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世间情是何物(1 / 1)

给孩子讲宋词 方州 892 字 1个月前

迈陂塘[1]

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2]。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3]。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4],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5]。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6]。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释】

[1]迈陂塘:即《摸鱼儿》,又名《山鬼谣》、《双蕖怨》等。

[2]直教句:直,竟。许,报答。

[3]就中句:就中,在这里面。痴儿女,以人喻雁。

[4]君应有语三句:君,指殉情之雁。渺,渺茫、辽阔的样子。暮雪,一作暮景。

[5]横汾路三句:横汾路,指葬雁之处。这里是以当日横渡汾河时游幸的盛况衬托今日的冷落。平楚,犹言平林远树,丛木叫楚。

[6]招魂二句:《招魂》、《山鬼》均为楚辞篇名。何嗟及,好嗟何及。山鬼,山神。

【译文】

问人世间情是什么东西,它让人生死相伴。大雁秋南下而春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无论是团聚,还是离别都仿佛眼前,刻骨铭心,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殉情的雁,侥幸脱网后,想未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黄泉)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候,箫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死者不能复生,招魂无济于事,山鬼也枉自悲鸣。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虽不能说重于泰山,也不能跟莺儿燕子之死一样同归黄土了事。它的美名将“千秋万古”,被后来的骚人歌咏传颂。人们会饮酒歌唱来拜访雁丘这个地方。

【背景故事】

元好问是宋代金国著名词人,字裕之,号遗山,为北朝魏代鲜卑贵族拓跋氏的后裔。出身于士大夫家庭,七岁能诗,十四岁拜著名学者郝天挺为师。金宣宗兴定五年,进士及第,官至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回乡从事著述,有词集《遗山乐府》。元好问一生历经家国忧患,他的诗文冠绝金元两代,反映了金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这首词是作者在金章宗时期所作,当时他到并州参加考试,在路途中遇到一个捕雁的人,捕雁者告诉他说:有两只大雁在这空中飞翔,一只落入捕网,被捕雁人所杀,另一只侥幸逃脱的大雁看到自己的同伴被杀,悲鸣着触地而亡,以此殉情。作者有感于大雁的痴情,从捕雁人的手中买下这两只死雁,把它们一起葬在并州汾水边上,还在石头上做了标记,称作“雁丘”。望着亡雁,有感于大雁的痴情,作者想起了一件事:不久前在东边的大名(今河北省大名县)发生了一件震惊远近的惨剧。一对青年男女,青梅竹马,两情相得,但他们的婚姻却遭到双方家庭的拼命反对。他们誓结连理,至死不渝,便悄悄地手拉着手投荷塘而殉情。两家见儿女失踪,便报官追查,但是找遍大名各地,不见踪影。后来一个种藕的人在当地的荷塘里发现了两具尸体,衣裙犹鲜,经双方家人辨认,正是他们的儿女。说来奇怪,这年夏天,荷塘中的荷花开放时,竟然全都是并蒂莲。人们都说并蒂莲是这对青年的精魄所化,一时间在大名一带传得沸沸扬扬的,一直传到元好问的家乡秀容……作者对人、雁的这种至情和命运十分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词作。这首词借歌咏殉情的大雁,抒写了人间的真情至性。词的上片写大雁生死相许、生死相依的深挚情意。劈头一问,貌似问情为何物,实则是对大雁的赞许。然后回忆大雁昔日双飞双栖的甜蜜生活情景,虽然有过“离别苦”,但其中更有“欢乐趣”,在“几回寒暑”的漫长岁月里,它们像人间的痴情儿女一样缔造了生死与共的坚贞爱情。“君应有语”以下四句,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殉情大雁的心理活动:你离我而去,面对渺远的“万里层云”和茫茫“千山暮雪”的艰难行程,我只身孤影,可向哪里飞去?形象地揭示了大雁殉情的缘由。

下片作者抒发凭吊殉情之雁的深沉感慨,并对大雁殉情的意义进行了热烈的礼赞。在雁丘坐落之处,当年汉武帝的箫鼓笙歌,早已成为绝响,现今只剩下平林漠漠,荒烟如织,渲染了一种凄楚冷落的艺术氛围。而大雁之死,连善于招魂的山神也无济于事,枉自在风雨中哀啼。大雁虽然不能死而复生,但它生死相许的深情却使上天也产生妒意,它不会像莺燕之类的鸟儿死后等闲地被黄土掩埋了事,它的真情必将流芳后世,赢得千年万古词人墨客的热情讴歌与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