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智慧:领导的决定没有错(1 / 1)

三国侃史官 李飞 671 字 2个月前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历来有好有坏,但关于诸葛亮,则是正面居多。

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诸葛亮——“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是故,西蜀的老百姓在诸葛亮逝世之后,追思不已——“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名垂青史,他能做出那样的惊人事业,和两任领导对他的信任密不可分。他正是因为把“领导绝对不会有错”理论,运用得出神入化,才赢得两任领导的心。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隆中三分天下,其中第一步就是夺取荆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可见荆州是立大业根本。

刘表相让荆州,刘备推却。而后,在馆驿中诸葛亮询问为何不乘势而取,刘备回答:“景升(刘表)待我,恩礼交至,安忍乘其危而夺之?”诸葛亮虽然心中可惜,口中却说:“真仁慈之主也!”

不久刘表病危,诸葛亮又劝刘备新野地小,不能久居,可取荆州,刘备再次拒绝,诸葛亮说:“且再做商议。”

刘备几次不听诸葛亮建议,诸葛亮只得设法安排抵御曹兵的其他方法。新野县火烧曹兵,也只是稍挡曹兵而已,此时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后来一路逃跑,一直跑到江夏,总算保命。诸葛亮又马上去东吴联合孙权做帮手,赤壁之战后才得到荆州。诸葛亮费了很大的劲,才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但他对刘备未有一句抱怨之言。

刘备雄才大略,儿子刘禅却是白痴一个,但诸葛亮对刘禅从不怠慢,依然全心侍奉。诸葛亮在讨伐中原即将大功告成之际,接到刘禅旨意让他班师回朝。他明知有人献谗言,明知此时大好时机丧失,于大业不利,还是听从调遣回朝,弄清缘由后,他并没有过分责备刘禅,而是安顿好国事后,继续率兵伐魏。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两个阶段的诸葛亮。

刘备在世时。如果说寄身刘表处时诸葛亮与刘备相识很短,认为还未完全获得信任,不便直言其过的话,到了帮助刘备成就帝业之后,刘备因关羽被害,要讨伐东吴时,也不见他反对出兵。

陈寿在《三国志》一书中用“群臣多谏”这四个字表示反对者多;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劝阻,在此事业成败的紧要关头,诸葛亮却不据理力争呢?他知道此时刘备人在气头上,恨在胸口烧,惹不起,劝不动,就算自己强谏,也没有效果。虽然在刘备失利后他叹息说:“如果法正还在,一定能制止主上东征,即使东征,(如果法正还在)一定不会覆败。”但他心里清楚,即使法正真在,也劝不住。

大家读过《三国演义》以后,也许已经注意到,自刘备死后,诸葛亮似乎便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其原因何在?因为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到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确实离不开自己,是故他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辅助刘备,对抗魏、吴,三分天下。而刘禅昏庸,自己权位颇高,易受猜忌,所以他不得不将锋芒收敛,以求善始善终。这是韬晦之计,也是诸葛亮的大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