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高兴亭上抒豪情(1 / 1)

给孩子讲宋词 方州 701 字 1个月前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1])

陆游

秋到边城[2]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3],凭高酹酒[4],此兴悠哉[5]!□□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6]烟柳,曲江[7]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

[1]南山:即终南山,横亘于陕西南部,主峰在今西安南。

[2]边城:指南郑。当时南郑处于南宋抗金前线。

[3]筑:古代的一种弦乐器,以竹尺击弦发音。

[4]酹酒:将酒洒在地上祭奠。

[5]悠哉:兴致高昂状。

[6]灞桥:即霸桥,在长安城东灞水上,桥旁多垂柳。古人多于此处折柳送别。

[7]曲江:池名,在长安东城,唐代著名游宴盛地。

【译文】

秋天的边城号角哀鸣,高台上平安烽火升入天空。击筑放声悲歌,登高尽情酹酒,痛快又尽兴。南山的月亮最多情,拨开云朵露面容。灞桥如烟的杨柳,曲江池的楼阁亭台,也正期待着贵宾的到来。

【背景故事】

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来到了南郑。转眼,春去夏逝,秋来了。七月十六日的夜晚,异常皎洁的月色,陆游与同僚们健步登上南郑城内西北角的高兴亭。

想想自己从20岁抱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投军报国,到如今当自己48岁时才如愿以偿,终于身临抗金前线南部。欢快的心情真难以用语言表达,以前的一切不快、一切颓唐,一下子都化为奋发了。

此亭遥对长安城南的南山。长安,这中原名城,此时已是敌人的西北军事重镇。沦陷了的长安城里的爱国人民,经常冒着生命危险,为宋军送来情报。有时还将洛阳的春笋和黄河的鲤鱼带过来,以表他们不忘故国之情。

在这与敌人咫尺相隔的地方,面对着喝得酒酣耳热的幕府同僚们,和弹着瑟琶、奏着羯鼓的红袖青衫的歌女们,陆游禁不住豪情奔涌,即席挥毫,顷刻而就,写下了一首《秋波媚》词。

秋到边城,画角呜咽,这声音又引起人们的哀思。长安未复,怎能心安,只能在画图中见到长安的南山,那勾起的是词人的万端感慨。此时登临高兴亭,前线暂无战事,遥望南山,烽火传来前线平安的信号。

为了收复长安,主战派正在加紧筹划,人人斗志昂扬,所以“悲歌击筑,凭高酹酒”。说“凭高”是因为南郑(高兴亭在其地)在秦岭的高处,下面是褒城、骆谷,有一条大路直通长安。中原已沦陷47年了,陆游多么想早日见到正在计划着要收复的长安啊。登临亭上,他不禁大声喊道:“此兴悠哉!”今天晚上真是太高兴了。

有此之情的不仅仅是陆游与他的同僚们,你看那终南山上多情的月,它不也与词人有同样的情感吗?特地将晚云拨开,露出自己圆圆的脸儿来,使人们更加看清久盼的长安。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长安灞桥的柳色如烟,曲江的池馆楼台,在今夜如水的月光下,你们都怎么样啊?47年了,在金兵铁蹄的**之下,你们可好吗?月月明月照,月月盼团圆,在金兵统治下的长安人民,受尽了苦难与屈辱。“应待人来”,明月、灞桥烟柳、曲江池馆与那里的人民一起在盼南师北渡。

到那时,烟柳、池馆都将展开笑靥,欢迎词人率军进入长安。

这首词上片写登高酹酒,从角声、烽火写起,悲歌击筑,凭高酹酒,引起收复关中、胜利在望的兴致。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全面表达了词人的“兴”。与陆游其他诗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