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于欧阳修的文坛公案(1 / 1)

给孩子讲宋词 方州 1128 字 2个月前

朝中措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1],山色有无中[2]。手种堂前垂柳[3],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4]。

【注释】

[1]平山:即平山堂,欧阳修建。山与堂平,故名。

[2]此句出自王维《汉江临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3]垂柳:在平山堂前,欧阳文忠公手植柳一株,谓之“欧公柳”。

[4]衰翁:欧阳修自称。

【译文】

想当年,凭倚着平山堂的直栏横槛眺望万里晴空,那远处的山色若隐若现,苍茫迷蒙。我亲手栽下的那株垂柳,分别以后又经历了几度春风?太守文章有声名,濡墨挥毫,洋洋万言堪称雄,又善喝酒,一饮千钟,行乐要趁年少,看我这个衰老之翁也满怀豪情。

【背景故事】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在他到扬州当知州的时候,他在瘦西湖旁边的蜀冈上,建了一座平山堂。说起这个名字,还有些讲究。原来坐在堂里,南望江对面的几座山,都恰好与堂的栏杆持平,所以欧阳修称它为平山堂。

在平山堂竣工时,欧阳修又在堂前的平台上亲手种植了一棵柳树,出于对这位文坛大家的敬意,后人都称此柳为“欧公柳”。

欧阳修非常喜欢这里,经常在此赏景。

后来欧阳修调离扬州,他的好友刘原甫接任他的职务,于是,他备下酒菜为刘原甫接风,并建议刘原甫到平山堂去走一走,看一看,还特意以平山堂为题,写下了一首《朝中措》词赠给刘原甫: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这首《朝中措》,笔调洒脱,气势豪放,与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缠绵的词风大相径庭。因此,该词一经问世,不胫而走,立即引起了轰动,这不仅使欧阳修又一次名声大震,而且也使平山堂扬名天下了。这首词一发端即带来一股突兀的气势,笼罩全篇。“平山阑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便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接下去一句是写凭栏远眺的情景。登上平山堂,负堂而望,则山之体貌,应该是清晰的,但词人却偏偏说是“山色有无中”。这是因为受到王维原来诗句的限制,但从扬州而望江南,青山隐隐,自亦可作“山色有无中”之咏。以下二句,描写更为具体。此刻当送刘原甫出守扬州之际,词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垂柳。“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深情又豪放。其中“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词人在平山堂前种下垂柳,不到一年,便离开扬州,移任颍州。在这几年中,垂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下片三句写所送之人刘原甫,与词题相应。此词云“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不仅表达了词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刘原甫的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于是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词的结尾二句,先是劝人,又回过笔来写自己。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无可否认,这两句是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但是由于豪迈之气通篇流贯,词写到这里,并不令人感到低沉,反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奔泻而出,涤**人的心灵。

宋神宗元丰二年四月,苏东坡路过扬州,慕平山堂之名,特来此游览。

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好几年了,但平山堂的粉墙上,仍清晰地留有他那笔走龙蛇的墨迹。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站在平山堂看着老师的墨迹他又回忆起当年考进士时的情景。

那时候,欧阳修是主考官。欧阳修十分欣赏苏东坡的才华,使他不仅考中了进士,步入仕途,还多次鼓励和提拔他。

而今,欧阳修已经作古,自己在仕途上又多坎坷,想起这些往事,真像是一场大梦。

于是,苏轼也题了一首词,描写平山堂,怀念欧阳修老师。

从此,平山堂更加出名,不但成了名胜,更吸引了众多的人们来此游览观光。

又过几年,有一位爱钻牛角尖的书呆子来平山堂游玩。他在平山堂的前前后后转了一圈,突然如同发现了什么了不起大事似的叫了起来:

“欧阳修肯定是个近视眼,平山堂对面的那几座山距离平山堂这么近,看上去很清楚啊!他要不是近视眼,怎么会在《朝中措》词中说‘山色有无中’呢?”

于是这位爱钻牛角尖的仁兄洋洋自得,他以为人们一听他的这番议论,就会想到:欧阳修如果不是近视眼,那么他那首《朝中措》写的就有毛病;如果欧阳修是个近视眼,那么他这首《朝中措》就只是写给近视眼人看的。

在当时,欧阳修已是声名远播,人们都非常敬重他,可是这个爱钻牛角尖之人的话好像也有道理。

于是,这件事便在当时的文坛上,成了一桩悬而未决的公案。

后来这件事被苏东坡听到了。当时苏东坡正在黄州,他的好朋友张梦得在黄州的江边上建了一座亭子,刚刚竣工,还没有命名,张梦得便请苏东坡到亭子里来游玩。

苏东坡接到邀请,欣然前往,在亭子里他们纵观山光水色,开怀畅饮美酒,玩得十分尽兴,非常愉快,于是,便为此亭命名,称之为“快哉亭”。

题罢亭名,苏东坡犹觉兴致未尽,还要写首词赠给张梦得,以答谢他的邀请之情。

于是苏东坡便在他的词中,借机把“山色有无中”解释给人们听,了结了这桩公案,他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在平山堂这个地方欣赏“山色有无中”的景色,必须是在烟雨迷蒙的时候。

苏东坡的这种解释言外之意是十分清楚的:对那个爱钻牛角尖、斗胆指责欧阳修是近视眼的人,恰恰是他少见多怪,而近视眼的也正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