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
张先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1],更东陌、飞絮濛濛[2]。嘶骑渐遥[3],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4]。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注释】
[1]千丝乱:许多柳条随风乱舞。形容内心烦闷忧愁。
[2]东陌:城东的街道。
[3]嘶骑:嘶鸣着的马。此处指离自己而去的情人。
[4]小桡:小桨。代指小船。
【译文】
登上高阁眺望远方,怀念远方的情郎,这无限的情思何时才能了结?世间万物,没有什么能比恋情更加浓烈。分离的愁苦正像那纷纷乱乱的柳丝,更有那东街上飘飞的白絮,令人心烦意乱。想当初,心上人骑着马儿渐渐远去,一路上尘土飞扬,我到哪里去辨识情郎的行迹!池塘中春水溶溶,并头的鸳鸯在纵情嬉戏,池南池北,小船儿悠然往返。想想从前,心上人登上楼梯,黄昏后,我们在画楼中相偎相依。看如今景物依旧,还是那弯斜月,还是旧日的帘栊。细细品味,离愁别恨竟是如此深重。真不如那桃花杏花,还懂得及时嫁给东风。
【背景故事】
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农历六月的一个傍晚,西湖正是“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季节。在湖心亭一个石桌旁围坐几个做官模样的人,大家正在饮酒赋诗,猜拳行令。席间不断发出爽朗的笑声。原来这是杭州通判(州的副长官)苏轼利用闲暇时间与几个朋友在西湖上饮酒赏景。在座的有杭州知州杨绘和几位文人雅士。其中一位面容清癯,须发皆白的老者,一面饮酒,一面不时地看着湖上往来的游船,默默不语。突然,他对杨知州和苏通判说:“今日在座各位都有佳作,我也作出一首词,少不得也要献丑了。”众人连忙放下酒杯,洗耳恭听。老人便抑扬顿挫地吟诵起来:
……闻道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
大家听了,都说是好词。苏通判说:“妙,妙,妙,真不愧是‘桃杏嫁东风郎中’。”
这位朗诵词的老者正是有名的前辈词人尚书都官郎中张先,这时他已经八十二岁,早已经告老归田。苏轼虽比张先小四十七岁,但是才名播于四方,张先很敬重他,二人已结为忘年之交。这时张先听苏轼称他为“桃杏嫁东风”郎中,不由陷入了沉思,叹了口气说:“苏通判这一声郎中又让我想起了永叔(欧阳修的字),可惜这位一代文章宗师前不久已在颍州去世,如果今天他也在的话,该有多好。永叔对我的知遇之情,让我终生难忘啊!”接着,张先讲起了他与欧阳修相交的往事来。
原来,欧阳修十分喜爱张先的词,尤其喜欢他的那篇《一丛花令》。每当空闲的时候,他总要在书斋中一边迈着步子,一边诵读这首名作。
让人遗憾的是他一直与张先都不认识。后来,欧阳修任参知政事时,早已辞官归乡的张先因有事进京,于是就顺便去拜望一下当时名扬四海的文坛泰斗、古文大家欧阳修。当时欧阳修正在家中读书,一听守门人说张先来访,非常高兴,匆忙间连鞋子都穿倒了,也没有来得及换,便出来迎接客人。一见面便大叫道:“你就是‘桃杏嫁东风’郎中吧?久闻大名,只是无缘相见。”张先也说出了自己对欧阳修的仰慕之情,两人一见如故,讲诗论词,终日不倦……
现在提起这件往事,张先还显得十分激动。苏通判这时插话说:“我朝初年,文风萎靡不振,最是误人误国。多亏欧阳师尊力挽狂澜,横身当事,开一代风气之先,才有我朝今天的文章。我与舍弟(苏辙)嘉礻右元年(1056)中同榜进士,多亏了主考官欧阳师尊赏识,不然的话早已名落孙山了。去年九月,我来杭州赴任,路过颍州时,和舍弟专程去拜访他老人家,想不到他老人家这么快就离开我们了。”
一提起欧阳公的谢世,大家都停杯不饮,心中默默祭奠这位砥柱中流,慧眼识才的文坛领袖……
张先的这首《一丛花》写的是一位闺中人在她的情人离开之后,春日登楼望远,引起的相思和离愁。词中极其细致地表现了这位女主人公对环境的感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