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
蔡挺
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1],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尽橐鞬[2]锦领,山西年少。□□谈笑。刁斗[3]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4]。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寇尚宽天讨。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
【注释】
[1]故垒:边塞的旧营垒。
[2]橐鞬:橐,袋子;鞬,马上盛弓的器具。这里引申为收藏。
[3]刁斗:军中用具,铜质,有柄。白天用来烧饭,夜间击以巡更。
[4]平安耗:报平安的消息。耗,消息、音信。
【译文】
秋天的清早,边关上紫气笼罩,一片黄叶衰草。汉马在秋风中嘶叫,残月下鸿雁报晓,士兵铠甲的寒气未消。舞剑练骑战歌悲壮,歌词中全是说君恩须报。边塞一派欢乐,兵器全都收藏,山西少年锦带加身多荣耀。刁斗声喧伴谈笑,只需烧一把烽火,经常向京城报送平安无扰。圣明的君主惦念着边关,国威使远方的异族心服,骄横的敌人暂且还不必去征讨。但毕竟岁月不饶人,只可叹守关人已年老。太平盛世,尽情欢乐,不要吝惜杯中酒频频倒。
【背景故事】
北宋时期蔡挺奉命出守边疆,他曾在仁宗当政时就出知庆州,在那里,他多次率军打败前来进犯的西夏军队,为北宋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神宗即位后,他的官衔已被加封为天章阁待制,知渭州。已经有着多年边塞生活经历的蔡挺,就又加紧做好训练士卒的准备工作。
可是为朝廷戍守边塞立下大功的蔡挺,由于长时间在边塞生活也感到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劳累,以至于都有些郁郁寡欢了。一天晚饭后,他独自一人在后花园里散步,想想自己多年来边塞生活的清苦和单调。蓦然间,一首具有雄放风格且又带着淡淡哀伤情感的词作《喜迁莺》,便在他的心中成形了。他急忙回到军营里的书房,急速把它记录了下来。心中有几分得意的蔡挺手里拿着刚写就的词稿,又回到了后花园,面对着较为可人的景致想要继续推敲时,却冷不防遇到了他的儿子蔡朦。蔡朦看见爸爸在低头沉思,就上前问询他在思考些什么;蔡挺把手中这新填的词作给蔡朦看了。这蔡朦忽然说有急事,便把他老爸这词作放进了自己宽大的衫袖中匆匆离去。
再说这蔡朦,当他外出时,因行走慌张竟然把爸爸的那首词作遗落在了后花园里。而此时,正来打扫花园的守门老头看见它便捡了起来。但由于他并不认识字,就把它交给了府中一位认识字的先生,问他这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人一看是首难得的佳作,便对老头略微搪塞了几句并要他对此事保密,老头却也不敢再去寻根刨底了。原来这人想凭借这首词在大帅面前讨好一番,而且他跟府中的歌妓领班关系很亲密,便让她在即将举办的府中宴会上开唱。
朝廷当时正好派人给士兵们送军衣,蔡挺摆酒宴招待那位送军衣的军官。在宴会厅里,那歌妓领班就唱起了蔡挺这首新作《喜迁莺》。
正在畅饮中的蔡挺听了这首词曲,心里不由得大为惊奇:这词不就是自己不久前完成的新作嘛!怎么没经自己同意就给唱了出去,而且还唱给这位京城派来的官员呢?万一搞不好,自己还会受到牵连,因为词中有抱怨边塞生活清苦的迹象,如果被人借此诬告,自己可就是引火上身了。因此他不等退席,竟勃然大怒地命人把传播这词的歌妓及其相关人员查究一番。经众人苦苦地说情,他才不再追究。而朝廷派来的那位官员在离去时,还叫人把这首佳作抄了下来,以便让他带到宫中去传唱。
由于宫廷里歌姬那美妙歌喉的效用,这首词就连皇帝也都知道了。当皇上听到那句“谁念玉关人老”时也十分感慨,当时枢密院正好有空缺名额,于是便想让蔡挺回京任职。
不久,蔡挺果然当上了枢密副使。而这还要得益于他的那首《喜迁莺》。《喜迁莺》慷慨雄豪,是作者人品与词品的绝妙象喻。上片从平淡处入手,以边塞秋景自然领起。此处的景物都是虚写,旨在渲染塞上所特有的荒寒寂寥。“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三句,从静态的方面来摹写。边塞秋晓,霜空无际,冷气袭人。步出帐外,只见晓色中隐约可见的故垒和低压的黄云下那随风摇曳的枯草衰蓬。继之而下的“汉马嘶风,边鸿叫月”两句是从动态的方面着笔。通过“叫”字与“嘶”字对举,把边塞的风貌活生生地展示眼前。“陇上铁衣寒早”一句,以“陇上”和“寒早”与前面的秋景相应和,同时自然地以“铁衣”二字引出戍边士卒。因此,这之后便以“剑歌骑曲悲壮”直接叙写守边少年慷慨报国的豪情。“尽道君恩须报”一句顺势而下,豪侠之气冲纸而出。而当时仁宗皇帝对戍边士卒也能体恤。于是,作者吟出“塞垣乐,尽橐鞬锦领,山西年少”这样有**、有气势的词句。橐鞬是装甲胄、弓箭的袋子,锦领指战袍。这里是说衣甲鲜明的少年将士深觉从军守边之乐。上片由写景到写人,情绪则由低抑到高昂。下片“谈笑”二字须与“刁斗静”相连理解,才能得其真意,这不是一般生活中的谈笑,而是说从容镇定之间就把边事平定了。当然,就宋与西夏之间当时的局势说,还只是做到了紧守边关,保得边境无事。“刁斗静”是说夜间不必击刁斗以警戒:“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也是这个意思。唐代边塞烽火台每夜放烟一炬,称为“平安火”。这几句一方面写出了当时的大好形势,另一方面对前面表现出来的昂扬士气做了一个不露痕迹的补充收结。“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寇尚宽天讨”,这几句是说朝廷采取守边的策略,对化外之民,想用仁义去感化他们,不用武力去镇压,等待他们自己来归顺。这三句又为后面的两句做好铺垫。“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二句,一反前情,忽作悲愁之语。其实,这正是词人“渭久,郁郁不自聊”的结果。由于作者后半生生活在穷荒边塞,且多属太平时期,因此,他自然会生出岁晚难归、年华空逝的叹息。全词以“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作结,对前面表露出的两种不同情绪都起到了回应的作用。一方面,因为边境平静,使得少年壮士有此“金樽频倒”的豪情;另一方面,这又是作者因归去无望,暂且把酒自宽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