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三更渔歌忆往事(1 / 1)

给孩子讲宋词 方州 704 字 1个月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1])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2],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4],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眺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5]。

【注释】

[1]洛中:北宋西京河南府,治所在洛阳县。陈与义是河南人,所以故乡有他的旧友。

[2]午桥:即午桥庄,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唐宰相裴度晚年在这里建别墅,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诗酒往来。

[3]长沟:午桥下的河流。

[4]二十余年:指靖康之乱前作者在洛阳生活的那段时光。

[5]渔唱:渔人之歌。三更:三更天,指午夜时分。

【译文】

回忆起昔日在洛阳午桥上的痛饮,座客大多是豪杰英雄。长河上倒映的明月,像是随着河水悄悄地流动。我们同坐在杏花的疏影下,长笛一直吹到天明。如今二十多年过去,宛如一夜长梦。虽然此身还在人世,一想到国破家亡,朋友流散,仍然感到心惊。闲来无事时登上小楼观赏雨后的晴空。古今多少兴亡成败,都好像融进了三更时的渔歌之中。

【背景故事】

陈与义,洛阳人,号简斋,南宋爱国词人,有《简斋集》、《无住词》等。宋钦宗时期,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包围汴京,北宋政权眼看就要灭亡了。这一年,词人陈与义因父亲去世暂时离开朝廷,在人民纷纷逃难的情况下,他先到汝州,随即向南,经叶县、方城,到光化。

宋高宗时期,他又从光化回到邓州。第二年他又从均阳出发,顺汉水南下,秋冬之际,他到了湖南岳阳,在连续近三年的逃难中,他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这一年,他来到了湖州,在一间僧舍里暂时住了下来。整理好行李,天色已晚,不一会儿天便黑透了。

在长期的逃难中,陈与义思念故土,想念亲人,忧国忧民。此时夜深人静,他走出僧舍,登上旁边的一座小阁。抬头远望,夜色茫茫处就是家乡洛阳,回首前尘,往事如烟,却历历在目。

那是他年轻时在洛阳的生活:

午桥,到处是“天香国色”的牡丹花。这里筑山穿池,有风亭、水榭、彩阁、凉台。这里名贵的牡丹应有尽有,而唐代裴度的绿野草堂也建在这里。加上清流湍急、映带左右的天然风光,于是便成了唐宋以来文人名士们咏觞流连的好去处。而因“午桥”人杰地灵,所以令人乐而忘返。

月亮升起来了,那么皎洁的月光。桥下是悄悄流去的河水,映在水面上的明月,好似也跟着河水远去了。

那么,在如此“清凉无限”的境况中的人呢?“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明净清澈的月光,透过树枝把稀疏的花影投映在地上,这时,从花影下传出悠扬的笛声。

这是在小阁之上对“洛中旧游”的回顾。虽然历经离乱,但这里没有那种“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的感情,而从水上的“午桥”,长沟的“流月”,杏花的疏影中,却可看出浸透着一种舒放轻快的气息。是什么声音叩响耳鼓,啊,是江面上传来的渔夫的歌声。它在这更深夜静的夜空中飘**,“二十余年如一梦”的往事,不就是历史浩浩长河中的一小朵浪花吗?

但是他从宋徽宗政和三年走上宦途,屡遭贬谪,以后又连年流亡,万里奔波,九死一生。现在以病辞职,投寄在这僧舍,怎能不产生此身何寄的茫然之感呢?

夜色正浓,心潮难平。陈与义的那首著名的《临江仙》写成了。

此词上片回忆南渡之前在洛阳午桥上与从多豪杰之士的欢饮,叙事中有写景。下片所述时间上由昔转今,空间上由洛阳转回江南,是词人一番深之又深的感慨。