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胸怀壮志终成才(1 / 1)

给孩子讲宋词 方州 778 字 2个月前

临江仙

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1],如今方表名踪[2]。无端良匠画形容[3]。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4]。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释】

[1]未遇行藏:未遇,未遇明君,此指未考中进士。

[2]名踪:名声和踪迹,此指因风筝升天而扬名。

[3]无端:无故。

[4]蟾宫:传说月宫中有蟾蜍,故称月宫为蟾宫。古人把科考及第说成蟾宫折桂,因此,蟾宫在此隐含科考及第之意。

【译文】

一直没遇上圣明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

【背景故事】

北宋时,山东有个叫侯蒙的人,他自幼聪颖,而且读书非常刻苦,真是到了头悬梁锥刺骨的地步。由于勤于读书,他对《五经》、《四书》、诗、词、歌赋都十分精通。但很不幸,他一连几次都没能考取进士。这使得他不但内心受到难以形容的煎熬,而且还遭受到来自外部的各种冷嘲热讽。但侯蒙就是能挺得住,终于在他31岁那年,才算考取了当时也并不怎么了得的乡贡。

因此同乡的人都瞧不起他。有一天,村边一群少年在放风筝,有个少年的风筝上画了个人像,这人像不是别人正是侯蒙。这个少年故意把侯蒙的形象画在风筝上来取笑他。

别人看了鄙夷地说:“我以为你画的是什么进士老爷,闹了半天画的是那个呆鸟!都三十出头的人了,什么活都不会做,只知点灯熬油地读书,到现在还是个白身!”那少年不无得意地接着说:“侯蒙不是想飞黄腾达吗?现在叫他上天飞一飞,看他羞也不羞!”众少年都笑了。

正在这时,侯蒙却不声不响地出现在大家身后,只见他突然拍掌大喊一声:“说得好!”众少年一看是他,吓得轰地一声作鸟兽散,那少年还没来得及跑,便被侯蒙拉住了。侯蒙因为读了一天的书,有些头昏脑涨,现在趁着夕阳西下,新雨初霁,出来散散步,看一些少年在村边放风筝,一时好奇,凑了过来,便看到刚才发生的一幕。

而侯蒙居然并不在乎少年这恶作剧,他从身边的少年手里要来了纸和笔,当场在风筝上填写了一阕《临江仙》词,并把它赠给少年,让他放飞。

功夫不负苦心人,第二年春闱考试,侯蒙一举成名,考取了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进士。而且尤为令人艳羡的,不到40岁时,他便做到了户部尚书,为天下读书人争了一口奋发自励的气。他的那首《临江仙》表面上是写风筝,骨子里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这些人行径的生动写照。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做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一方面,写自己的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又是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一旦找到了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一语双关。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比喻某些人在社会上受到吹捧,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进一步描绘了得势小人洋洋得意的神态。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人,勾勒出一副势利小人得势后自鸣得意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