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3],人道寄奴曾住[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5]。□□元嘉草草[6],封狼居胥[7],赢得仓皇北顾[8]。四十三年[9],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10]。可堪回首[11],佛狸祠下[12],一片神鸦社鼓[13]。凭谁问,廉颇老矣[14],尚能饭否?
【注释】
[1]京口:古地名,宋代为镇江府,治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又叫北顾亭、北固楼,在镇江市东北北固山上,北面临长江。
[2]孙仲谋:三国时吴主孙权,字仲谋。他曾在京口建都,赤壁大战中,大破曹操军队。
[3]寻常巷陌:平平常常的街巷。
[4]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其先世为徐州人,后迁居京口,刘裕即在京口长大。
[5]“想当年”三句:晋安帝义熙中,刘裕曾两度率军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气吞万里,意谓气概雄豪,足以横扫万里敌虏。
[6]元嘉: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公元424年至453年。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继刘裕后为帝。
[7]封狼居胥:意谓有志北伐立功。刘义隆好大喜功,他未能正确分析当时敌我形势,仓促出军,结果大败而回。狼居胥,山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汉代大将霍去病曾追赶匈奴到狼居胥山,封山为界而还。
[8]赢得:落得。仓皇北顾:指宋文帝败归江南后,北望而流泪追悔。
[9]四十三年:作者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来到南宋,至作此词时,恰为四十三年。
[10]烽火扬州路:当时扬州为南宋淮南东路的治所,辖今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一带地区,是宋金前沿路份。
[11]可堪:哪堪,怎堪。
[12]佛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他打败王玄谟后,追击至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今江苏省六合县东南),并在此山建了一座行宫,后称此宫为佛狸祠。
[13]神鸦社鼓:吃庙食的乌鸦,祭神时所击的鼓声。此句言敌占区中一片热闹。
[14]廉颇:战国时赵国大将,曾为赵国立下无数功勋。
【译文】
千古以来江山依旧,然而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豪杰,如今却已无处寻觅。当年繁华的歌楼舞榭,宴饮风流,都已经被历史的岁月冲刷得无踪无迹。那斜阳照射的荒草古树间,普通人家的街巷里,听说是宋武帝当年栖身之地。想当年他金戈铁马,挥师北伐,气吞山河,如猛虎下山般威猛无比。元嘉之中,文帝义隆草率出兵,企图像汉将霍去病一样横扫北狄,最终却落得大败而归,追悔莫及。想起四十三年之前,我曾率众南归,越过了烽火漫天的扬州边地。往事不堪回首,那瓜步山头的佛狸祠下,如今却是乌鸦啄食,社鼓频击,金贼在这里攘攘熙熙。有谁此时肯来问我,廉将军年事已高,饮食是否还能与当年相比?
【背景故事】
南宋宁宗时期,有一天在镇江知府辛弃疾的家里,正举行一场宴会,现场非常热闹,还不时传来一阵阵歌声。只见一位漂亮姑娘一边弹着琵琶,一边唱着这首《永遇乐》。
原来知府辛弃疾刚刚完成了一首自己颇为得意的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他特地请来几位好友,一来让他们分享自己创作的喜悦,二来也想听听他们的意见,以便把这首《永遇乐》改得尽善尽美。辛弃疾对精忠报国的岳飞一向怀有仰慕之情,虽然岳飞已殉国多年,但他的孙子岳珂正值青春年少之时,才名素为辛弃疾所重,因此理所当然地在被邀之列。
一曲终了,辛弃疾觉得还不过瘾,命令歌妓再唱。只见他眯缝着眼睛,用筷子轻轻地在桌上打着节拍,他的头,乃至于身体也随着歌曲的节拍一前一后地摆动着,嘴里还在小声地哼唱……
一连唱了四五遍,他才让歌妓停下来。辛弃疾起身拿出自己词作的原稿,请在座的朋友提出修改意见。有人说:“辛弃疾兄的词无人能比,是难得的佳作啊。”有人说:“我们的才能有限,实在提不出什么更好的意见。”有人即使提出一点意见,也是附和而已。暮春之际的江南本就燥热,加之又喝了几杯酒,辛弃疾的脸上渗出滴滴汗珠,他一边使劲地扇着羽毛扇,一边四下里瞧着,期望有人能提出中肯的意见来,无奈来客大多奉承,没有真诚的意见。最后辛弃疾望着在座最年轻的客人岳珂,再三诚恳地请他提出批评意见。岳珂说:“先生之作,脱去古今的俗套,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小子何德何能,而敢在前辈面前妄加评论呢?但先生一定要学范仲淹以千金求取《严陵祠记》改一字,那么晚生心下尚有一点怀疑,不知当不当讲?”辛弃疾听了非常高兴,马上请岳珂坐到自己身边来,让他把话说完。岳珂说:“先生大作上片豪视一世,但唯独首尾二腔警句有些相似;另外,新作用典故似乎也嫌多了些。”辛弃疾听了,非常高兴,对岳珂更加看重,亲自为他斟了一杯酒,表示谢意,并对大家说:“后生可畏,他的话实在是切中作品的要害之处。”
从此辛弃疾专心地修改起来,每天在紧张的公务之余,他都要修改数十遍,好长时间过去了,他还在不停地修改。终于把这首新作修改得非常完美。使这首词成为自己的传世名作。
辛弃疾这首《永遇乐》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后来,宰相韩侂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侂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象,辛弃疾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吐之为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
如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却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划,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奈宋文帝急于求成,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前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饱满、鲜明,比拟贴切、逼真。稼轩选用这一典故有深刻的用意,那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