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1],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2]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3],锦礻詹突骑渡江初[4]。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5]。□□追往事[6],叹今吾[7],春风不染白髭须[8]。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9]!
【注释】
[1]慨然谈功名:激昂慷慨地谈起功名事业方面的事。
[2]少年时事:指青年时期归宋和杀叛将张安国事。戏作:古人写诗词命题常用的谦词,表示是带游戏性的非正式作品。
[3]壮岁:指青年时期。旌旗:军旗。拥万夫:统领万余抗金战士。
[4]锦礻詹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渡江:谓突破敌人包围,英勇渡江归宋。
[5]“燕兵”二句:宋金两军鏖战,金军惊恐万分,夜间使人拿着空箭囊,倾听远方声息,以免受暗袭;宋军在天一亮便万箭齐发,向金兵发动猛烈进攻。燕兵,指金兵。娖,整顿。银胡革录,银色的箭袋,又可作探测远处声响用。汉箭,宋军所发箭。金仆姑,箭名。
[6]追:回忆。
[7]今吾:今天的我。
[8]髭:嘴上边的胡子。以上三句感叹年老,胡子白了不能再黑。
[9]平戎策:指他屡次上书陈述的抗金策略及救国计划。东家:东邻。
【译文】
在那难忘的青年时代,高举义旗率众抗击金兵,突破敌人的包围,英勇渡江归南宋。金军万分惊恐,夜间使人用箭囊听动静,宋军拂晓万箭齐发,向敌人发动猛烈进攻。追怀往事,感叹今我,垂垂年老胡须白,变黑枉自盼春风。过去上了那么多抗金意见和建议的奏折,今天却落得种树难平戎。
【背景故事】
辛弃疾一生积极主张抗金,他本人也加入到抗金的义军行列,并且多次提出抗金恢复宋室之策,但都没有被朝廷采纳。直到暮年也没能实现恢复宋室之愿,他回想往事,感慨万千,于是成词一首。
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描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慷慨激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第二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立即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营所在,明正国法。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
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壮岁”句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他自己开头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伍,手下有两千人)。“锦礻詹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然后用色彩浓烈的笔墨描写擒拿叛徒的经过:
“汉箭朝飞金仆姑”,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夜娖银胡革录”,胡,是装箭的箭筒。古代箭筒多用革制,它除了装箭之外,还另有一种用途,夜间可以探测远处的音响。“燕兵”自然指金兵。燕本是战国七雄之一,据有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地方。五代时属契丹,北宋时属辽,沦入异族已久。所以决不是指宋兵。由于辛弃疾远道奔袭,擒了叛徒,给金人以重大打击,金兵不得不加强巡查,小心戒备。(这两句若释为:“尽管敌人戒备森严,弃疾等仍能突袭成功。”也未尝不可。)“夜娖银胡革录”便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段得意的回忆。作者只用四句话,就把一个青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下片却是眼前情景,对比强烈。“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现在他的文集中还存有《美芹十论》、《九议》等,都是这一类建议,也就是所谓“平戎策”。)却没有得到重视。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暗指自己废置家居)。少年时候的那种抱负,只落得一场可笑可叹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