣,若是这样极力反对,此事也只好作罢了。”

徐茂公明白,自己如果反对此事,必然会遭到武则天的嫉恨,同时也会让唐高宗心存不满,但是如果公开表示赞成,又怕别的大臣议论,于是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再问外人呢?”

这句话回答得真是巧妙,既顺从了唐高宗的意思,又让其他大臣无懈可击。不久之后,武则天当上了皇后,而当初反对过她当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都遭到了迫害,只有处世圆滑的徐茂公一直官运亨通。

【人物探究】

或许会有人看不起徐茂公,觉得他太虚伪、懦弱。那么,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下:

1.历史的角度

通常,世人认为贞观之治全是李世民的功劳,实际上,唐朝真正最强盛的时期是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从贞观到开元,武则天统治,包括实际统治的40多年,是唐朝走向强盛的重要时期。武则天从当上皇后,到后来的称帝,虽然手段残忍,但对国家的发展其实没有多么不好的影响,只是大多数人都有偏见,认为女子不能当皇帝,而且还是“霸占”了李家王朝,但换个角度来想,李家的王朝不一样也是从别人手中抢过来的?

2.做人处世的角度

徐茂公的确善于运用柔忍的处世策略,来让自己转危为安,明哲保身后才能有暇考虑其他。像褚良遂等人的“大义凛然”,在现在看来,或许多少有些是不识时务,同时从更深层次的政治角度去讲,他们的反对也是因为武则天当皇后会影响他们的权益。

所谓聪明人,自然知道“该文即文,该俗即俗”的道理,他们立身处世的一大哲学就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他们会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言语方式,因而很大程度上免除了对立与麻烦。而愚者往往不明就里,他们会将这种灵活性贬斥为见风使舵、两面三刀、曲意逢迎。这样的人大多是直肠子,他们说话并不注意对象,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其后果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不知不觉中便得罪了许多人,由此为自己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难以救赎的后果。

【谈古论今】

没有原则世界就没有秩序,会失去约束。但没有柔忍处世的策略,世界就会负荷太重,处处针尖对麦芒,摩擦不断。只有内里禀持原则,外用柔忍处世,才能达到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