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家的丰富情感(1 / 1)

给孩子讲宋词 方州 847 字 2个月前

西江月(佳人)

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1],铅华淡淡妆成[2]。青烟翠雾罩轻盈[3],飞絮游丝无定[4]。□□相见争如不见[5],多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明人静。

【注释】

[1]宝髻:古代妇女发髻的一种。

[2]铅华:搽脸之粉;诗写虢国夫人“铅华淡淡妆成”朝见唐玄宗。

[3]轻盈:指佳人。

[4]游丝:飘动着的蛛丝。

[5]争如:怎如。

【译文】

松松地绾就了宝髻,淡淡地化了妆。青烟翠雾笼罩的轻盈身影就像飞絮和游丝一样,不知飘向何方。相见还不如不见,多情还比不上冷漠无情。笙歌散尽,酒后初醒,深院里,月明人静。

【背景故事】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美丽多情的佳人形象,道出了在爱情问题上“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这很富哲理性的警句,给人以启迪。它表现了这个以撰修《资治通鉴》和反对新法而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感情极为丰富的另一面。

司马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他七岁时,言行持重如成人。喜听《左氏春秋》,常回去讲给家人听。稍能了解大意,就手不释卷,读书时甚至忘记饥渴寒暑。一天,一群小儿在园中嬉戏,一小孩爬上水缸,失足落入水中,众儿童都慌忙逃去,只有司马光搬起石头把缸砸破,使水淌出来,落水儿童得救。后来,有人将此事绘成图画,流传于汴洛一带。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中进士甲科,年龄刚二十岁,授奉礼郎。

仁宗初病,未立皇位继承人,天下为之担心而又不敢明言。谏官范镇首先建议选立皇子,司马光在并州得知也为此上疏,并给范镇写信希望他拼死力争。后司马光又当面对仁宗说:“臣昔日通判并州时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实施。”仁宗沉思良久,说:“莫非是指选宗室子弟作为皇子之事吗?此乃忠臣之言,只是别人不敢提及罢了。”司马光说:“臣议此事,自以为必死,想不到陛下能够开恩采纳。”仁宗说:“这有何害,古今都有这种事。”退朝后,司马光因未得明确答复,再次上疏说:“臣昔日所进之言,以为能很快实行,但至今未有消息。此必有小人说陛下正年富力强,何必做此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不过是欲在仓促之际,拥立与自己关系密切之人。‘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不可胜言。”仁宗大为感动,命把此疏交付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人说:“诸公不参与今日策立太子之事,他日宫中夜半传出片纸,说以某人为皇嗣,则天下谁还敢违抗。”韩琦等拱手说:“敢不尽力。”不久,英宗被立为皇子。

后来神宗即位,提升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司马光常患史籍繁多,君主难以遍读,遂编著《通志》八卷献给朝廷。神宗很喜欢,命他续编。并为其题名曰《资治通鉴》,并亲自为之作序,使司马光每日进读。

这本书花费了司马光几乎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他每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写,常常顾不上吃饭和睡觉。他害怕自己睡得过了头,动手设计了一个圆木枕头,只要脑袋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到一边,把他惊醒。他把这个枕头叫做“警枕”,意思是防止自己睡得过久。司马光这种刻苦做学问的态度一直被后人所称赞,“警枕”的故事也就成了一段历史佳话。

《资治通鉴》的编写历经了英宗、神宗两代皇帝,前后共用了19年的时间。它根据丰富的历史资料,论述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史实,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先后,编写了一部294卷的编年史(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历史的一种体裁)。这部书详细地介绍了各个朝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状况,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言语也作了记录。它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人们因此把司马光和写《史记》的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合在一起叫做“两司马”。

司马光很耿直,在写书时也是这样。他在《资治通鉴》里面,不仅赞扬了每个皇帝做了好事的一面,也指出了他们残酷镇压老百姓、迷信荒唐的一面。这部书参考了300多种参考书,并且做了认真的考证,具有很高的历史资料价值。因此,后来的历史学家研究宋代以前的历史,都喜欢把《资治通鉴》拿来作参考。总之,这部300多万字的书是继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之后的一部杰出的通史,是我国文化遗产宝库里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