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1]。轻解罗裳,独上兰舟[2]。云中谁寄锦书来[3]?雁字回时[4],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5]。
【注释】
[1]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光滑如玉的竹席。簟,席的美称。
[2]兰舟:即木兰舟,舟的美称。
[3]锦书:来源于前秦苏若兰织锦回文诗,书信的美称。
[4]雁字:秋天大雁群在高空飞行,常结阵排成“一”字或“人”字。回:秋天雁回,相传雁能传书。
[5]末三句出自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译文】
初秋天气,荷花已经凋残,竹席已觉冰凉,换了单薄的罗裳,独上兰舟。翘首巴望云中会飘下书信来,可是只见雁群列队而过。圆月把皎洁的月光洒满西楼,让人倍感孤寂和惆怅。落花随水漂流,丈夫不在身边,彼此共同的思念,却分作两地的烦恼。这种愁情无法排遣,刚从紧蹙的眉头上消除,反倒又袭上心头。
【背景故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那年夏天,在池塘边,柳树下,新婚不久的学者赵明诚,正在与心爱的妻子李清照话别。
这时,李清照把一块叠好的锦帕塞到赵明诚的衣袋里,悄声地说:
“如果想我了,就拿出来看一看吧。”
赵明诚收好锦帕,依依不舍地与爱妻分别,慢慢上路了。
赵明诚少年时便博学多才,风流倜傥,颇得妙龄少女们的青睐。但他却没有把那些漂亮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看在眼里,一心想找一位才女做自己的妻子。
说来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那次他梦见自己读到了一部十分奇异的书,当他醒来后只记住了书中的三句话:
“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赵明诚怎么也想不出其中的奥妙,便请父亲为自己解梦。赵明诚的父亲见多识广,博学多艺,于是为他解梦说:
“言’与‘司’合起来是个‘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就是把这两个字的草字头去掉,是‘之夫’二字,把这几个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这就表明你将来要娶个善于文词的妻子啊!”
没过几年,赵明诚果然娶了一位不同凡响的女子,她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自从与赵明诚结婚之后,夫妻恩爱,生活得非常美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婚后的赵明诚经常外出,这让婚后的李清照增加了许多孤独之苦,尤其是分别之后独守空房的李清照,对离别之后的相思之愁、思念之苦,有着极为深刻的体会。
这次赵明诚外出求学,两人不知又要何时才能相聚。
却说赵明诚与李清照分别后,心里也是挂念不已,他想起李清照曾在自己的衣袋里放进一块锦帕,便马上拿出来观看。他一看,原来锦帕上写着一首《一剪梅》词,他认得这是妻子李清照的笔迹,便细细地读了起来。
赵明诚读后大喜,连连称赞爱妻的才学之高远在自己之上。
就是带着这块锦帕,由这首《一剪梅》词陪伴着,赵明诚完成了学业,走上仕途,一直到他去世时,仍把它珍藏在身边。
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独上兰舟”,不仅无法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而“月满西楼”,则当理解为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另外,“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这三句,女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应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不去、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