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自许封侯在万里(1 / 1)

给孩子讲宋词 方州 760 字 2个月前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1]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2]无声望似水。想关河[3],雁门[4]西,青海[5]际。□□睡觉[6]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

[1]清笳:凄清的胡笳声。

[2]铁骑:指骑兵。

[3]关河:关塞与河防。

[4]雁门:雁门关,在山西代县。

[5]青海:青海湖,在青海省东北部。

[6]睡觉:睡醒。

【译文】

茫茫雪原,清笳声声,铁骑如流水无声。梦游处,不知是什么地方,似乎是北国边陲。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而今这关河却落在异族手里。梦醒后,寒灯荧荧,斜月在窗,漏滴声断,周围一片死寂。当年自许封侯万里之外的愿望,如今人虽老而心不死。但是,这样的雄心壮志有谁能知道呢?

【背景故事】

宋孝宗时期,陆游在嘉州做过一任代理知州。在赴任途中路过眉山时,结识了一位被他称为“天下伟人”的名士师伯浑,这是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陆游曾多次与其他朋友谈起师伯浑,四川宣抚使王炎想引荐师伯浑做官,但却遭到朝廷中主和派人士的极力反对,由此可见师伯浑的思想与为人。

这首《夜游宫》词,就是陆游以“记梦”为名寄给师伯浑的。

陆游与师伯浑在眉山相遇一见如故。当陆游到了嘉州以后,师伯浑便赶到那里去拜访陆游。在嘉州,师伯浑一住就是十余天。在这短短的十几天里,他们或登山赏秋叶,或书斋谈诗词,或把酒纵论天下。但他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对中原失地的收复,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此时正是深秋季节,他们想到中原有些地方怕是要飘起雪花了,那里的人们在金兵的铁蹄下一定是度日如年。他们白天谈,夜里论,以至于夜里睡在**,便有梦袭来。

也就是在这期间,陆游曾写下一首《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的诗,他在诗中写道:“腥臊窟穴一洗空,太行北岳原无恙。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

但他们只是做了一个收复中原失地的美梦。

十几天后,师伯浑动身回眉山去了。可是,这段与师伯浑的交往却深深地留在了陆游的心中,久久难以忘怀。什么时候能再次聚首,开怀畅饮,共叙情怀呢?

于是,在思念之际,他又把自己的梦寄与朋友:

大雪的早晨,原野上一片嘈杂的军号声。一支威武的骑兵正列队待命,阵上一片肃穆,人马悄然无声,这支军队正为收复失地而准备去与金兵拼杀。

但从美丽的梦中醒来,一盏摇晃不定的残灯,惨淡的月光映在窗纸上。侧耳一听,计时的漏壶也停止了活动,自己是躺在宁静得令人发慌的山城之中。

“自许封侯在万里……”,自己空有一颗报国之心,本打算收复失地、赶走金兵,不辞辛苦地来到汉中前线,谁料却被逼着从前线撤退下来,跑到四川山城做一个闲官。自己现在虽然已是50岁的人了,但这颗重返前线杀敌的雄心,还没有死去呢,也许只有梦魂才能知道了。

这首词开头三句,“雪晓清笳乱起”是所闻,“铁骑无声望似水”是所见。中间插入“梦游处、不知何地”一句,点出是梦中。“铁骑无声望似水”七个字,写出了军容的整齐严肃,看去好像一条无声的河流,形象性很强。下面“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是回答上面的“梦游处、不知何地”句,是猜想之辞,也是写梦境。这几句通过景语,点出他自己念念不忘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下片是写梦醒后失望的感情。所写的景象与上片恰成为相反的映衬。“寒灯”、“漏声”和“月斜窗纸”,都是衬托失望和怅惘。“自许封侯在万里”一句,语气振起,而接下来是“鬓虽残,心未死”两句。中间插入“有谁知”三个字,也是顿挫作势,使末二语,人虽然老了,而杀敌雄心依然未死——更显郁郁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