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张幼谦
同年同月又同窗,不似鸾凤,谁似鸾凤[1]?石榴树下事匆忙。惊散鸳鸯,拆散鸳鸯。□□一年不到读书堂,教不思量,怎不思量?朝朝暮暮只烧香。有分成双,愿早成双。
【注释】
[1]鸾凤:传说中的鸾鸟即凤凰,以此比喻夫妻。
【译文】
我们在同一年同一日出生,又是在一起共同读书,如果这都不像夫妻的话那谁像夫妻呢?以前我们在石榴树下嬉戏吓散一对鸳鸯各自纷飞。你已经有一年没有来这里读书了,这怎能让我不想念你,我整天烧香拜佛,希望能够早日和你结为夫妻。
【背景故事】
在南宋端平年间,浙江某地有两家人相邻。张家张忠文、罗家罗仁卿,他们相处得非常和睦。说来也巧,两人的妻子同一天生孩子。张忠文得一子,取名张幼谦,罗家生一女,取名罗惜惜。
幼谦与惜惜,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到六七岁时,罗女惜惜寄学于张家,与张幼谦同学。于是有人跟他们开玩笑说:“同日出生的男女应成为夫妇。”听了这话他们信以为真,感情更深。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按照当时风俗,日渐长大的罗惜惜就不能再跟男孩一起上学了,而张幼谦也不能去罗家那深墙密院外打听心上人的行踪。这样,他们便没有了再见面的机会。眼看冬天就要到了,张遂填了一首《一剪梅》词,通过罗家侍女寄给她,道是:
同年同日又同窗,不似鸾凤,谁似鸾凤?石榴树下事匆忙,惊散鸳鸯,拆散鸳鸯。□□一年不到读书堂,教不思量,怎不思量?朝朝暮暮只烧香,有分成双,愿早成双。
但几天下来,张都未能见到罗家侍女给他捎来好消息。后来终于等到侍女来了,张便又给罗捎去一首诗,并让她转告罗说斋前梅花已开,希望信息也像花儿一样地准时开放。然而,此后还是音信全无。
不久,张幼谦央求父亲去罗家求亲。但罗仁卿看到张忠文家道衰落,便坚决不依允女儿的婚事。拒绝了这门婚事后,他又怕张家再来相烦,便马上托人将女儿许给富人辛家的儿子。张幼谦听说后,心中非常恼怒,以为是罗惜惜嫌贫爱富,为此写下一首《长相思》词,托人给罗惜惜带去。他在词中写道:
天有神,地有神,海誓山盟字字真,如今墨尚新。□□过一春,又一春,不解金钱变作银,如何忘却人。
接到这首《长相思》细细读过,罗惜惜知道张幼谦错怪了自己,但怎样才能与他诉说呢?将自己许配辛公子,那是父母的主张,而非自己之意,为了表白心意,罗惜惜写了一首《卜算子》词,送给张幼谦。
在万念俱灰之时接到罗惜惜的词,不读则罢,一读张幼谦不由得春风满面,转忧为喜,那词写道:
幸得那人归,怎便教来也?一日相思十二辰,真是情难舍。□□本是好姻缘,又怕姻缘假。若是教随别个人,相见黄泉下。
看来两人是准备殉情了。在一次两人私下幽会的时候被罗惜惜父母逮着,张就被抓到衙门里给关押着。而罗由于投井自杀未果,反而被人整天看守着,不让她擅自离开寸步。张在官府里向长官陈述了自己跟罗属于两相情愿之事,县太爷又命人带来罗惜惜,经再三盘问,确知他们情深意切,于是命罗家退了辛家的聘礼,成全了这一对年轻人,将罗惜惜断给张幼谦为妻。
这首词反映了宋末青年男女思想的解放,他们突破程朱理学的限制,冲破封建婚姻制度的藩篱,打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教条,而大胆追求自主婚姻。为了爱情,他们宁可献出自己的生命,而决不向封建势力低头。这种精神十分可贵。词在他们手中具有多种功用,它既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又具有信函和媒介的作用。张幼谦与罗惜惜靠这几首词寄托相思之情,表达坚贞专一的爱情信念,相互慰藉,相互鼓舞。他们的词作,辞近旨远,言浅意深。男女主人公直抒胸臆式的写法,形成了如泣如诉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