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胡笳十八拍(1 / 1)

给孩子讲宋词 方州 1597 字 2个月前

苏武慢

蔡伸

雁落平沙,烟笼寒水,古垒鸣笳声断[1]。青山隐隐,败叶萧萧,天际暝鸦零乱。楼上黄昏,片帆千里归程,年华将晚。望碧云空暮[2],佳人何处?梦魂俱远。□□忆旧游,邃馆朱扉[3],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4]。书盈锦轴,恨满金徽[5],难写寸心幽怨。两地离愁,一尊芳酒,凄凉危栏倚遍。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

【注释】

[1]古垒:古战场的残垒。笳:胡笳,一种北方民族吹奏的管乐器,类似笛子。以其从西北传入,故称胡笳。

[2]碧云空暮:谓碧云高远,暮色苍茫。

[3]邃(Suì岁)馆:深深的庭院。朱扉:朱漆的门户。

[4]桃花人面:指美人面若桃花。

[5]金徽:金属制的琴徽。徽,系弦的丝绳。此处代指琴声。

【译文】

几只大雁落在平旷的沙洲,烟霭笼罩着清冷的江面,古垒边的胡笳声渐低渐远。远处的青山时隐时显,枯叶在秋风中飘落在地上,天边的几只昏鸦在往来回旋。黄昏时我独立楼上,远处驶过一张白帆,一年将尽,这船儿何时能将千里归程走完?抬眼望见浓云暮合,不知美人今在何处,她把我的魂梦带向遥远的天边。回想起旧时的欢乐,朱红的大门,深深的庭院,小巧别致的花园里,香气扑鼻的小径上,我至今还能记起她美丽的容颜。纵然是写满丝绢拨断琴弦,也难以倾诉内心的幽怨。这两地相思的凄苦,一樽美酒怎能排遣?我已经把栏杆倚遍。久久地滞留在楼上,任凭西风吹干我的泪眼。

【背景故事】

词中所说的胡笳十八拍是由蔡文姬所创。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东汉大儒蔡邕。

汉灵帝时,蔡邕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依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摹写者不绝于途。这些石碑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面有字迹的石块,经人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称为“熹平石经”,现在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

蔡邕不仅是文学家、书法家,他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的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日碑以及后来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

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随着东汉末期政治的昏暗,终于酿成了黄巾军大起义,使以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迅速扩大。大将军何进被宦官杀死后,董卓进军洛阳把宦官全部杀尽,把持朝政,董卓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刻意笼络名满京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董卓在朝中的倒行逆施,招致各地方势力的联合反对,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后来董卓被吕布所杀。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蔡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矜惜而救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但终免不了一死,徒然地给人留下许多议论的话题,说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闵子骞,当然讲坏话的也不少。

董卓被杀以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从此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羌胡番兵乘机掠掳中原一带,到处烧杀抢掠,掠夺妇女。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

这心境是可以想象的,当初细君与解忧嫁给乌孙国王,王昭君嫁给呼韩邪,总算是风风光光的,但由于是远嫁异域,产生出无限的凄凉,何况蔡文姬还是被掳掠的呢!饱受番兵的凌辱和鞭笞,一步一步走向渺茫不可知的未来,这年她二十三岁,这一去就是十二年。

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匈奴左贤王,饱尝了身处异族异乡的思乡之苦。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在这期间,曹操也由无名小卒变成了割据一方的一代枭雄,而且已经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曹操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人一旦在能喘一口气的时候,就能想到过去的种种情事,尤其是在志得意满的时候,在这回忆中,曹操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对他的教导,想到老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当他得知这个当年的女孩被掳到了南匈奴时,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要把她赎回来。

尽管蔡文姬在异乡是痛苦的,现在一旦要结束十二年的塞外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和两个天真无邪的儿子,说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滚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南匈奴人在蔡文姬去后,每当月明之夜都会卷芦叶而吹笳,发出哀怨的声音,模仿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成为当地经久不衰的曲调。中原人士也以胡琴和筝来弹奏《胡笳十八拍》,据传中原的这种风尚还是从她最后一个丈夫董祀开始的。

蔡文姬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的,而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在周近的护卫下回到故乡陈留郡,但断壁残垣,已无栖身之所,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嫁给了田校尉董祀,这年她三十五岁,这年是公元208年,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然而世事难料,不幸的是就在她婚后的第二年,她的依靠、她的丈夫又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为丈夫求情。

曹操正在大宴宾客,公卿大夫,各路驿使欢聚一堂,曹操听说蔡文姬求见,对在座的众人说:“各位都听说过蔡文姬的才名,今为诸君见之!”

蔡文姬走上堂来,跪下来,语意哀伤地讲清来由,在座宾客都交相诧叹不已,曹操说道:“事情确实值得同情,但文状已去,为之奈何?”蔡文姬恳求道:“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一命乎?”说罢又是叩头。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追回文状,并宽恕其罪。

蔡文姬刚嫁给董祀的时候,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就蔡文姬而言,她已年岁不小,而且是残花败柳之身了,再加上思念胡地的两个儿子,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是一位自视甚高的人物,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一些无可奈何的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勉为其难地接纳了她,董祀犯罪当死,何尝不是在不如意的婚姻中,所产生的叛逆行为所得到的结果呢?蔡文姬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因而卯足了劲,要为丈夫开脱,终于以父亲的关系,激起曹操的怜悯之心,而救了董祀一命。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的恩德,在感情上做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开始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住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望。

据说当时蔡文姬为董祀求情的时候,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曹操的文学成就也是震古铄今的,这样的人就特别地爱书,尤其是难得一见的书,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当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惋惜之情,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立即说:“既然如此,可以背出让书吏到你家抄录下来,如何?”蔡文姬惶恐地答道:“妾闻男女有别,还是让我自己写出吧。”这样蔡文姬凭记忆自己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满足了曹操的愿望,也可见蔡文姬的才情之高。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在建安诗歌中别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