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不胫而走的佳作(1 / 1)

给孩子讲宋词 方州 1287 字 1个月前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1])

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2],铿然一叶[3],黯黯梦云惊断[4]。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5]。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6],为余浩叹。

【注释】

[1]彭城:旧郡名,宋代为徐州。燕子楼:古楼阁名,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白居易《燕子楼诗序》:“徐州故尚书(张建封)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尚书既没,彭城有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

[2]紞(dǎn胆)如:击鼓的声音。如,词后缀,无义。三鼓:报三更的鼓声。

[3]铿然:金石撞击的声音。此处指在极静的夜间,一叶落地,其响如金石相击。

[4]“黯黯”句:用宋玉《高唐赋序》中楚顷襄王与巫山神女欢会的故事。此处指作者的梦境。

[5]故园心眼:指怀念故园而望眼欲穿。

[6]黄楼:苏轼知徐州时建在城东门的楼阁。

【译文】

明亮的月光皎洁如霜,凉爽的风儿清冷如水,秋天的景致清幽无限。曲折的池塘中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只可惜园中空寂,没有人前来驻足观览。三更的鼓声划破夜空,又有铿然一声,原来是树叶落在地上,把我的幽梦从中截断。夜色茫茫,梦境难觅,起身下楼,把小小的园子四处行遍。漂泊天涯的游子早已疲倦,万山丛中那归乡的小路时隐时现,故园千里,真让我望眼欲穿。今日的燕子楼空空如也,美人儿又在何处?楼中空锁着一**燕。古往今来,人生不过是一场长梦,又何曾见到有梦醒之人,只因为旧情新欢没有了断。或许将来有一天,也会有人对着夜色中的黄楼,为我的不醒而深深感叹。

【背景故事】

北宋神宗时期,有一天深夜,在徐州燕子楼内的**正睡着一个人。然而他睡得很不安稳,老是做恶梦。他先是梦见自己向皇帝上书,反对每年向外族交纳几十万两匹的银绢,惹得皇帝震怒。一忽儿梦见自己飘飘****离开京城,来到徐州燕子楼,唐代名妓关盼盼还像从前那样美丽,只是泪流满面,她深情地说:“太守这官不做也罢,你还是回乡去吧!”一会儿又梦见自己来到广袤的原野,看到蝗虫漫空,到处都是饥民,可不知为什么,在他要让百姓捕捉那些害人虫时,那些虫子却化成滔滔的洪水,向徐州冲来,水势越来越高,城墙在大水的包围中摇摇欲坠,就在城墙倒塌的一瞬间,他惊醒了,浑身全是冷汗,心还在狂跳不已,这时外面正打三鼓……

这位夜宿燕子楼的人便是当朝名臣、徐州知州苏轼。由于胸怀大志,才华横溢,他曾受到器重,但因为政见与王安石不同,在推行新法之时,他被神宗皇帝先后贬于杭州、密州,如今又来到徐州。他每到一地,都会尽心竭力地替百姓们做些好事。在密州,他带头抗灾灭蝗,在徐州,他又率领百姓筑堤抗洪。洪水退去之后,还在黄河边上建一座黄楼,以作纪念。然而每当想起自己早年的宏大理想和如今的遭遇,便觉心灰意冷。现在偶然在燕子楼住宿,却在午夜惊醒,他再也没有睡意,于是披衣信步走出楼外,一阵秋风吹来,几片树叶簌簌落下,他打了一个寒噤,这才感到夜凉如水。天上明月高照,皎洁的月光轻轻照射到池塘的荷叶上,宽大叶片上滚动着滴滴露水像一粒粒珍珠,无声地落在地上。突然泼喇喇地一声响,几条小鱼飞快地跃出水面,转瞬又落入水中。多么好的美景,只可惜无人看见。他突然觉得自己不也正像这静夜里的水池、荷叶、露珠、跳鱼一样寂寞孤独吗?想到自己仕途坎坷,壮志未酬,有家难归,飘零在外,不由黯然神伤。眼前的燕子楼,佳人已经不在,只剩下梁上宿巢的燕子,此情此景,令人觉得人生如梦啊!可古今多少人身在梦中,却不知醒转,不能超脱,整日沉浸在怨恨仇恨之中。他又想到黄河边上的黄楼,后人对着黄楼凭吊自己,不正如今日自己对着燕子楼凭吊关盼盼一样吗?想到这儿,他觉得恶梦醒转之后那颗躁动的心慢慢安静了、平和了,他似乎超越了自我。他一边在月下来回走动,一边吟诵出这首《永遇乐》词。

吟完之后,他回到燕子楼内,记下了这首词,便重新上床,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不知东方已经天明。

过了几天,由于公务繁忙,苏轼早把这首词忘了。可是突然听下人报告,城中许多人在传抄这首词,苏轼感到很奇怪。这首词自己从来没有展示给别人,他们怎么会知道呢?他派人查问,方知是一位巡夜的士兵传出来的。原来燕子楼旁有一座张建封庙(张建封是唐代徐泗濠节度使,颇有政绩,为代宗所赏识,庙为后人建),当夜那位巡夜的士兵恰好住在庙内。此人也很懂得音律,并十分喜爱苏轼的诗词,所以当他听到苏轼吟诵的时候,便偷偷将这首词记下。苏轼听罢,不觉会心一笑。

苏轼这首词作于元丰元年,由于当时作者在仕途上的波折和远离政治中心,加以频繁迁调,孤寂落寞之感不时袭上心来,以致使他十分向往探寻心灵上的超脱和自由。这首词以“夜宿燕子楼,梦盼盼”为题,但他不从红粉艳情着笔,只用“梦云惊断”稍作点染,便一笔宕开,由燕子楼生发出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和感慨。

词的开端以景生发,融情入景,铺写燕子楼小园之夜。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词人提笔就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前六句小园之景既是寻梦时所感所见,也成了词人着意要表现的一种悟境;世人被名利所扰,营营终日,犹如自己睡里梦里,与眼前身畔有多少良辰美景失之交臂。这真是“清景无限”可叹“寂寞无人见”。词人心与境会,借景抒怀,于上片已透出消息。

下片直抒感慨,议论纷陈,触处生辉。词人登高望远,油然而起身世之感。“倦”字道出了他内心的无限怅惘和烦恼。面对燕子小楼,幽情难已,不免发出“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的喟叹。发生在楼中悲欢交织的爱情故事,有道不完的真情,写不完的凄迷之境,但苏轼只用十三个字便说尽了,由人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其感慨超越了自我,推及到人生和宇宙。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今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无穷感慨。这是词人思考人生的结晶。词人把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致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感情镣铐,精神获得了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