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善察圣意,得脱冤狱(1 / 1)

如今,狄仁杰在荧屏上可谓相当火爆,相信一千多年以前的这位大唐名相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神探”的代言人。不过,无论名相也好,侦探也罢,二者皆不可或缺的就是智慧。

我们知道,武则天执政初期,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大用酷吏,朝中文武冤死无数。狄仁杰乃是李唐旧臣,虽追随武则天,但心向李唐,这一点从他极力建议武则天立李显为太子便可看出。

那么,这样一位心念旧情的前领导班子成员,遇上了武则天这样下手狠辣的新老总,是如何安然度过危机并受到信任和重用的呢?

【史事风云】

武则天时代,对于宰相一直采取残酷打击的政策,大都罗织罪名,以酷吏加以制约和镇压,使这批世袭贵族、豪门,尤其是李唐时代的功臣勋旧,遭到了重大打击。

公元684年9月,武则天临朝称制,公元690年即位称帝,在位16年。自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至长寿二年(公元693年)10年之中,共有宰相46人,被杀、自杀、被流放者占全数的75%以上,比之汉朝武帝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是时正值长寿元年一月,也是恐怖政治达到**的时期。武承嗣—来俊臣联盟达到鼎盛。

由于武则天临朝称制、称帝已有10多年,李唐贵族势力已遭到重大打击,武则天两个儿子中宗与睿宗已被“束之高阁”。因此,武则天的侄子仗着武姓宗族与亲信的便利,开始着手建立武姓王朝的准备,武来联盟乘着铲除李唐旧臣的机会,一方面试探自身力量强大与否,一方面借巩固消灭旧势力集团的成果,再次把行动矛头指向七位素享声誉的大臣。

这7人是三位宰相: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四位大臣: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和潞州刺史李嗣忠,而尤以狄仁杰、魏元忠最卓声望,是朝臣中李唐贵族的领袖级人物。

武来联盟打出的寻罪王牌仍如同以往构陷他人一样:谋逆罪。这正是武则天最为忌讳、最为警觉,也最具杀伤力的罪名。

来俊臣亲自主审狄仁杰,他首先进行诱供,说,如果狄宰相首先承认犯罪事实,不仅可以去免死罪,还可免除酷刑。来俊臣残酷的刑讯逼供,天下尽知,尤其是惩罚大臣之重,更是令人毛骨悚然。

狄仁杰当然深知来俊臣用刑的残毒,就来了个缓兵之计,首先承认犯有谋反大罪,但内容非常空洞,没有所谓的谋反事实。大而化之是狄氏“认罪”的原则,为以后翻案作准备,这是他的过人之处。狄仁杰说:“大周革命,万物维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仅仅作为李唐旧臣,就对“大周革命”有谋反之罪,显然是自欺欺人的被迫之辞。来俊臣根据以往经验,只要承认反罪就行,其他再说,就坐等则天皇帝批斩或北流。

狄仁杰在狱中还晓以大义,进行策反活动,在人身自由稍有改善之际,就以书信秘缝于绵衣中,送达家人,让儿子狄光远上书鸣冤。

实际上,武则天以酷吏制旧臣,其中冤假错案何止千万,武则天早已了然于心,但在其根基未稳的非常时期,她便听之任之;一旦天下进入正常运行轨道,君臣和睦、上下一心的局面当是武氏王朝能够昌盛、延续的重要条件,这一点她也是知道的。因此,假装从前受到蒙蔽的武则天抛出“掩耳盗铃”伎俩,借此案祭出“仁慈君主”手段,对来俊臣把持的监狱系统进行审查。

武则天首先在宫中召见来俊臣,问狄仁杰所称“谋反罪”是否是酷刑逼供得来的,遭到来氏断然否认,认为他们都处之甚安,朝衣朝冠都披挂在身,根本没有用刑。

武则天此举是“打招呼”,是告诉来俊臣不可过分行事,我已知道监狱中的残酷行径,以前只是不明言而已;现在若再如此,我还是要管的。随后,武则天又派使者通事舍人周琳到狱中巡视,虽然来俊臣的**威使周琳在狱中望而却步,但狄仁杰等臣还是被去掉囚衣,披上朝服,等待检视。

虽然周琳之行没有取得什么结果,但它散发出来的政治信息使两方面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狄仁杰等人知道武则天已动恻隐之心,知道女皇帝已对监狱刑讯逼供产生了怀疑,就更加起劲四处活动,寻求更多的同情与支持;来俊臣之流则是慌了手脚,看出武则天的不满,于是也加紧活动,恫吓朝臣,极力掩盖真相。

武则天既然已有变通监狱中大臣命运的想法,就需要一个朝臣的奏章和谈话作为引子,让话从他们口中说出,自己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以便不给群臣完全改变从前的决定——朝三暮四、出尔反尔的口实,这于皇帝尊严是非常有害的;而且对于突然之间改变朝臣生死命运,也必须给他们恩重如山的感觉,否则反而生怨,起不到效果。

正好这时有一个八九岁的小奴隶的上书给了武则天以契机。这个姓乐的小孩采取“以毒攻毒”的策略,以告密来反告密,因为只有告密者才能得到武则天亲自的接见。小孩在武则天接见时放胆畅言,指出了来俊臣制造的惨无人道的冤案遍地,武则天于是决定亲自讯问狄仁杰,于是此案得以真相大白。

后来的故事可以顺理成章地推断出:武则天以圣明的样子决定,从宽处理七大臣,武则天在朝座之上,堂而皇之地对群臣说:“古人云以杀止杀,我今以恩止杀,就群公乞(任)知古等,赐以再生,各授以官,伫申来效。”于是,此案得以戏剧性结局,七大臣居然全部保全了性命。

狄仁杰凭借自己的机智逃生以后,便开始反戈一击。一次,他利用接近武则天的机会,敦请武则天迎回被流放到房州的庐陵王李显,重立为储。他的说辞非常巧妙:“如果立自己的儿子,您千秋万岁之后,可以位列太庙,子孙祭祀受享无穷。如果立自己的侄子……臣没听说过侄子作了皇帝,不供自己的父母,却把姑妈供在太庙里祭祀的。”届时,武则天业已七十有余,她不能不虑及自己的身后事,而且武则天对鬼神之说非常迷信,狄仁杰的话,恰恰击中了她的软肋。不久,狄仁杰又一次请求武则天恢复李显的太子之位。武则天假装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朕把太子还给你就是了。”说着命内侍拉开身后的帏幔,只见李显走了出来,狄仁杰惊喜交加。武则天亲手导演的戏剧性一幕,令皇子派大喜过望,而武承嗣则是失望透顶,就在李显重新被立为太子的同一年,费尽心机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武承嗣郁闷而死。

【人物探究】

狄仁杰死后,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发动宫廷兵变,拥立李显复位,恢复了李唐王朝的天下。显然,这亦与狄仁杰的精心布局有着莫大关系。若不是他将一批心念李唐、有能力且又有实力的人物举荐到关键部门任职,计划何以进行的如此顺利。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狄仁杰一生都在和武则天博弈,面对武则天这样胸怀韬略、绝顶精明的上司,狄仁杰做得俨然是非常成功的。

1.即保性命,又保气节

狄仁杰的供词深藏玄机。为了不被来俊臣等人屈打致死,他首先承认“谋反是事实”,先保住性命再说。但其实却话里有话,他表示:武周是新政权,我是李唐旧臣,甘愿受诛戮。更深得一层意思则是:在新政权看来,但凡李唐旧臣就是谋反者,不管是否有实际行为。意外之一,我狄仁杰没与你武则天做对,谋反罪名是被动的。

这份供词表面认罪,实则根本没有招供,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又没有丢失气节,着实是棋高一着。

2.善察心理,立身庙堂

武则天登基之初宝座不稳,她以极端的小心眼儿面目出现,容不得臣下一丁点的差失不说,还故意放纵酷吏构陷打击大臣,这些人都成了她不共戴天的仇敌。但时过境迁,打击不是目的,小心眼儿只是一个表象,她既已牢牢掌握了局面,这时更需要的是安定,需要有能人给她办事效力。这时自然需要撕下让人忌恨的“小心眼儿”的伪装,换上则天大帝宽宏为怀,明察秋毫的面具。周兴、来俊臣之流看不清这一点,被铲除是必然的,狄仁杰心思缜密,能够看清这一点,既保住了性命又避免了进一步的打击。

3.亲情攻势,复位李显

每一个女人在结婚以后,都要经历从维护娘家人到竭力扶持儿女这一过程,武则天自然也不例外。届时,武则天年事已高,舐犊之情愈浓。狄仁杰正是抓住女人的这一通性,长期细致地施行亲情攻势,反复渲染母子情。

另一方面,狄仁杰又提醒武则天“百年以后,是儿子会给你立庙、还是侄子会给你立庙呢?”最终,武则天的心理防线被击溃,迎回李显,复立为太子。

策略不同于狡猾,狡猾之人往往自私自利,以为自己谋利为主要目的。而具有大智慧者多具有大品格,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狄仁杰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人。

【谈古论今】

认识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人的许多外在情感都是装出来的,尤其是当处于复杂的环境中时,人心更是难测。所以,无论是作为普通人还是为政者,都必须深入观察,真正看透一个人的内心,谨防误识。否则,将会对自己造成不利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