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留春不住)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1],昨夜南园风雨。□□小怜初上琵琶[2],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3],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
[1]满地残红宫锦污:言满地的落花败叶,像是把宫锦弄脏了一样。宫锦,古代专为宫廷织造的锦绢。
[2]小怜: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冯淑妃的小字。此处代指歌女。初上琵琶:刚刚弹起的琵琶之声。
[3]不肯画堂朱户:不肯被豪门望族养在庭苑中。
【译文】
黄莺儿不停地鸣叫,也未能把春色留在人间。南园里的鲜花经过一夜的风雨,落英缤纷,好像是宫廷锦绣被弄得点点斑斑。歌女刚刚弹起琵琶,便引出我思绪万千。看那漫天飞舞的柳絮在春风中怡然自得,却不肯飘入画堂朱户的豪门大院。
【背景故事】
王安国是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弟弟,他和哥哥一样自幼苦学,后来做了秘书阁的校理之官。
王安国为人正直,从不依附别人,也不依靠哥哥的地位谋取私利。就是哥哥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有自己的不同看法,也是常与哥哥争论,从不肯随意附和。
一次,王安国正在家中津津有味地吟读晏殊那首脍炙人口的《采桑子》:
时光只能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这首词写出了人生一种深沉的感慨。
王安国吟读着,觉得这首词音节响亮,情感深沉,犹如天际几声雁鸣。尽管是那样短促的数声,却如此悲凉凄切,盘旋回**,读后使人心潮久久难以平静。吟读着它,真如饮一杯醇香的美酒,给人无穷的回味魅力。
王安石看到王安国读《采桑子》读得如醉如痴,便打趣地对他说:
“晏殊是朝廷的重臣,也填词取乐吗?”
言外之意是,有官职身份的人不应该去触及词这种“艳科”。
王安国听了哥哥的话,很不以为然,更为晏殊抱不平,因此便十分不客气地回敬了哥哥一句:难道填词就只是为了取乐吗?
这可以看出王安国不以为作词便有损于朝廷大臣的风度,相反,他倒觉得哥哥王安石有些过分固执了。
其实,王安国有些误解哥哥。因为王安石自己也填词,如他写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不仅在当时广为人们传唱,使一时洛阳纸贵,而且还成为千古绝唱。
王安国在仕途上非常不顺利,朝廷不重用他,而且在不如意的官场生活中,终于被当朝的权贵吕惠卿——这个先是谄媚逢迎王安石,得势后又反过来陷害、排挤王安石的小人,借事加害,最后丢弃官职,被放归故里。
尽管受到这种打击,但他却对此漠然处之。他当时写下了一首《清平乐》词,便是他心境的最好证明。
这首词是一首咏春兼言志的小令。在词中,王安国写出了自己的志趣,那就是:轻视世俗的荣华富贵,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么昏庸险恶的官场怎么又能留住王安国呢?在此词中上片写惜花惜春的情意,首二句使用倒装法,强调留春不住的怅恨,不说人殷勤留春,而借“费尽莺儿语”委婉言之,别致有趣。作者以美丽的宫锦被污,比喻繁花在风雨中凋落,意象新鲜。下片忽地转入听琵琶的感受,于虚处传神,表现女子伤春念远的幽怨。末二句并非实咏杨花,而是承接上文喻琵琶女品格之高,借以自况。本词清新婉丽,曲折多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