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1]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2],鹓鹭[3]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释】
[1]城郭:城墙内外。
[2]西池:即金明池,在汴京城西。
[3]鹓鹭:两种鸟,喻品级相近的同僚。飞盖:疾行的车辆。
【译文】
早春时的寒气从溪水边城郭旁渐渐地退去了。花儿被微风吹得来回飘动,黄莺轻轻地啼叫。远谪他乡无心饮酒,离别亲人我渐渐变得憔悴。我所等待的人,迟迟未到。回想当年西池盛会,同僚成行,车辆列队。可如今,四方流散,又有谁在?时光在飞快地流逝,镜子里面我的容颜已经憔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次回到朝廷,岁月在流逝,那纷纷落红,引出的忧愁就如同大海一样深啊!
【背景故事】
宋朝神宗时期,已是中年的秦观在苏轼等人的推荐下,考中进士,走上了官场。
秦观先被朝廷派到海定去做了一个小官,接着又调到河南蔡州去做管理学校的官员。到了宋哲宗时期,苏轼又与其他一些朋友向朝廷推荐秦观,以期能使他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家作些贡献。可是,有些嫉贤妒能的人却百般阻挠,苏轼、秦观等人最后没能如愿。秦观不甘久居人下,便又去应科举考试,后来被朝廷任命为宣教郎。这一时期他的仕途较为顺利,不久官职提升,又调入国史院做了编修官。但此时他的生活还是较清贫的。
虽身为京官,却无时不为衣食所愁。家里竟多时“食粥度日”,有时为了不至于断粥,只好把衣服拿出去当掉。
后来,宋哲宗亲自执掌朝政,新派人物上台,接着而来的便是以前的旧党遭到排挤、打击。秦观由于与苏轼兄弟关系密切,便也被列为旧党,被朝廷赶出京城,派到杭州去做通判,继而又因御史刘拯检举秦观“增损实录”,中途再次被贬到处州。不久,朝廷再次对他降罪,秦观被贬谪到郴州,第二年再贬到横州。三年之后,又贬到远在广东的雷州。
一连串的打击使秦观的理想破灭了,他的情绪非常低沉忧郁,于是,他写了一首充满愁苦的《千秋岁》词。
这首词很快传开了。当时的宰相曾布读罢这首词,深深地叹息一声说:“秦观过不了多久就将离开人世了!”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就是因为词中有“飞红万点愁如海”之句。既然是有愁如海,怎么还能久留于人世呢?
果然不出所料,在写完这首词后的第二年五月,朝廷下赦命,命秦观返回内地任职。当他来到滕州的时候,在华光亭喝酒喝多醉倒了。他向人讨水喝,当别人端水给他送来时,只见他大笑不止,不久便辞别了人世,当时他仅仅52岁。
词中抚今追昔,触景生情,表达了政治上的挫折与爱情上的失意相互交织而产生的复杂心绪。此词以“春”贯穿全篇,“今春”和“昔春”,“盛春”到“暮春”,以时间的跨度,将不同的时空和昔盛今衰等感受,个人的命运融合为一,创造出完整的意境。“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此四句是写景,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茫然无绪。“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他乡逢春,因景生情,引起词人飘零身世之感。词人受贬远徙,孑然一身,更无酒兴,且种种苦况,使人形影消瘦,衣带渐宽。“人不见”句,以情人相期不遇的惆怅,喻遭贬远离亲友的哀婉,是别情,也是政治上失意的悲哀。现实的凄凉境遇,自然又勾起他对往日的回忆。下片起句“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西池会,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光。作者回忆西池宴集,馆阁官员乘车驰骋于大道,使他无限眷恋,那欢乐情景,“携手处,今谁在?”抚今追昔,由于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词人怎能不倍加忆念故人?“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沉重的挫折和打击,他自觉再无伸展抱负的机会了。日边,借指皇帝身边。朱颜改,指青春年华消逝,寓政治理想破灭,飘泊憔悴之叹。如说前面是感伤,到此则凄伤无际了。这是词人和着血泪的悲叹。“落红万点”,意象鲜明,具有一种惊人心魄的凄迷之美,唤起千万读者心中无限惜春之情、惜人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